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的吉州窯本覺坊柴窯,復原古代點火傳統制瓷工藝,弘揚吉州窯陶瓷文化。
吉州本覺坊柴窯:瓷行四海技作舟,釉映九州火助勢
吉州古窯遺址位於江西省境內贛江中遊吉安縣永和鎮,在古窯遺址上有一座宋代本覺寺塔,斑斑駁駁,顯得古樸而挺拔。因塔位於本覺寺旁,故稱本覺寺塔。而本覺坊則是繼承本覺寺的禪文化發展而來。
禪作為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通過凝神靜坐,消除一切雜念妄想,獲得一種智慧。那麼禪茶有什麼聯繫呢?
禪是一種境界,是在靜坐中去除各種雜念,讓心重歸清淨的不二法門,茶能醒人,讓人變得閒適優雅,我們在生活中總能遇到大大小小的煩心事,讓人頭疼惱怒,長此以往,不僅有害身體,更是對自己以後的生活質量有極大的損害。可是,閒適愉悅的心情並總是靠別人得來的,總有些人有這樣那樣的欲望,各種各樣的貪念,如果一個人把得到與擁有看得太重,無論有什麼都不滿足,那麼他就會痛苦煩惱,他就永遠無法清淨。
那麼,怎麼在修行裡培養清淨心呢?我們說茶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品茶能清心,滌蕩心裡的汙穢。在明心見性的修行中,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品茶需要幽靜的環境,修行也需要清靜的環境,我們可以通過「靜」的環境,走到靜的內心,再進入「淨」的境界。清清淨淨,給自己的生活去除太多不必要的煩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禪茶一味,離不開人文日用,離不開茶的精潔,滌煩的功夫。更離不開自己由此了悟,而進入清淨自足的境界。禪茶一味就是需要我們用佛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轉化人生的缺陷。
而吉州本覺坊,卻以古法燒制的茶具,更為特別之處的是,杯盞還是坯子燒制前,會放上茶葉,製成之後,如黃金絲般的桑葉脈絡會呈現出來,為什麼會用桑葉而不是其它樹葉呢,本覺坊的段總說,用桑葉,是因為蠶吃而成長,本覺坊的院子裡多栽有桑樹,百年以上的有幾棵。一行還嘗了一把正成熟的桑葚。
誠然,蠶食桑葉然後吐絲作繭,若干天后完成生命的蛻變——化蛹成蝶,從樹上爬到在天上飛,這難道不是生命的重生?而廣東人的功夫茶臺上,金蟾也是「茶寵」之一,而另一種蟬,幼蟲成蛹也要在地上蟄伏很久,最後才見天日。禪、蠶、蟬、蟾……,這又透露怎樣的禪機。而茶具本由泥坯所制,經爐火高溫之後,又成為器皿,道德經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看似無用的泥土,卻是大用,看似無用的空間,卻能承載!
禪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有人說大寫的英文CHINA(中國),音譯為「禪那」,而小寫的china,則翻譯作瓷器。
時人常講,道、法、術、器,而當年禪宗初祖達摩大師來中國時,「忽望震旦,白當灼天,知有載道之器」(《洗髓經.序》,禪宗二祖慧可作),中國這片土地,本有道家、儒家文明,這裡的人善良、勤勞、勇取、付出,契合佛家的大乘思想。「道」需要「器」來承載的,如果說「禪茶一味」,那麼「桑葉盞」的確是承載「禪道」之器物。
禪宗公案:吃茶去!
井岡山狗牯嶺和白雲山白蘭花泡的茶簡直是絕配,中間為吉州窯的桑葉盞。
唐代趙州柏林寺廟裡有個和尚叫從諗,又一次他問新來的和尚:曾經到過這裡嗎?和尚回答說:曾經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個和尚,和尚說:沒有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主持就感到疑惑不解,就問從諗禪師,為什麼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要吃茶去?這時,從諗和尚突然叫了一聲:主持。主持隨口答應。從諗和尚說,吃茶去。
禪宗提倡頓悟,他認為我們在穿衣吃飯這樣平常的事情中都有深刻的道理。非常平常的事物中都有智慧在裡面。作為芸芸眾生,我們無法了卻塵緣,在深山裡面出家修行,禪茶一味的要義就是告訴我們,不論在哪裡都可以修行,生活中處處都是道,佛在哪裡?道在哪裡?就在當下,在我們真實的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