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活著就有希望

2020-10-12 木棉花

沒看過原著,本來想著6集要拖好久看完,結果一氣呵成,意猶未盡。

最感動的是,在戰爭的時代背景下,浮華生活下的產生的愛恨情仇都可以一笑泯之。寬恕別人也是放過自己,這句話說著簡單,真正到自己身上卻那麼多糾結和困難。

活著,大概真的是一場修行。劇裡描述的19世紀早期的俄國貴族生活圈子,個個都是非富即貴,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痛苦。皮埃爾有作為私生子長大形成的自卑懦弱糾結的性格,活在愛而不得和現實婚姻的迷茫和痛苦中;詹姆斯年輕時迷茫和衝動以及痛失妻子的悔恨,再次點燃愛情之火後遭遇背叛的恨和傷;年輕的娜塔莎沒有忍受住誘惑帶來愛人的失去和名譽掃地的痛苦;索尼婭一輩子對尼古拉的愛而不得......每個人的苦都透過屏幕表現的那麼透徹。但每個人又都在放下過去,走向未來。

沒有歷經戰爭殘酷的年輕人蠢蠢欲動想要立戰功,經歷過之後能夠再次義無反顧的上戰場是真的勇士,經歷國即將破家即將亡的戰爭時代的人更懂得珍惜。

每個人都在成長,活著就是希望,世界名著果然自帶一種向上的力量。

相關焦點

  •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
    在單位集中隔離的這段時間,我認真讀完列夫·託爾斯泰的著作《戰爭與和平》。在輕輕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仿佛有一股浩大而又包容的清風縈繞周圍;風裡沒有戰爭與硝煙,沒有疼痛與瘡疤,沒有生與死的較量,沒有愛與恨的對峙,有的是久久不能逝去的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一字一句裡向我緩緩吹來……託爾斯泰有一句名言「人同河一樣,每條河有時窄,流得急;有時寬,流的平穩;有時渾濁,有時澄清;有時凉,有時暖。」
  • 《活著》影評觀後感:歷盡滄桑,堅定信念!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戰爭是殘酷的,在戰爭中,生命脆弱得不堪一擊,人命卑賤如螻蟻。在死人堆裡,春生說:「要是能活著回去就好了。」福貴說:「如果能回去,一定要好好活著。」 從死人堆裡爬出來過的福貴,深深的明白了:生命可貴,活著,是上天的眷顧;活著,是一切的根本。
  • 《戰爭與和平》重溫戰爭與和平
    初中時候看的名著戰爭與和平,當時不太懂,只知道俄羅斯被法國侵略,而貴族們卻依舊醉生夢死,以此凸顯戰爭下的「和平」。那時候只會跟著主人公皮埃爾的視角,很少去體會書中複雜人物的情感,處境,讀完也只是知道整本書講了什麼故事。果然少年時記憶好,過這麼多年,看美劇時依然能回憶起當年腦補的畫面。不論拍攝的多麼符合原著,和當時我腦海中拍的還是略顯古板,不如我那時的「愛憎分明」。
  • 《戰爭與和平》在外面的,如同在裡面的
    當外在的戰爭還沒開始時,內在的戰爭已經爆發了。我們內在的二元對立,引發了戰爭。抗拒、逃避產生了二元對立,然而,對人事物的依賴與「愛」,也是。皮埃爾內在的單純,在那個戰亂時代,實在可貴,可是如果沒有良師益友的引導和影響,沒有智慧的「單純」便成為愚鈍,成為痛苦的源泉,因為,他不知道他的珍貴,也不知道他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 《戰爭與和平》的沙俄背景
    最終這位英勇的沙俄軍人,以犧牲收場;另一條線的主人公是沙俄大貴族代表,以其軟弱又倔強、糊塗又有原則的矛盾性格,展現了戰爭期間沙俄大貴族在後方都幹了些什麼。雖然這條線的主脈絡是情感與人性,但是到戰爭後期,特別是莫斯科保不住的時候,這位大貴族主人公毅然決然走上了刺殺拿破崙的道路。兩條線的交織是靠兩位主人公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這也就使得託爾斯泰在小說中所構建的戰爭前線與戰爭後方之間緊密聯繫起來。
  • 我國和平崛起的希望
    既然如此,那我們提倡的和平崛起有希望實現嗎?1我們和平崛起能不能實現,我們中國人的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實現,這並不取決於我們,這取決於西方,尤其取決於美國,為什麼呢?因為美國暫時接受不了一個黃種人國家的崛起,接受不了一個不信上帝的國家崛起,更接受不了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易主,所以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不僅不會停止,還會大大增強。
  • 《戰爭與和平》就也還好
    幾年前到俄羅斯旅遊,印象最深的是那裡的小情侶好愛kiss,簡直是everywhere.雖叫戰爭與和平,可實際上一半以上在講年輕貴族們談戀愛,真正的戰爭劇情到第5集才展開。其實會看這劇是因為聊到最近看的好書時同事說到還是以前的一些書好看,比如戰爭與和平。我雖然把書放進了購物車裡,卻深知即便買來也是當做收藏品。看到有年代不久遠的6集英劇就往下看了。
  • 世界名著改編電影 戰爭與和平
    點擊海報觀看電影戰爭與和平  第一集戰爭與和平 第二集戰爭與和平 第三集戰爭與和平 第四集《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
  • 《戰爭與和平》家是好的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託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託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
