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授權自開始吧旗下自媒體:有束光(ID:onelight01)
提起中草藥,很多人眼裡就一個字:苦!
卻偏偏有這麼一幫人,近2年,720個晝夜更替,冒著酷暑、躲著蛇蟲,背著機器在懸崖上飛簷走壁,頂著風沙穿行在無垠的沙漠,穿著厚重的潛水服跳進深海.只為捕捉一株本草的完美生命軌跡。
當你坐定,聽音樂緩緩升起,跟隨鏡頭走進那些真正的採藥人以及他們身後五味陳雜的生命輪迴,才逐漸明白:生活的真味與本草是何其相似。
最近,
又一部零差評的紀錄片火了!
主角全是素人,
豆瓣卻炸裂給出9.0高分。
喏,就是這部片子《本草中華》。
明明是講中草藥,
卻愣是拍出了風光片、野外探索片、
功夫片的三重感覺。
上一分鐘,各種航拍、4K高清畫面.
美出天際,讓你挪不開雙眼。
下一秒,
你便追隨採藥人的蹤跡,
行至人跡罕至的山林,
深潛無邊的海底,穿梭於鐘乳石間,
在懸崖峭壁上翻飛,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雙腿微顫。
這裡藏著少林功夫的驚心動魄、
「身軀丈量大地」的虔誠,
還裝進了人歸自然的詩意。
而這部與中華本草有牽絆的片子,
並非什麼大牌明星真人秀,
而是普通人所展示的,真實樸素的生活。
草木歸林,人歸自然。
自從上古時代神農嘗百草之後,中草藥誕生,世代相傳,一把草,庇佑了無數的華夏子孫,但關於草本的故事,我們卻極少通過媒體真正地了解到。
蓯蓉寄生在梭梭樹的根部。百合是長在地上的像蒜瓣,荷葉煅炭能入藥.
截圖源自《本草中華》
「草木境界,人生修為。人與本草的緣分與生俱來。」紀錄片的導演孫虹說。
穿越30多個省市和地區,從深海到雪山高原,海拔落差5000多米,她帶著一幫85後背著沉重的器材翻山越嶺,只為了記下藥人或農人們守護本草的每每個瞬間。
創作團隊
中華有上下5000年的文明,農人和藥人們卻依然追隨祖先的腳步,躬行大地,翻山越嶺,只為遇見療愈生命的中國智慧。
一開篇,鏡頭落在了海拔4000的藏北高原草甸上,這裡生長著「軟黃金」冬蟲夏草,它是隱秘的,唯有心懷虔誠,才能與之相遇。
藏北高原寒風凜冽,寒風刺骨,
江才平措正跟著父親,
用最謙卑的姿態尋覓著這份來自
大自然的隱秘禮物,
這是小夥子第一次出門追隨父親,
他想親手挖到蟲草為染上風寒的爺爺治病。
但蟲草生長在地下,在廣袤的草甸上,
想尋覓到珍貴蟲草的蹤跡談何容易,
一個上午過去了,他一無所獲,
而且山雨不期而至。
看著面露焦慮的兒子,
父親決定帶著平措去更遠更高的地方碰碰運氣,
要穿越溼滑的溪澗,
碰巧那裡也是平措爺爺帶著他去過的地方,
三代傳承即從這裡開始。
小夥繼續屏息凝神不放棄一寸土地,
「有了!」
終於,他在草甸發現了一抹橘黃,
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從泥土中取出蟲草,
把蟲草慎重地收藏起來。
(露出的蟲草僅有拇指一般的高度,
太考驗耐心了。)
終於挖到生命中第一株蟲草,
平措還不忘這件事:
「只有把泥土重新歸弄好,
來年這裡才會重新長出蟲草。」
冬蟲夏草40年來,價格翻了3000倍,
但在這些樸實的牧民眼裡,它是無價的。
因為紮根於土地的蟲草,
在無聲的時光裡生長著,
成為一劑良藥滋養著大地上的人。
尋覓本草總是特別的難,有時翻山越嶺短則一天,長則數月。
這天,王亞軍放山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採藥人,上山採「百草之王」的人參,也花了足足5天才尋覓到一點蛛絲馬跡。
在森林深處的路上,迷路,或者遇到蛇蟲也是常有的事情。
傳說中,野山參可是「會跑」的,
不過,先人留下來一些祖傳的法子,
只要照著去做,也不是難事。
這不,老王發現了這個紅色的球狀物,
找到了它,就等於找到了野人參!
