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個很有意思的動畫文化現象。
先給你看個妹子。
這位妹子,很可愛吧——
她是日本動畫《潛行吧,奈亞子》中的女主角奈亞子。
但是你知道她的真身是什麼嗎?
請屏住呼吸,不要嚇住——
她的真身是醬紫的,《克蘇魯神話》中的巨大邪神,奈亞拉託提普。
雖然美少女和這個古老邪神放在一起,怎麼看都有點違和,但是如果你知道了這是一部日本動畫,就立馬覺得不稀奇了。「噢,怪不得啊,日本人不就是喜歡把各種各樣的人或生物,全部都畫成美少女的樣子嘛。」
比如說,《戰國collection》裡面。
日本戰國裡風起雲湧的人物,織田信長,伊達政宗全部被萌化為了二次元萌娘 ——
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艦娘,什麼驅逐艦啊,巡洋艦啊,都變成了身材嬌小的萌娘——
甚至,這些日本人連香菸都不放過!
居然出了一部《香菸少女》,把香菸都擬人化成了美少女!
更讓人驚訝的,是日本人居然連國際恐怖組織isis都萌化成了少女形象——
這一切,都讓我們好奇,為什麼,日本人會對這種「娘化」「萌化」的形象情有獨鍾?
不管是什麼東西,好像到了這些日本的動畫人手上,全部都能夠變成具備「萌」屬性的少女形象呢?
為什麼在當今的日本,不論是動畫,漫畫,還是輕小說中,這種「萌化」「少女化」的現象會非常的普遍?
那麼這次,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日本動畫文化血脈的最深處,去解開這個秘密。
一. 戰敗後的初響
要想理解一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我們必須試圖去找到它最初的模樣,來揭示如今的日本動畫到底是延續了什麼樣的狀況才呈現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貌。
假設有一位名叫幸子的日本女高中生,她喜歡動畫,喜歡這些可愛的少女形象。
而當她拿起畫筆遠赴自己夢想的道路時,或許她對於自己的認識,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普通女生。
但她筆下的人物和所講述的故事,已經潛移默化的受到了她所身處的這個社會,以及這個社會承繼下來的歷史的影響。
這種影響,開始於1945年,也就是昭和二十年,日本戰敗。
而當我們討論到日本動畫的發展歷史時,也是以二戰後作為第一個分水嶺,作為我們去了解日本現代動畫文化的起點。
但是,當我們走在這個時候的日本街道上,卻會發現一種觸目驚心的貧窮,戰爭孤兒出沒在城市的每個角落,飢餓的賣淫女在街頭隨處可見。
軍政府首腦,得到了遠東軍事國際法庭的裁決。
而就在1946年,美方出臺了一部憲法,推崇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目標。
日本,這個曾經耀武揚威的法西斯國家,他們不可一世的驕傲被徹底碾碎,接受了美國的軍事管制——
(1945年9月,一群無家可歸的孩子在廣島的郊外取暖)
美國人的進入,摧毀的不僅是日本的軍隊和政治,也碾壓了日本的文化驕傲。
他們帶來了新的大眾文化和新式的西方生活,對貧窮的日本國民心理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而在19世紀,日本人圖以自強的口號,是「日本之魂,西方之術」,日本軍國政府嚴令禁止美國和歐洲的影片上映。
但在二戰後,大量的西方影片席捲入日本人的生活之中,他們發現自己的「大和之魂」面對氣勢洶洶的西方文化,顯得孱弱不堪——
(1946年10月,醉酒的美國大兵騷擾日本人的場面)
時年不過二十多歲的手塚治虫,未來的漫畫之神,此時還是一位醫學專業的學生。
新上映的美國影片帶給他了強烈的震撼,他在日記中寫道——
「為什麼美國電影和日本電影的差距那麼大,我要怎麼畫漫畫,才能像美國的電影一樣,讓人笑,讓人哭,讓人感動?」
而經過了重創後的日本民族,他們也如饑似渴的希望有一種新的文化消費方式,來逃避灰暗的現實,或者,給予他們新的榮耀。
日本的動畫文化,就是在這一片黑暗中起步。
二.少女雜誌的熱潮
如果幸子,這位普通的日本高中女生,來到了昭和二十年,一定會感到非常驚訝。
她不僅看不到所謂的魔法,高達,熱血的少女,甚至連我們習以為常的動畫元素「萌」都毫無蹤影。
這也許會引起我們的好奇,日本動畫文化,是如何發展到現在的「娘化」和「萌化」的泛濫呢?
