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康蘭角(Cape Conran),有人在那發現了一隻躺在沙灘上的新澳海狗(Arctocephalus forsteri)。走近一看,才發現它已經死了,瘦骨嶙峋的,而且它的臉上扎了根大魚刺……
圖片來源:文獻1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新澳海狗:它是海獅科的一員,主要分布在亞南極島上,比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南島、奧克蘭等。外形上,和真海獅相比,新澳海狗的毛明顯短了不少。
新澳海狗
圖源:wikipedia
DELWP(環境、土地、水資源規劃部)、維多利亞博物館和蒙納士大學的一組科學家,決定調查海狗的死亡真相。他們給海狗做了屍檢,對海狗的頭部進行了CT掃描。
結果是驚人的:魚刺不僅刺穿了海狗的臉頰,還刺穿了鼻子和下巴。
在進一步的檢查中,科學家發現傷口不是兩三處,而是10處刺傷,有些可能是魚刺被拔出之後造成的二次創傷。傷口遍布臉部和喉嚨,有一些看起來已經潰爛。
計算機模擬出了魚刺的位置。紅色物體是魚刺,總共被6根魚刺刺傷。下面標記的是每處刺傷的魚骨。
圖源:文獻1
這些傷口使海狗無法進食,最終導致海狗被餓死。
誰是殺死海狗的真兇?
為了對抗捕食者,許多魚類已經進化出了複雜的防禦系統。就比如,可以給捕食者造成痛苦的毒刺。
在前面的那幅CT圖中,你應該注意到刺傷海狗的刺不止一種,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是2種不同的魚的魚刺。
一種是神出鬼沒的鋤吻銀鮫,它是鯊魚的遠房親戚,嘴巴像鋤頭一樣。這是一種長相奇特的魚,有人覺得魚頭前面多出來的那一部分像象鼻子,所以又叫它elephant fish。
圖源:Wikipedia
圖源:Australian Museum
造成刺傷的,正是鋤吻銀鮫的背鰭上的魚刺(見CT圖中的魚刺1、2)。
圖源:文獻1
另一個則是少斑扁魟(hong),這是一種帶有帶毒尾棘的魚,可以像蠍子一樣自由擺動。
圖源:reef life survey
圖源:fish of Australia
它的尾棘就像蜜蜂的螫針,可以對潛在的捕食者造成致傷甚至致命的威脅。有人就被它刺死過,大名鼎鼎的Discovery探索節目主持人史蒂夫.厄文,在節目錄製下水過程中就被一條扁魟刺中胸部,最後死亡(見CT圖中魚刺3、4、5、6)。
少斑扁魟標本
圖源:文獻1
大部分人中招通常是在淺海涉水時,不小心踩到它才受傷的,尾棘刺進人的足或腿部釋放毒液。根據默沙東診療指南,被扁魟刺傷後,常見的症狀有暈厥、乏力、噁心和焦慮。少見的症狀有嘔吐、腹瀉、出汗、全身痙攣、呼吸困難和死亡 。
刺中海狗臉部,長滿了倒勾的扁魟尾刺
圖源:文獻1
這兩種魚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軟骨魚。所謂的軟骨魚,顧名思義,它們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不要被軟骨兩個字欺騙了,它們的骨頭並不都是軟趴趴的,其實脊椎還是部分骨化的,這也就意味著身體的一部分還是挺硬的,不然怎麼會刺死一隻海狗呢?
海狗平常都吃些啥?
沒事就會吃這麼危險的魚嗎?
想要知道一種動物的食物列表,一般有兩種辦法:一是直接觀察它在飯點的時候找了什麼吃的;二是找它的糞便,看它的糞便裡有什麼動物的DNA。
而科學家對新澳海狗的研究方法正是第二種,這種方法明顯更簡單方便些,畢竟不用天天追著海狗下海上陸,觀察到的還不一定全面。只要從沙灘上弄些糞便,帶回實驗室裡做分析就能知道結果,這不簡單了許多。
通過對海狗的糞便進行DNA分析,科學家發現新澳海狗主要以鋤吻銀鮫為食,也就是前面刺死海狗的那種魚。雖然扁魟和其他鰩魚並不多,但起碼也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這麼多海狗平常吃這些危險的魚都沒事,這隻死在海灘上的海狗就倒黴了呢?
要弄清楚這點,我們得先清楚海狗平常是如何處理這些魚刺的。
對於海狗來說,平常吃些小魚小蝦的,都可以快速地一口一個吃掉,但遇到稍微大一點的魚,就不能一口悶了,而是先得分成好幾塊來吃。面對鋤吻銀鮫和扁魟這類大傢伙的時候,海狗會用嘴咬住一端,然後猛烈地搖晃獵物,來達到分成小塊的目的。
海狗在撕開鋤吻銀鮫的時候,會避開背後的利刺
圖源:Vincent Antony
海狗在撕開鋤吻銀鮫的時候,會避開背後的利刺
圖源:Vincent Antony
一般來說,海狗都會以正確的姿勢殺死並吃掉一條魚。儘管如此,這種操作還是有風險的,風險的因素可能來源於獵物的掙扎,可能是技術不到位,也有可能純粹是運氣不好。吃魚的方式一旦出現問題,輕則受傷,重則就是那頭躺在沙灘上的死海狗了。
通過對死亡海狗的傷口調查,科學家推測可能是這隻海狗在試圖撕開獵物的時候,不小心被鋤吻銀鮫扇了一巴掌,然後刺穿了臉頰。
不只是人類,
在面對魚刺的時候,動物也很苦惱
其實不止是海狗,其他動物在吃魚的時候,也會面臨被魚刺給傷著的風險,哪怕是大魚吃小魚的時候……
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一條及達尖犁頭鰩(Rhynchobatus djiddensis)的嘴裡插了一根很明顯的魚刺。
圖中圈出來的地方是一根魚刺(忍不住吐槽,鰩魚的臉總有些滑稽)
圖源:文獻4
進一步的CT掃描發現,它的嘴裡遠不止一根刺,那些細小的刺扎滿了整個嘴,細數下來,共有62根魚刺,並且大部分都是來自扁魟的。雖然鰩魚沒有因為魚刺而死,但看著都覺得很疼。扁魟可真危險……
紅色的是刺
圖源:文獻4
看來魚刺不止困擾了人類,還困擾了其他動物,而且一不小心還有被魚刺弄死的風險。但如果把魚和風險擺在動物面前,動物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食物,畢竟吃魚可能會受傷,甚至會死,但不吃魚真的會死。
1.^Hocking, D. P., et al. "Inferring diet, feeding behaviour and causes of mortality from prey-induced injuries in a New Zealand fur seal."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139 (2020): 81-86.2.^https://www.msdmanuals.com/zh/home/injuries-and-poisoning/bites-and-stings/stingray-stings3.^Emami-Khoyi, A., Hartley, D.A., Paterson, A.M. et al. Identifying prey items from New Zealand fur seal (Arctocephalus forsteri) faeces using massive parallel sequencing. Conservation Genet Resour 8, 343–352 (2016). https://doi.org/10.1007/s12686-016-0560-94.^Dean MN, Bizzarro JJ, Clark B, Underwood CJ, Johanson Z. Large batoid fishes frequently consume stingrays despite skeletal damage. R Soc Open Sci. 2017;4(9):170674. Published 2017 Sep 6. doi:10.1098/rsos.170674本文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聯繫webmaster@kepu.net.cn中國科普博覽是中科院科普雲平臺,由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辦,依託中科院高端科學資源,致力於傳播前沿科學知識,提供趣味科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