細細地用專用的籤子挑撥,
萬萬得小心,
不能弄斷一塊根須,
要不這棵參就損壞了。
看著長途跋涉尋找到的山參
出落得如人形一般靈動,
老王終於歇了一口氣。
人參,是諸多補氣藥中唯一一味能大補元氣的本草,有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的功效。
和老王類似,
遠在山東遼東半島的張百勝,
他每天的日常就是穿著潛水服,
沉入能見度不足兩米、水溫不到15度的的深海,
這個海洋獵人正在細細尋找海參的蹤跡。
做打撈海參的工作已經幾十個年頭,
雖然過程艱險無比,但即使快要退休了,
他對這片海依然是眷念不舍。
海參是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六億多年,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參補腎、益精髓,其性溫補。
這些個奇珍異寶,都是中華本草的一種,它們或深埋地下,或潛藏深海,或長在懸崖絕壁,但也不是無跡可尋,有心人總會尋到。
王亞軍說,「尋藥,也是尋路;採人參的藥農,會在找到人參後埋下漿果,不放絕山。」這是藥人生存的智慧。
常年下海的張百勝則講,「漁民們打撈起一筐海參,只留下5年以上的,剩下全部放回,放生幼苗,這是世代海邊漁民的傳統。」
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這些藥人或農人都知道取之有節,還之有道,天地的滋養才能生生不息。
張百勝把小海參放生回海裡
源自大自然的草本最終會變身成一味良藥,而熬製是必經的步驟,草本熬製必須心存虔誠,初心純粹。
「有怎樣的初心,就會有怎樣的藥。」
有名的少林黑玉續斷膏,總共需要108味藥精心熬製,自從被師父選為熬膏主理的那天起後,釋延柏的 心裡,就泛起一片漣漪。
釋延柏想的是「把藥材準備好,等師父一聲令下,開始熬製就成。」
師父卻搖頭:「要熬好膏藥,一分在藥內,九成在藥外,太看重結果,反而熬不出好藥。」
釋延柏於是親自上山採藥,坐禪,感受大自然的洗禮,心如止水的時候,才正式開始黑膏藥的熬製。
這是腦力和耐力的考驗,炸料,
按照特定順序下鍋,過濾藥油,熬膏、下丹.
108位藥,歷經繁雜的工序,
真是一點浮躁之心都不能有。
正是這樣,
釋延柏才熬出了令師父滿意的膏藥。
正如師父所說,
「藥本身就是快樂的,
以快樂的心態去投入,就會有快樂的迴響。」
中華5000年文明,本草何止萬種,每一種都是藥農精心守護才會流傳至今。
69歲的張維忠,一個普通的老農,他和老伴郭玉珍的前半生都在跟一粒小果子打交道,那就是枸杞。
中醫裡講,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
張老漢的父親張佐漢,
被稱為「枸杞神」,
他發現了果實特大的枸杞新品種,
在條件艱苦的抗戰時期
他依然拼死保留品種作物的延續。
那時,別人都覺得張佐漢瘋了,
罵他是「傻子」。
如今張維忠也得了個和父親一樣的稱號,
做了半輩子「杞農」,現在明明可以器械分揀,
卻依然事事親力親為,用手工分篩枸杞。
他說捨不得用冷冰冰的機器,
因為這是父親曾經用一生守護過的枸杞。
「一個人並沒有傻,卻獲得了傻子的稱號,那是他獲得了巨大的自由。」
張維忠與其父親的名字都被寫進了當地枸杞紀念館中,當被人問起「以後被人忘記了,你會難受嗎?」
張維忠憨厚笑說:「農民嘛,忘記就忘記,只要記得枸杞就行。」
像張維忠這樣守護草本的故事還有很多,它們五味陳雜,就好似人生。
每次說起百合,人們首先總想到了花,以及那個耳熟能詳的詞:百年好合。
實際上,它是因為鱗片抱合在一起的地下莖塊得名的,其中蘭州百合味甘性寒,養陰潤肺,是食療養生的上品。
百合
每年蘭州的百合花節,
是村支書張宗忠最忙的時候,
老伴許成蓮經常一個人看護百合花田,
常年的勞作讓她的手指因為風溼變得腫脹。
退休後,張宗忠閒了下來,
決定替妻子分擔百合田裡的工作。
這天,他讓老伴在家歇息,
自己獨自一人上山挖百合,
當他勞作完,孤零零坐在田埂上,
才突然體會到老伴曾經的孤單.