一種文化現象的形成,是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導致的,可以是政治,經濟,歷史,心理,文學,也可以是它們共同參與的過程。
那麼,想要探索其中的奧秘,首先我們就得把「娘化」「萌化」這一文化現象置入到日本動畫發展歷史的坐標系中去觀察。
戰後的日本,迎來了它第一次漫畫發展的熱潮。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到目前為止,這些漫畫中的主角還多是男性,而且,也是以男性漫畫家為中心創作的。
早期日本漫畫中的女性,依然是保留著日本女性的傳統價值觀,賢德的母親,孝順的女兒,要為男人毫無保留的付出全部,傳統儒家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統治著這些女人。
在明治天皇時期,這種思想更加嚴重,變成了對女性的奴役,而到了二戰時期,軍國主義的上臺,吞噬了女性幾乎所有的合法權益。
直到1947年,日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管制,美國政治強制日本實行憲法,賦予了女性平等的地位和選舉權。
與此同時,大量的美國電影和西式生活的傳入,給這些對舊式生活和價值觀早已厭倦的日本女人打開了一扇發現新世界的大門。
這些女人,她們也想像西方電影裡的女性一樣,穿漂亮的洋裝,吃可口的西點,自由自在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和生活。
男人可以做到的東西,女人同樣也有權力做到,她們也可以在漫畫中成為英雄,擁有強大的「魔法」力量,或者,同時享受好幾位英俊男士的追求。
女性性別意識的崛起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擴大了女性受眾的漫畫市場。
因此,也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女性動畫雜誌,比如《周刊少女Friend》《絲帶》《好朋友》《少女俱樂部》——
在戰後的貧困時期,那些缺衣短食的女孩子,閱讀到了《少女俱樂部》裡 「甜蜜公主」生活,談著甜蜜的戀愛,住在在精緻的中世紀城堡裡,每天無憂無慮的生活著。
這一雜誌的銷量猛增至七十萬冊,越來越多的漫畫家注意到,在漫畫中繪畫美麗的少女形象和動人的愛情故事,會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女性的潛力市場在日本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一個可愛的娃娃出現在越來越的日本女孩的家庭裡,就是麗佳娃娃,其實就是少女人偶。
設計者參考了很多少女漫畫中的形象,一經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同時,第一部面向小女孩的tv動畫《魔法使莎莉》也被製作了出來,也就是後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魔法少女類動畫。
當然,恐怕創造它的人也不會想到,在歷史的車輪下,魔法少女題材從一開始的小女生向動畫,變成了血與美的黑化致鬱向——
少女漫畫也形成了一股熱潮,在昭和二十四年前後出生的少女漫畫家是這種熱潮的主導者之一,她們被稱為花之24組,以「愛情」為主題進行持續不斷的創作。
這些少女漫畫的持續暢銷被日本媒體譽為,自石油危機以來一直蕭條的出版界中紅紅火火的動畫、漫畫類型——
到此為止,女性形象和女性漫畫在日本徹底站穩了腳跟。
當這些充滿特色的女性形象開始活躍在動畫的舞臺上時,它就開始被主流的動畫文化所吸納和認同,成為了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日本動畫「萌化」和「少女化」泛濫的歷史基礎。
三.萌,即正義
一個普通的小女孩,獲得了一個神奇的東西,這個東西賦予了她魔力,讓她可以隨心所欲的變成美麗又強大的魔法少女。
這種我們常見的魔法少女幻想,開始於1962年赤冢不二夫的漫畫《甜蜜小天使》。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魔法少女的TV動畫是《魔法使莎莉》。
從這些作品裡,我們就已經能夠看到「萌化少女」的常見元素,水靈靈的大眼睛,纖細的手臂和腿,柔順的秀髮——
但是最突出和最長久的元素,依然是大眼睛——
沒有人會拒絕這種可愛的元素,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以傳遞情感的語言。
