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覺寺塔位於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南山自然村(現吉州窯遺址公園西南),始建於唐開年間(713—741年),因臨近本覺寺,故稱本覺寺塔。塔高36米,八面九級,青磚石灰砌成,外牆石灰粉飾。塔基0.8米,底層壁厚1.3米,佔地面積14.86平方米。南北兩面各有拱門,塔內一至三層中空,有臺階盤旋而上;四至九層為虛門。逐層遞收,塔頂為黑釉葫蘆。195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吉安縣永和鎮本覺寺塔。
明《東昌志》記載:「本覺寺在上市,南有塔,唐開元時所創也。高僅二十仞,樸而不華,歷風霜兵燹,巋然獨存……鄉先正釐東昌之景為十有五詠,歌詠勝概,以為斯塔當精舍之南,銳而修,卓而直,類而文筆。」當時的本覺寺塔是永和主要景觀之一,引來眾多文人墨客的詩讚。
江西吉安縣永和鎮本覺寺塔。
本覺寺塔又名「飛來塔」,相傳早年由西昌(今泰和縣)飛來。本覺寺塔原本是西昌縣城的一座寶塔。後來縣城北遷吉安一帶,西昌舊城便冷清下來。寶塔終日無事,便專心參禪修煉。經過幾百年的漫漫歲月,寶塔竟吸納了天地靈氣,長出一對隱形巨翅,每當雷電交加、風雨大作之夜,便能騰空起飛。
本覺寺塔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一天夜裡,趁著雷電風雨,寶塔騰空而起,它要飛到新縣城去享受鬧市生活。它邊飛邊俯瞰黑黝黝的大地,忽然看見腳下一條閃閃發亮的銀鏈和一片閃爍流動的火光,十分壯麗。寶塔忙收起雙翅慢慢降下,落到贛江邊上的永和白沙村二王廟旁。寶塔以為這就是新縣城,誰知第二天發現這只不過是個繁華的贛江大碼頭,非常失望。又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寶塔再次振翅而飛。剛飛不到數裡,便發現一個無比繁華熱鬧的地方,寶塔收起雙翅降下。
江西吉安縣永和鎮本覺寺塔。
這一次,它誤把永和鎮和吉州窯當成了新縣城。當時的永和鎮和吉州窯徹夜燈火通明,加上眾多窯口冒出的熊熊火光,令人眼花繚亂。第二天一早,本覺寺的僧眾發現寺廟裡憑空聳立起一座雄偉的九層寶塔,欣喜萬分,齊刷刷跪在觀音菩薩神像前,感謝觀音大士。觀音大士掐指算出寶塔並不甘心久留此地,而此地又需要這樣一座塔來威震一方。於是,拔出大官刀,把寶塔的隱形神翅給斬斷了,又施展法力甩出九根千斤鐵鏈,套住塔頂將其牢牢鎖住。從此,寶塔再也飛不起來了,永久留在本覺寺。
江西吉安縣永和鎮本覺寺塔。
歷經千年風霜的本覺寺塔,見證了永和古鎮和吉州窯從唐末、五代的興起至宋代「六街三市」空前的盛況。當年的本覺寺塔屹立於永和西南吉州窯的中心,東臨永和街市,從南到北有天足嶺、本覺寺嶺、屋後嶺、官家塘、窯嶺等名窯呈拱月形環繞;周邊有本覺寺、寶壽寺、慧燈寺、智度寺、清都觀、輔順廟、普濟庵等寺觀廟庵;金錢池、金鳳橋、讀書臺、講經臺等名勝點綴其間,構成一道道靚麗的瓷都風景。
江西吉安縣永和鎮本覺寺塔。
本覺寺塔巍峨高聳,古樸典雅,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借著永和鎮秀美的山水風光,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來此瀏覽觀光。北宋文學家蘇軾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等名士,都曾登臨本覺寺塔賦詩抒懷。本覺寺塔對研究永和古鎮歷史文化,吉州窯陶瓷文化和宗教文化極具寶貴的文物價值。如今,本覺寺塔煥然生輝,為永和鎮吉州窯遺址平添一道古樸亮麗的風景,吸引著大批的海內外遊客來此觀光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