從地裡回來,
向來不下廚房的他笨手笨腳地剝百合,
為妻子做了清蒸百合,滿屋的香甜。
相守了一輩子,百合也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
花再美,還是比不過你的笑顏。
忽然間,鏡頭一換,
司馬就跟著穿越到了廣西平南縣。
相比老張和老伴愛情的其樂融融,
蒙石堅的老母親此時卻開心不起來,
她眉頭深鎖,依戀不舍,
因為,今天她就要跟宅門口的
百年肉桂樹告別了,
這棵樹是她的老伴還在時種下的。
自嫁過來時這棵樹就已經存在,
為了守著它,
她曾拒絕搬離小島去鎮上生活。
但如今,卻不得不跟這位老朋友告別了
——因為它就要枯死了。
與其等它凋零,不如在恰好的時刻說再見吧。
看著剝刀在樹身周圍切割,
肉桂皮被剝下,樹被電鋸放倒,
老人良久無言。
回到屋裡,
她小心地把小塊的肉桂皮放進小袋子裡製成香囊,
仿佛這裡裝著的是她的全部過去。
每一個草本,
背後可能都有著一段故事。
雲南新嫁娘,
親手釀一壇由酸變甜的雕梅送給婆家,
寓意著她的人生從青澀轉為成熟;
沙漠裡的母親,
帶著精心熬煮的蓯蓉羊肉粥,
穿越廣袤無垠的沙漠,
給準備高考的兒子送去,
一碗簡單的熱粥,卻盛放著母親濃濃的愛。
林伯順親手為相伴一生的老伴熬製酸
一碗簡單質樸、濃鬱潤澤的酸梅湯;
從小在媽媽染布的氣息裡長大,
兜兜轉轉之後,小夥子繼承了媽媽的衣缽,
隱居深山,做起了染布匠;
仁青德哲用200天匍匐地上丈量土地
為了保持一顆純粹的制藏香的初心.
本草就像個使者,穿越了千年的它們,
把人跟人之間的情感串聯起來。
幾百個日日夜夜,一幫85後踏遍30多個省市,尋覓出這些深藏大地間的故事,這部片子一播出,就收到了如潮的好評,豆瓣評分9.0,可以說是口碑炸裂:
「 有故事,有氣質的紀錄片。」
「原來草本也可以這麼美美噠,萌萌噠。」
「雖然在說中藥,但它不沉重、不苦澀、不拒人千裡之外,相反它很溫暖、很平易近人,甚至很有煙火氣。」
生活和本草是何其相似,本草有五味,酸、苦、甘、辛、鹹,這是本草的真味;生活亦有五味,喜、怒、哀、樂、殤,這是生活的本質。
每一個平凡人或許正經歷著苦中做樂,笑中帶淚的生命歷程,就像本草的五味,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涵養著這塵世間的生靈。
草木歸林,人歸自然,以虔誠之心待本草,守護本草,就是善待我們自己,而將五千年流傳下的中華智慧傳承給下一代,就是本草最大的初心。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紀錄片《本草中華》,
圖片及視頻均源自《本草中華》,
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