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2020-12-22 萬物聚態

2017年6月10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中華茶文化發展研究課題組承辦,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召開了「探尋中國茶道的文化足跡」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郝斌教授為該會議題寫「禪茶一味」。

對,就是上面這個題字。再次引發了大家對「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兩種提法的爭論。

時任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詩話學專家,唐宋詩詞專家,中國文學批評家,中國茶文化首席專家,被譽為「中國詩話第一人」,國際東方詩話學會的開創者之一,中華茶祖神農文化的奠基人,中韓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蔡鎮楚教授認為:(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禪茶只是一種茶類,是寺院茶,居士茶或和尚茶,並非大眾茶;不能將茶禪論這一學說與禪茶這一茶品混為一談。」

「茶與禪的關係,從來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

「不能將茶禪論這一學說與禪茶這一茶品混為一談。」

時任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茶業系教授,茶文化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所長,安徽省茶業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丁以壽認為:(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茶禪是一種修行方式、修行途徑。人生修行的方式、途徑有許多,茶禪只是其中之一。」

「茶禪一味即茶和禪一味。茶和禪兩者並列,無先後、主次。」

「……禪茶文化內涵則僅是關於禪寺茶禮,其內涵較小。」

「主張用茶禪文化而不用禪茶文化,因為茶禪文化內涵和外延均包括禪茶文化。」

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作者認為:(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只有當茶禪不二,即將參禪用功的功夫深入到喝茶這件細小的事情上時,『茶禪一味』才可表述為『禪茶一味』。」

其實他們三者都偏向於「茶禪一味」。

但是既然這種描述都來源於佛教,那麼我們來看看爭論一年以後佛教中人的看法。

實際上此文一出已經算給當時的爭論打上一個句號。

當然從佛家的角度「不爭」便是正道,但是從語言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討下去可能還真有番趣味。

韓愈的《師說》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雖然指的是人在知識水平上為什麼會有差異。但是對字或詞而言它們是什麼時候創造的,是由哪個行業創造的,在遣詞造意時也是有差異的。

「禪」這個字的創造遠遠早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最初意思按現代普通話的讀音為「禪(shàn )」,它的含義分別如下:

1)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禪,祭天也。」

2)《三國志·文帝紀》「帝光禪位於虞舜。」

另外還有一些解釋,可以說與今天我們重點要講的佛教裡的「禪(現代普通話的讀音為chán )」沒有一點聯繫。

但是當印度詞彙jana隨著佛教傳入之後,根據漢語音譯為「禪那」,後來單以「禪(chán)」字表示。它的出現解決了先秦時各教派對基於「靜」這種行為的修行方法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困境,也就是用「禪(chán)」來代替對「靜」這種修行行為的描述。

「茶」

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唐代陸羽撰寫的《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可以說「茶」字及飲茶習慣在中國的出現也是遠遠早於佛教的。

「禪茶」

茶由於含有咖啡因等可以讓人興奮的物質,也就能暫時消除疲憊使人的頭腦變清醒,同時又不受佛教戒律的限制,自然受到中國佛教徒們的青睞。剛開始的寺廟一定會建在相對偏僻地方,所以佛教徒們也會選擇自己種植茶樹,就像他們叫自己住的地方為「禪院」、「禪房」,他們又把自己做的茶叫「禪茶」。這個時候並沒有真正的把「禪」的概念和「茶」的概念聯繫在一起,而是把「禪茶」做為一個專用名詞。

包括撰寫出《茶經》,後來被世人尊稱為茶聖陸羽,三歲時就被禪師收養,從小住在寺院裡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的唐末五代,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個據說是證明僧人們已經悟出「茶」和「禪」是相通的典故。從中國語言遣詞造意的習慣上講他們由於「禪茶」已經是特指寺廟裡做的茶,所以他們只能說出「茶禪一味」而不會是「禪茶一味」。

在哪種意境下,當時的僧人可能說出「禪茶一味」呢?

比如一個閱歷較淺的和尚問他的師父:「其它寺廟的『禪茶』和我們的『禪茶』味道是不是一樣。」這個時候他的師父可能會說:「禪茶一味。」即禪茶都是一個味道。因為根據佛教對沒有貪、嗔、痴等煩惱的修行要求,有一定修為的僧人一定不會去比較不同寺院的禪茶味道。

茶禪一味」的出現。

據傳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巖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

雖然目前這個典故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但是如果當時圓悟禪師真要寫,根據前面的分析大概率會寫「茶禪一味」。

正如前面所說「禪」的概念是基於「靜」這種修行行為的,而當時吃茶的過程(包括我們現在飲茶的過程)正好與「靜」這種行為相符。所以當時「茶」與「禪」相通的概念也許並不像我們現在理解得這麼複雜,就是通一個「靜」字而已。

據說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正好可以佐證筆者上面的猜測。

「禪茶一味」真正出現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一些沒有自己「禪茶」的寺院,在外界去吃茶(非禪茶)的時候可能會發出「禪茶一味」感悟,因為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禪茶」這個概念。

