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在的國產職場劇,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不同的行業談情說愛,純粹是披著職場劇外衣的無腦偶像劇。不過最近,有一部職場劇火了,因為大家都覺得它太真實。
劇中最讓大家有代入感的,莫過於白敬亭飾演的職場小白孫奕秋了。
初入職場的孫奕秋,真的是幹啥啥不行,闖禍第一名。
找不到會議室、不會開會議室的門、不會用印表機、不會說英語,做會議記錄的時候,極其慌張,把所有的話都記下來,以至於完全忽略了重點。
不停出洋相的孫奕秋,讓我們不由想起了剛剛進入職場時笨拙成長的自己。
每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人,每一個已經在職場奮鬥多年的人,都在《平凡的榮耀》裡看到了現在,或是曾經的自己。
就連球球來看了也覺得,劇中的職場小白孫奕秋真的像極了初入職場時的自己:青澀、恐慌,生怕犯下一個錯誤。
電視劇對職場新人的刻畫可謂非常真實,不過球球還是想說,劇中的金融行業,不是真實的金融行業。
每一個想進金融行業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句話:清北復交以下無金融。這絕不是在誇張。
一項調查顯示,畢業後從事投行工作的人,56%具有國內傳統名校「清北復交」背景。
除了頂級名校,經貿類、語言類院校這類具有老牌經濟學專業背景和語言優勢的學校也佔據一席之地。
海外頂尖商學院背景也是眾多投行人的標配。
現在畢業之後想進券商,只有本科學歷是不可能的,碩士學歷是標配,最好本碩都是名校,還要有相關工作經驗,各種金融證書也是加分項。
只有高中學歷,沒有工作經驗,不懂職場技能還能空降到投行的事情,只可能發生在電視劇中。而現實是,即便是你畢業於清北復交、耶魯哈佛,也要與大批優秀的同齡人競爭,贏的人才能進入投行接受職場的「毒打」。
劇中的孫奕秋對領導說:「我的賣點是努力,我會比所有人都努力。」
這回答像不像初入職場的我們?
剛剛走出大學校門,面對面試官的提問,我們搜索完整個大腦後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最後都會說出這句:雖然我現在不會,但是我會努力學習。
但是在投行,努力是投行人基本素質。因為只有非常努力,你才有進入投行的機會。
2017年,高盛在中國招聘的七名暑期實習生,其中兩個來自清華、兩個來自北大、兩個來自港中文,還有一個上交畢業。七名實習生的GPA績點幾乎都是滿分,每個人簡歷上都有至少四個頂級公司的實習經歷,其中貝恩、中金、中信出現的次數最多。每個人都有好於同齡人的英語,至少面對英語是母語的面試官可以毫無壓力。
這7名實習生,哪一個不是付出了120%的努力,才擁有了這樣優秀的履歷,獲得進入高盛的機會。
有人這樣總結他在Goldman Sachs 工作的兩年:
參加了6個港股和美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首次公開募股上市」)項目,上市公司全部是各自行業的霸主,總融資額超過250億元人民幣;
去過中國的22個省區出差,乘商務艙/頭等艙飛行15萬公裡換來一張國航白金卡,曾在海拔3,800米的拉薩做稅務和工商調檔,也曾在零下28度的哈爾濱考察業務;
單周最長工作記錄:109小時;
熬夜記錄:連續兩個通宵(外加第三天白天);
搭建了合計1,500張Excel表的逾20個財務預測模型;
完成了120本中文或英文pitchbook(項目介紹文件),最短的6頁、最長的150頁;
參加了近20,000分鐘的項目電話會議;
回復了大約75,000封工作郵件。
這些數字背後,是投行對一個職場新手暴風雨般的、魔鬼式的鍛造。
進入投行的競爭如此殘酷,投行的生活如此辛苦,但並不影響大家對投行的嚮往。
因為對於大學生而言,投行是職業生涯最好的開始之一。
除了優厚的薪水和奢侈的生活,沒有其他金融機構捨得這樣一擲千金地培養新人。全資把新人送去紐約或倫敦,請全球頂尖培訓機構的最好的老師做培訓,學費從每天7、800美元到1000英鎊不等。
但這並不是全部,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投行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只有站的更高,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有更多的選擇。在這裡,分析師可以接觸到企業的高管,也可以和董事總經理一起呼吸新鮮空氣。
在一個好的平臺,執行好的項目,了解整個流程本身就是一種幸運。而在這過程中一個人所經歷的壓力和成長,都是其他工作無法比擬的。
所以,如果你也有一個進入投行的夢想,不要再猶豫彷徨,現在就努力把它變成現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