當我們追溯這種「萌」的元素的時候,不得不提的人物,依然是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他不僅主導日本漫畫的盛世,也專門參與了為女孩子寫作的長篇故事漫畫。
那部漫畫於1953年開始在《少女俱樂部》上連載,手塚治虫在漫畫中塑造了一個叫做「藍寶石」的活潑可愛的公主。
而他在漫畫中偏愛使用水靈靈的大眼睛來繪製這些少女形象,這也成為了未來「萌化」形象特徵的主要來源。
日本漫畫中對大眼睛的萌化少女的迷戀,除了西方的卡通形象,最早來自於寶塜戲劇的女演員對手塚治虫的影響。
那時還年幼的手塚治虫就經常跟隨母親到寶塜劇院觀看演出,他總是抬頭注視這些年輕的女演員。
她們有著閃亮的大眼睛,晶瑩的睫毛,一眨好像就能湧出瀑布般的淚水。
手塚治虫發現,在舞臺藝術中眼睛可以用來表達情感,這種方式在漫畫創作中應該也同樣適用——
當然,這種形象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並且成為「萌」的標誌,主要還是因為人類本身就對於可愛的事物沒辦法拒絕。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可愛回應」指的人天生就擁有對可愛的形象和事物識別和回應的能力。
所以,從人性上來說,萌,就是正義。
而萌,是日本固有的文化情結。
我們可以發現,在動畫裡,萬物皆可萌,日本人喜歡把一切都加以「萌」的改造。
而在日本人看來,最有萌味的,就是女人和小孩,他們將這兩種元素糅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常見的萌娘形象。
比如在對《三國演義》的改造中,會有《一騎當千》《戀姬無雙》《柔和三國志》等作品。
這些三國英雄,或成了英姿颯爽女高中生,或是可愛的現代小學女生——
所以,讓我們來到更遙遠的記憶,來觀察日本文化骨子裡對於「萌」的迷戀。
萌,即可愛,素來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審美情趣之一。
最早對於可愛的記錄,是日本才女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在其中的《一三六段可愛的東西》有如下描述——
可愛的東西,是畫在甜瓜上幼兒的臉,小雀兒聽人家咪咪的學老鼠叫,便一跳一跳的走來。
老鼠兒拿什麼蟲來,就餵在它嘴裡,很是可愛的,無論什麼,凡是細小的都可愛。
你看,對可愛的迷戀,就是這麼深藏在日本人的文化血液裡。
如果有人會問,在日本一直是男性主導著社會,那麼日本的文化血液裡應該流著武士道的精神,比如視死如歸和對君主的絕對服從,怎麼看,這種武士道精神都和可愛不搭邊吧。
沒錯,但是我們要知道,文學,參與了一個民族文化記憶的記錄,也是他們用來觀察世界的方式,以及民族審美的重要來源。
而在日本文學裡,即使是男性作家,不外都有纖細的特質。
如果我們去細數那些重要的日本純文學作家,比如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都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發現這種細膩的審美,他們都有一種對瞬間的美感的把握和情感的捕捉。
這種陰柔的特質,就是來自於日本古典文學。
而純粹的日本古典文學,多是由女性所著述,在平安時期,日本本土文字平假名,被稱為女性文字。
而漢字,被稱為男性文字,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日本文學本質上就是陰性的,是關於女性的文學。
回到一千年前,日本的女性已經開始了文學的嘗試,男人出去打仗,工作,女性呆在家裡沒事幹,就開始寫作。
日本最重要的古典文學作品《源氏物語》便是由宮廷侍女紫式部在閒暇寫就——
所以,在日本的本土的文學演變過程,自然就會產生男性開始模仿女性的寫作,書寫女性使用的平假名。
這麼來看,日本動畫中男性轉女身的元素,似乎也是從文學到動畫的一種循環。
在動畫中的萌娘文化裡,隱隱約約地有一點文學史的端倪。
我們還可以在日本文學史和日本動畫、漫畫史的比較裡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的東西,在日本平安時期,女性作家已經開始在作品裡書寫男性的形象。
但是她們筆下的男人,莫不是一心向著愛情,一心愛著女人的美麗男子,而這又像極了少女動畫中王子愛上了灰姑娘的常見元素。