第二,不是佛教徒的普通人。

因為人類有一種思維習慣,即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類比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普通人(特別是那些文人)對「茶」熟悉應該遠遠高於「禪」,因此當他們接觸到「禪」的時候,他們會思考「禪」到底該用自己熟悉什麼東西去類比呢?當他們想到「茶」的時候,大概率就會使用「禪茶一味」的表達方式。

筆者有這樣一個親身經歷。

當筆者第一次想去了解「茶道」的時候居然自己想到了用「茶禪」去解釋「茶道」,並寫出了自已的一段解釋「所謂『茶禪』,非佛非道。不以神鬼為載體,僅專注於『茶道』之形式及內容以達到心境片刻之寧靜。」這個時候筆者並不知道有「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之說。

所以既然筆者在接觸「茶」以後都會有這樣的覺悟,那麼保不準總有人也會自已覺悟到「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尤其是那些書法較好的人,說不定心血來潮、大筆一揮就寫出了「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從此白紙黑字保留了下來。對於書法大家而言甚至其他人還會爭相模仿,那麼「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就這樣泛濫開來。

現在我們看到的「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本質上是一個概念,即「茶」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禪」也可以。對有些人而言甚至會像筆者一樣讓「禪」字意義回到它本身的「靜」上面來,跟佛教的關係都不大了。

