《愛在》三部曲中,最先看的是《愛在日落黃昏時》。當時還不知傑西在新書發布會上的回憶本是另一部電影的橋段,但能感受出其情之殷切。從短短閃過的幾個畫面,以及他對記者的回答中,已足夠想像那段感情的發展,又是一場關於相遇與分離的戲劇。書中故事的脈絡的源頭,結尾的懸念,關於這些問題,傑西都沒有給出絕對的答案。人與書一樣,共同地都祈盼著命運的轉折,一次重逢,又一場愛戀。
鏡頭的連貫性是令人驚異的。傑西與賽琳娜在書店相遇,又步行著走去咖啡館。原以為他們從書店出來後鏡頭就會直接轉換到咖啡館的場景,沒想到他們一路走下去,鏡頭也一路跟了下去,於是影片中的一分一秒都顯得珍貴了。
一番寒暄客套之後,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聊天時的默契。先是互相的試探,兩人都以不太在乎過往的姿態談天,以微笑掩飾遺憾,以成熟的心智掩飾內心的敏感。他們直接地談到愛情與過去,卻不慌不忙。自傑西出版的書到賽琳娜的環境保護工作,他們的話題涉及他們兩個人,卻又與整個社會與時局產生關聯,在提出對人的生存環境的惡化的擔憂之餘還不忘諷刺一下美國的消費主義文化,以及東歐曾經的共產主義模式。
在咖啡館的交流豐富而耐人尋味。傑西的一句「世界的命運就像一個人的命運一樣」就已經能引起許多思考。賽琳娜在美國的見聞亦饒有趣味。她後來又提到波蘭,灰暗的城市與靜默的墓地,沉思的底蘊。他們進入了對人的欲望的思考,傑西也因此回憶起在一個修道院的經歷。這是兩人產生共鳴之處,對欲望的追求與控制,對宗教信仰的敬重與理智。一幅幅生活圖景交織變換,貫穿了這被錯覺為只有兩個月的九年。
還是很想說一說法語的事。兩人的交流以英語為主,法語零零碎碎地存在於整部電影中。法語的點綴使得影片有了une certaine élégance, 給緊湊而輕快的劇情增添了一種小資情調的優雅。
賽琳娜佔據了兩人愛情博弈中的優勢地位。在花園的場景中,她先是以「性障礙」試探傑西,以確認他是否重視他們的第一次相遇,之後再次談起自己的人生觀,自對回憶的態度至對人的本性是否決定人生走向的思考。三十二年的美好時光,精彩,但她仍覺遺憾。總有還未嘗試的期盼,有因忙碌操勞而未能體驗的不甘。令人愉悅的是,賽琳娜說她想學中文,我很是欣賞法國人的中國情懷。
愛情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嗎?是吧,但它隱藏地太深了。兩個人都不願意很快地坦白,而是採取迂迴的策略,因為傑西已有家室,賽琳娜也有了一位愛好攝影的伴侶。但他們又不想就此掩埋兩人的心有靈犀。在這一方面,看似是傑西步步逼近,先是邀請賽琳娜喝一杯咖啡,在花園逛完後又帶她上船,然後執意要求送她回家,直到在賽琳娜家中聽她彈唱一首情歌,真是個鍥而不捨的小男孩。實際上,賽琳娜的配合也推動了他們感情的升溫。交談中許多話題由她提起並深入探討,在情感的掩飾中又包含著明顯的暗示。愛是相互吸引,是雙方共同推動的。
塞納河上又上演了一場關於愛的故事,一個已延續了千年甚至萬年仍然不變的主題。愛情如此普遍,自古至今,南北東西;卻又如此獨一無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特質,任何其他人不能取代。賽琳娜有過許多段感情,在船上、車上,她向傑西訴說著她的感受,一些細節,一些獨特之處。愛情與美相關,儘管前者更容易帶來痛與憂傷。娜在塞納河上充分展現了她的個性與愛情觀,傑西也因勢而起,兩人的情感由此徹底迸發。
愛留存浪漫,是激烈與含蓄的交鋒碰撞。傑西與賽琳娜並沒有讓愛情陷入死板,而是讓它變得靈活可愛。不是情話或親吻擁抱的堆砌,而是生活與性格的交織。愛是讓人保持本真。正如賽琳娜在最後一刻仍然保持著一股獨立的倔強,卻明顯地欣賞著傑西的含情脈脈;而傑西放鬆地坐著,享受著賽琳娜自始至終帶有真情的愛的謊言。
即使沒有黎明破曉前的鋪墊與午夜降臨前的結語,我依然認為日落黃昏時的愛已經完整。回憶與未來皆由二人開拓,二人的默契在這部影片中顯得無懈可擊,僅歷時十五天即完成拍攝,這不禁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