  • 《戰爭與和平》組詩—— 小海
    由當代著名詩人小海作詩、著名作曲家劉湲作曲的合唱交響樂《戰爭與和平》獲得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支持,2017年3月6日晚,由著名指揮家陳正哲攜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 《戰爭與和平》美劇 豆瓣8.6
    《戰爭與和平》豆瓣8.62016 /美國 /劇情 戰爭
  • 這部奧斯卡經典影評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絕望中找希望
    以前,總覺得只有殘酷的戰爭才能讓人間的生離死別變得無比自然。殊不知,一個小小的病毒,就讓人類再次直面生死考驗。病毒,是看不見得流彈,它和戰爭一樣,所到之處,必定生靈塗炭。但,活著,就是在絕望中找希望,能夠活著,就是希望。曾獲得過多項奧斯卡大獎的《美麗人生》,近期又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被很多人拿出來重溫,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男主那樣的智慧和平和,也許,一些枯萎的生命,會馬上重現生機。
  • 只有以戰爭為背景,和平的美好才能凸顯出來
    在4D的電影院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椅子晃來晃去,不時還吹出冷風,讓你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打得最兇的敵我雙方,現在卻成了幾十年的盟友,那些長眠在海裡的英雄成了過眼雲煙。這就是歷史。其中有好幾個鏡頭都描寫了飛行員的溫情,可愛的女兒和深愛他的妻子,他們每次告別都可能是永別,謝天謝地他最後活著回來了。這種生死離別是現在人們無法想像的。和平的美好只有以戰爭為背景才能凸顯出來。
  • 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桌遊中的戰爭與和平
    ——《孔子家語·致思》戰爭,對出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如此陌生,陌生到反戰標誌已然成為潮流圖案,對戰爭應有的恐懼與害怕,也只在沉重的戰爭題材電影或紀錄片中才會被喚醒。至於遊戲,則更多地是站在另一個極端,無所不用其極地讓玩家體驗到戰爭中暢爽殺敵的快感,很少引發人們去思考——戰爭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 《戰爭與和平》美國 義大利 蘇聯 電影版
    》第二集《戰爭與和平》第三集《戰爭與和平》第四集《戰爭與和平》第五集《戰爭與和平》第二集《戰爭與和平》第三集《戰爭與和平》第四集《戰爭與和平》第五集《戰爭與和平》第六集《戰爭與和平》第七集>《戰爭與和平》第八集
  • 地球人都愛《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當然屬於前者。更何況,這是塔爾科夫斯基的啟蒙讀物:6歲起,媽媽就每天晚上給他讀《戰爭與和平》。但是!給孩子讀格林童話的家長不必焦慮是不是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趕緊把滿滿少女玻璃心的格林童話扔掉就是了。成年後的塔爾科夫斯基將《戰爭與和平》稱作他的學校,絕對不是忽悠人的:這部一千多頁的巨著,是史詩,是經典,同時也是非常高階的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心理學教材。
  • 虛假的和平與真實的戰爭——機動警察劇場版2:和平保衛戰
    曾幾何時的全國戰爭動員,以及後來的敗北,美軍的佔領政策,以及未來制止核武,而一直持續到最近的冷戰及其他戰爭、現在仍在世界各地展開的內戰、民族衝突、武力紛爭....藉由這些無數戰爭的支撐,並建立在血腥之上的經濟繁榮,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和平。因為對戰爭的恐怖而產生不在乎好壞的和平,將正當的代價建築在他國的戰爭之上,對這一點熟視無睹的、不光榮的和平。」
  • 英劇戰爭與和平:唐頓莊園?
    翻版「唐頓」,「精準定位於沒讀過原著的人」「鏡頭美如油畫」「每一幀都想截屏」……這些視頻網站上的彈幕足以說明新版《戰爭與和平》製作之精良。據統計,在英國本土收看《戰爭與和平》的電視觀眾多達平均每集700多萬人次。
  • 奧黛麗赫本的《戰爭與和平》:驚豔了時光的娜塔莎
    浩繁的《戰爭與和平》一直都是很多人嚮往而又不敢看的所謂名著,哪怕是喜愛讀書的我來說,到現在原著也只讀了60%便擱淺了。幸虧,除了文字之外還有影視作品。從2017年開始,我先看了BBC版新拍的《戰爭與和平》,然後再看了俄羅斯60年代的版本,最近終於把奧黛麗赫本版的看完了。
  • 歷史戰爭美劇推薦(三)—戰爭與和平
    地區:英國 電視臺:BBC 出品時間:2016年    《戰爭與和平》相信很多人都熟悉,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大部頭名著,小說通過對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三人在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前後的經歷,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間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