因此,在日本古典文學裡,女性寫作,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而在中國,最偉大的愛情主題,像《紅樓夢》,《西廂記》,都出自男性筆下。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觀察日本人的文化血脈,比如日本的民間故事和地緣文化,就舉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寸法師》的例子。
一寸法師,這個不過一寸的「小人兒」可以制服妖怪,這種「小人」是日本信仰的重要物價,他們自古就懷著一種看似似弱小卻打敗強大敵人的樂趣——
而且,狹長的島國,決定了日本人生存空間的不足,四面環海的日本在古代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
而在一段歷史時期裡,日本也選擇了閉關鎖國,這種封閉的空間進入了日本的文化意識裡,讓他們對周邊細小的事物充滿了敏感。
所以,當我們中國的詩人讚美瀑布猶如九天銀河的時候,日本的詩人在自己庭院裡觀察小草上露珠的萌發。
因此,民間記憶和地緣文化形成了一種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他們不僅認為,小的,是可愛的,小的,也是強大的——
我們可以在日本的動畫中看到很多這種現象,在三國裡被娘化的英雄,雖然只是一個嬌小的女學生,但是身體裡藏著巨大的力量。
說不定,你看不起的那個小女生,就是一個能吟唱出爆裂魔法的魔法使,或者能從四次元裙底掏出各種奇怪武器的妹子——
日本的縮小意識,貫徹到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他們有最短的詩歌,俳句,在纖細,緊密的句子裡,有著他們認為最純粹的美。
而動畫的「萌娘」文化,其實就是古典日本文化傳統的現代式的變異。
如果我們想對這個問題進一步探索,或許能夠追隨到一種島國民族的國民心態,或者是在文化推進的過程中演變出來的一種身份認同。
四.洛麗塔中的困境
日本動畫也曾進入一段「冰河時期」,在八十年代後期,兩個原因影響了日本動畫的衰落。
第一個是宮崎事件,警方在殘害幼女的變態殺人魔宮崎勤家裡,搜查到了大量的的色情漫畫和同人誌,一時間,媒體反思動畫尤其是成人動畫對於整個社會的不良影響,而那些迷戀「二次元」的御宅族,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第二個原因是《宇宙戰艦大和號》和《高達》這樣的優秀作品失去了向心力,在動畫的繁榮時期的粉絲已經長大,從動畫中「畢業」。而剛剛參與到動畫潮流裡的粉絲,又不具備很強的購買力。
宮崎事件,引起了日本全社會的震動,這起犯罪事件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動畫中大量的蘿莉元素。
這些「萌化」的少女形象,渾身散發著「性」的氣味,這時候,美本身成為了一個勾引人邪惡念頭的誘惑——
蘿莉漫畫,在日本的黃色寫實漫畫之後興起,它是「萌化」與「少女化」的欲望集合體,這種稱呼來自於是俄國作家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講述了成年男子與年輕女孩的愛情故事。
但是,當「萌化」「少女化」的動畫形象與以「兒童」為題材進行色情創作這兩個概念發生混淆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巨大的黑色世界,宮崎事件的爆發,讓這個黑色世界暴露在大眾視野下,它打擊的不僅是色情漫畫產業鏈,也讓主流的動畫業雪上加霜。
它機緣巧合發生在了動畫業創造力衰落的那幾年。
然而,此時的日本已經具有了龐大的動畫產業基礎,區區一個宮崎事件製造的「洛麗塔」困境,還撼動不了它。
而挽救一個正在衰落的文化產業的最重要的方式,不是鋪ip,加大投資,擴展渠道,需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
所以,自九十年代起,一批優秀的作品開始問世,給日本動畫注射一針強心劑。
不可不提的有三個人和他們的作品,宮崎駿的《龍貓》《幽靈公主》,庵野明秀的《EVA》,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
但是,當我們考察「萌」文化的時候,重點應該放在《EVA》上——
《EVA》 不僅在藝術上,在商業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今都被奉為神作。
關於它的話題可以討論的太多,而我在這裡,只切合我們的主題,考察「萌」文化在《EVA》中的演變和影響。
