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0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中華茶文化發展研究課題組承辦,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召開了「探尋中國茶道的文化足跡」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郝斌教授為該會議題寫「禪茶一味」。
對,就是上面這個題字。再次引發了大家對「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兩種提法的爭論。
時任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詩話學專家,唐宋詩詞專家,中國文學批評家,中國茶文化首席專家,被譽為「中國詩話第一人」,國際東方詩話學會的開創者之一,中華茶祖神農文化的奠基人,中韓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蔡鎮楚教授認為:(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禪茶只是一種茶類,是寺院茶,居士茶或和尚茶,並非大眾茶;不能將茶禪論這一學說與禪茶這一茶品混為一談。」
「茶與禪的關係,從來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
「不能將茶禪論這一學說與禪茶這一茶品混為一談。」
時任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茶業系教授,茶文化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所長,安徽省茶業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丁以壽認為:(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茶禪是一種修行方式、修行途徑。人生修行的方式、途徑有許多,茶禪只是其中之一。」
「茶禪一味即茶和禪一味。茶和禪兩者並列,無先後、主次。」
「……禪茶文化內涵則僅是關於禪寺茶禮,其內涵較小。」
「主張用茶禪文化而不用禪茶文化,因為茶禪文化內涵和外延均包括禪茶文化。」
《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作者認為:(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只有當茶禪不二,即將參禪用功的功夫深入到喝茶這件細小的事情上時,『茶禪一味』才可表述為『禪茶一味』。」
其實他們三者都偏向於「茶禪一味」。
但是既然這種描述都來源於佛教,那麼我們來看看爭論一年以後佛教中人的看法。
實際上此文一出已經算給當時的爭論打上一個句號。
當然從佛家的角度「不爭」便是正道,但是從語言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討下去可能還真有番趣味。
韓愈的《師說》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雖然指的是人在知識水平上為什麼會有差異。但是對字或詞而言它們是什麼時候創造的,是由哪個行業創造的,在遣詞造意時也是有差異的。
「禪」
「禪」這個字的創造遠遠早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最初意思按現代普通話的讀音為「禪(shàn )」,它的含義分別如下:
1)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禪,祭天也。」
2)《三國志·文帝紀》「帝光禪位於虞舜。」
另外還有一些解釋,可以說與今天我們重點要講的佛教裡的「禪(現代普通話的讀音為chán )」沒有一點聯繫。
但是當印度詞彙jana隨著佛教傳入之後,根據漢語音譯為「禪那」,後來單以「禪(chán)」字表示。它的出現解決了先秦時各教派對基於「靜」這種行為的修行方法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困境,也就是用「禪(chán)」來代替對「靜」這種修行行為的描述。
「茶」
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唐代陸羽撰寫的《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可以說「茶」字及飲茶習慣在中國的出現也是遠遠早於佛教的。
「禪茶」
茶由於含有咖啡因等可以讓人興奮的物質,也就能暫時消除疲憊使人的頭腦變清醒,同時又不受佛教戒律的限制,自然受到中國佛教徒們的青睞。剛開始的寺廟一定會建在相對偏僻地方,所以佛教徒們也會選擇自己種植茶樹,就像他們叫自己住的地方為「禪院」、「禪房」,他們又把自己做的茶叫「禪茶」。這個時候並沒有真正的把「禪」的概念和「茶」的概念聯繫在一起,而是把「禪茶」做為一個專用名詞。
包括撰寫出《茶經》,後來被世人尊稱為茶聖的陸羽,三歲時就被禪師收養,從小住在寺院裡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的唐末五代,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個據說是證明僧人們已經悟出「茶」和「禪」是相通的典故。從中國語言遣詞造意的習慣上講他們由於「禪茶」已經是特指寺廟裡做的茶,所以他們只能說出「茶禪一味」而不會是「禪茶一味」。
在哪種意境下,當時的僧人可能說出「禪茶一味」呢?
比如一個閱歷較淺的和尚問他的師父:「其它寺廟的『禪茶』和我們的『禪茶』味道是不是一樣。」這個時候他的師父可能會說:「禪茶一味。」即禪茶都是一個味道。因為根據佛教對沒有貪、嗔、痴等煩惱的修行要求,有一定修為的僧人一定不會去比較不同寺院的禪茶味道。
「茶禪一味」的出現。
據傳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巖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
雖然目前這個典故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但是如果當時圓悟禪師真要寫,根據前面的分析大概率會寫「茶禪一味」。
正如前面所說「禪」的概念是基於「靜」這種修行行為的,而當時吃茶的過程(包括我們現在飲茶的過程)正好與「靜」這種行為相符。所以當時「茶」與「禪」相通的概念也許並不像我們現在理解得這麼複雜,就是通一個「靜」字而已。
據說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正好可以佐證筆者上面的猜測。
「禪茶一味」真正出現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一些沒有自己「禪茶」的寺院,在外界去吃茶(非禪茶)的時候可能會發出「禪茶一味」感悟,因為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禪茶」這個概念。
第二,不是佛教徒的普通人。
因為人類有一種思維習慣,即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類比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普通人(特別是那些文人)對「茶」熟悉應該遠遠高於「禪」,因此當他們接觸到「禪」的時候,他們會思考「禪」到底該用自己熟悉什麼東西去類比呢?當他們想到「茶」的時候,大概率就會使用「禪茶一味」的表達方式。
筆者有這樣一個親身經歷。
當筆者第一次想去了解「茶道」的時候居然自己想到了用「茶禪」去解釋「茶道」,並寫出了自已的一段解釋「所謂『茶禪』,非佛非道。不以神鬼為載體,僅專注於『茶道』之形式及內容以達到心境片刻之寧靜。」這個時候筆者並不知道有「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之說。
所以既然筆者在接觸「茶」以後都會有這樣的覺悟,那麼保不準總有人也會自已覺悟到「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尤其是那些書法較好的人,說不定心血來潮、大筆一揮就寫出了「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從此白紙黑字保留了下來。對於書法大家而言甚至其他人還會爭相模仿,那麼「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就這樣泛濫開來。
現在我們看到的「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本質上是一個概念,即「茶」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禪」也可以。對有些人而言甚至會像筆者一樣讓「禪」字意義回到它本身的「靜」上面來,跟佛教的關係都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