相關焦點

  • 昨夜臺灣佛光山「禪茶一味」音樂會究竟是什麼味道?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既然是禪茶一味音樂會,那麼是近年來茶禪兩界樂議的話題,那麼此「一味」究竟味在何處呢?在聖凱法師看來,涵蓋於三點:功夫一味,恭敬一味,載體一味。
  • 禪茶一味,治癒一夏
    行路途中偶遇的米飯香、端午的艾草香、初夏的白蘭花香……這些熟悉的氣味,或如普魯斯特的瑪德萊娜蛋糕一樣私人,讓人身心愉悅。即便身在他鄉,也能倍感親切,像回到家一樣。唐代柏林禪寺趙州和尚的「吃茶去」公案流傳至今,說的是兩位僧人來請教什麼是禪。  無論說什麼,趙州和尚一律回答:「吃茶去!」  「吃茶去」不只是去喝茶,更是禪宗講求在「無所用心」的日常生活中見道。生活中有茶,茶中有禪,喝茶時,人處在無比放鬆的狀態,無所思,只專注於茶,把「空性」與「當下」放進茶裡,便能體會到禪。
  • 「六清、三飲、七碗、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
    「芳冠六清」、茶之「三飲」、「七碗茶歌」、「禪茶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一.「芳冠六清」西晉文學家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描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二.茶之「三飲」唐代中期,飲茶之風興起,關於茶的詩歌大量出現。其中,茶僧皎然不得不提,他所寫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即茶之「三飲」。原詩節選如下: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 「茶與禪」,到底有什麼關聯?
    這其中,不免有「茶禪一味」的理念,放眼望去,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以「飲茶」為生活必修課。傳統的禪修、茶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解壓方式中的一種,那麼,茶與禪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呢?沒想到這茶樹的葉子不僅生津止渴,竟還有消除疲乏的功效,吳理真一看,便摘下新鮮的葉子回家,為母親泡水服用。連續數月堅持服用茶葉水,母親的病情開始出現好轉,直至逐漸康復,吳理真看這茶葉水有奇效,便把茶樹葉子贈給生了病的鄉親們。
  • 懷素大師一生鍾愛:禪、茶、苦筍和書法
    作者:曹蘭芳禪、茶、苦筍和書法,懷素一生所鍾愛也。從其留下來的《苦筍帖》可略知其意。《苦筍帖》是懷素寫給朋友的一封信,原文是:「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意思說的是:苦筍和茶這兩樣東西太好了,就請直接送來吧。
  • 【獨家圖片】新化美爆了,渠江源訪茶問禪……
    渠江源茶禪一味渠江源是黑茶渠江薄片的發源地,是歷史上的貢茶區,渠江薄片,源於秦,興於唐,盛於宋明清朝,享譽千年,是黑茶中尊貴的茶品。遊客可看茶品茶、採茶禪茶,體驗梅山的熱烈與友好。茶禪一味,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升華。
  • 【茶味一禪】茶道:在最苦時回甘
    幾千年來,人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茶的幽雅與清純,沉醉了多少代人。連佛教,都與茶結緣,所謂「禪茶一味」,意思是說,沒有一定修為和境界的人,是不懂茶的。  茶與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則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與茶中,都包涵有「苦靜凡放」四字。一茶一禪,曲徑相通。
  • 禪即茶,人在草木中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幕天寒無一事,竹時寺裡看梅花。」這是唐伯虎《開門七件事》。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把他共27年研究的知識和喝茶的方法分十個方面,系統的介紹了茶文化,既讓讀者了解了茶,又了解了茶聖,非常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而茶和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尤其是禪宗,正所謂「禪茶一味」。禪,原意是指靜慮,就是心無旁騖集中精力的專注於思考一件事,需要安靜和專注力。
  • 《日日是好日》禪茶一味,壁龕插花,日日是好日 | 雲影院42廳
    夏虞南:按照傳統的說法,茶文化學界普遍認為最早明確提出「禪茶一味」,並從理念上發揚茶禪文化的,就是兩宋時期的高僧圓悟克勤(1063-1135)他潛心研習禪與茶的關係,以禪宗的觀念品味茶的奧妙,終有所悟,揮筆寫下了「禪茶一味」四個字。
  • 茶載古今不思議,再說茶史覺真境
    ;常聽人說:禪茶一味,可見禪與茶有一體交融的地方。自佛教傳入中土,為推廣其教義思想計,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茶是最具意義的一個表徵。茶講究清正,講究觀性,佛教講究參透,尤其是禪宗,講究內悟,理道同通,一拍即合。
  • 吉州本覺坊煮茶論道
    而本覺坊則是繼承本覺寺的禪文化發展而來。禪作為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通過凝神靜坐,消除一切雜念妄想,獲得一種智慧。那麼禪茶有什麼聯繫呢?禪是一種境界,是在靜坐中去除各種雜念,讓心重歸清淨的不二法門,茶能醒人,讓人變得閒適優雅,我們在生活中總能遇到大大小小的煩心事,讓人頭疼惱怒,長此以往,不僅有害身體,更是對自己以後的生活質量有極大的損害。
  • 熊倉功夫:日本的茶與佛教共同發展而來
    上次來中國參加茶文化活動是1990年的杭州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也就是首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時隔十年,歡迎先生再次登上中國的茶文化講壇。熊倉功夫: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我能來參加這個禪茶文化論壇。在日本,禪茶文化最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一些問題,要改變現狀,必須從回顧歷史著手。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禪茶一味趙樸初先生曾在詩裡化用唐代高僧「吃茶去」禪語,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看似簡單、灑脫,卻自帶茶禪香意,流水清澈,盡得人生妙處。新茶配琴,唇齒縈香,音入心神,漸沁心扉。品的茶,既是淡雅情愫;也是安然自若……靜,遠避塵世、喧囂,淡看世間紛紛擾擾,紙醉金迷、利慾薰心,不過過眼煙雲。古有琴詩書畫、禪茶一味。雖清簡樸素,卻悠然自得,豈不快哉?
  • 毛惠雲‖茶禪一味四月天——專訪茶藝大師範增平
    而對於範增平先生,卻似乎是一種習慣,採訪過程中的最大感受就是,作為中國一代茶藝大師,對於茶的體悟,他已經達到了禪茶一體的境界,而這境界,就是簡單的做人境界。在迎澤大街木真香與範增平先生隨意聊著,沒有沏茶,品了白開水,範先生說這叫茶香自在。
  • 喝茶講究三正、三穩、三淨、三修,淨空法師說:莫將一味變一昧!
    淨空法師說:莫將一味變一昧!從諗禪師常言:「吃茶去」,僅此三字,茶別無所有!一天坐著與朋友喝茶,聊著聊著說起了中國的茶文化。他問我,你怎麼看待中國的茶文化?對於茶道文化,你有怎樣的見解呢?我說:你問的這個可是大問題,著實讓我不知道從哪裡說起。
  • 一杯茶,敬不甘的人生
    有人說茶是一種人生,喝茶是簡單的事,其實也是複雜的事,而我喜歡喝的是歲月裡的那份清幽、生活中的那份平淡。一味茶苦如人生,二味茶甘如人生,三味茶淡如人生,一張錢不管怎麼被蹂躪,人們都會搶著要,因為它有價值。人也一樣,不管生活怎麼摧殘你,只要你人生經驗豐富,你永遠有價值。
  • 禪茶第一村旅遊金名片——山上禪意極致,山下茶韻別致
    日本名僧俊、圓爾辯圓、無本覺心、南浦昭明等先後來寺學禪。圓爾辯圓(聖一國師)、南浦昭明(元通大應國師)先後在徑山寺從無準師範、虛堂智愚學習禪法,一住數年,回國後輾轉各地弘揚臨濟宗法。徑山佑子茶徑山佑子茶相傳古時,佑子茶是一味可以強身健體的補藥,製作它相當不易且特別耗時,加上當時醫藥設施的匱乏,做出來都是留給小孩子吃
  • 釋永信5個字說禪茶,喝好一杯茶的六字簡言,戳中茶友痛點!
    茶文化即便是林清玄寫的禪茶一書《平常道,非常茶》,也僅僅是在涓涓流淌的質樸文字之中,多了一份因茶結緣的徹悟。我問過很多的茶友,每個人的答案總結起來無外乎一句話:因為對待的態度不一樣了!禪、茶一味,人佛相同。佛法隨處可見,產道隨時可入。只要有心,皆可覺悟。如何悟?請吃茶去!禁言的茶會,每次都會有愉悅的身心體驗,一些茶友會說,真是一次奇妙的體驗。也有茶友會說,果不其然是一片神奇的樹葉。每個人都在茶會後分享著自己的感受,增進著對茶的了解。是啊,很多人也會說,這真是一片神奇的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