因為,我們如今主流的「萌系」作品,多是商業作品,而《EVA》,正是這一系列商業作品的「萌」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
我們可以發現,在如今的主流商業動畫作品裡,以「人物」為中心創作,比以「敘事」為重心創作的作品更多,一部作品裡,故事本身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反而是這些少女的性格屬性更重要。
我們也許記不住一部動畫作品的劇情,但是忘不了這些動畫中塑造的角色,因為我們可以按照,三無,傲嬌,腹黑等等「人設」想起類似的少女角色——
如果我們追溯這些「屬性」化角色的來源,就一定不能忽略《EVA》這部作品,因為綾波麗和明日香這兩位影響深遠的女主角,正是「三無」和「傲嬌」這兩種屬性的始祖。
《EVA》成功之處,也是在於它塑造了綾波麗和明日香這兩位生動的女主角,三無少女綾波麗,傲嬌少女明日香。
而講一個精彩的故事的本質,其實就是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好的角色,會永遠的存在於人類的記憶裡,就像他們真正的在現實中存在過一樣——
庵野明秀讓綾波麗和明日香如此的深入人心,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好的角色會具有多麼龐大的魅力。
而綾波麗與明日香,正是萌系屬性少女的標誌性人物,當她們的形象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後,也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同類型作品。
屬性,可以讓角色變得生動,變得更有萌點,也更能賣座。
但是,一個繁榮和多樣化的文化產業只為了追求市場的效果,開始走捷徑,而進行了大量的自我複製和屬性固化之後,就遭遇了文化產業最大的詛咒,重複,泛濫,創造力匱乏。
類似於中國網絡小說嚴重的陳腔濫調,日本動畫製作方發現只要進行「屬性萌娘」的大量堆砌就能獲得不俗的市場反應。
他們似乎又重新走進了一個「洛麗塔」的困境,而我們都知道,日本動畫的強大,不僅是因為市場的龐大,而是因為有一系列天才作品。
有宮崎駿,今敏,手塚治虫,尾田榮一郎,庵野明秀,押井守等眾多的優秀創作者,他們與無數的動畫、漫畫愛好者一起努力,才讓日本動畫迎來了今天的黃金時代。
但是,當一個繁榮的文化產業,最根本的力量—創造力,開始衰落的時候,也就該到了唱它的輓歌的時期——
當然,日本的動畫文化依然非常的強韌,現在說這種話還為時過早,因為好的作品,也就是經典,會永遠存在於人們記憶星空的深處。
它會和人類的文明一樣長久,在戰後的黑暗中起步的日本動畫文化,會隨著「經典」的誕生,成為人類文明中的一抹萌萌的亮色。
結語:
最後,讓我們大致聊一下「萌娘」文化形成的幾個原因。
第一點,是日本戰後漫畫的發展,開闢了現代式的日本動畫、漫畫,日本動畫至此有了新的故事形式,新的視覺風格,給未來的「萌娘」動畫、漫畫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第二點,是女性漫畫的崛起,日本女性擺脫了固有的傳統價值觀的束縛,讓更多的女性形象活躍在了日本的動畫舞臺上。
第三點,我們回到了更古老的日本,發現了古典日本文化裡的萌娘基因,女性文學,女性寫作培育了日本的陰性的寫作風格,讓他們更加偏愛柔軟纖細的萌化事物。
第四點,我們在日本的地緣意識裡,發現了日本人的縮小意識,日本人認為小的,是可愛的,也是強大的,它影響了日本的庭院藝術,文學,民間傳說,民俗風情,甚至後世的動畫。
第五點,是九十年代的《EVA》出世,加深了日本人對「萌」的認識和興趣,也給了市場長足的發展空間。
第六點,宅文化的興起,萌娘屬性經過了市場的驗證,培育了大量的粉絲,可以得到更大的商業利潤。
然而,這六點,並不能概況日本動畫「萌」文化的全部。
一個文化現象的產生,根植了他本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們做的任何探索工作,也只是管中窺豹。
如果想更加深入的剖析日本動畫文化,我們需要更多的知識工具和文化經驗,才能給我們更加完整和深刻的認識。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阿政說動漫,作者為思桐。學術趴獲授權轉載。
- END | 動畫學術趴 -
歡迎置頂公眾號,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哦
點擊進入近期薦讀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