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
很久沒寫理財了,這篇文章適合新手觀看。
理財很重要,生活中很多人把自己的財務管理的一團糟,加上懶,隨性花錢,這樣不好。
不理財,財絕對不會理你。
理財和情商智商一樣,對於「錢」來說,我們需要「財商」。
財商不難,不管有錢沒錢,我都建議一定要做理財規劃。
我很反感社會一堆理財培訓機構,把理財知識包裝設置知識壁壘,然後賣課,其實理財真不需要有什麼高門檻,能看得懂文字,初中文化即可。今天寫這個文章大家看了之後沒法個個都成巴菲特,人人秒變大富翁
但我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一種正確對待金錢的思維方式。
強烈推薦一些小白去看《窮爸爸富爸爸》系列的書,這書對理財小白非常友好(公眾號後臺回復「富爸爸」可以下載),會改變人的思維,裡面有一點說到了重點:
變有錢人的重要途徑:【增加資產】和【減少負債】,然後就是時間的催化。
總體思路:首先,確定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
大體來說有四種方向
想好自己想要的方向,結合實際給自己一個規劃,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同時記住:理財≠儲蓄,儲蓄≠摳門省錢
錢少錢多都要理財,錢少時側重於儲蓄,錢多時側重於投資
總的來說,投資收益與風險並存,要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組合投資方法,在對應的年齡做對的事很重要,年輕不要急著享樂,先積蓄資本!
一般來說,個人理財,從開源節流起步,向投資進階,以保險養老收尾,而投資期間要注意控制風險保障收益。
初始積累
普通人來說,先好好高考,讀一個好大學,挑個好專業,主要是為了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差,開始打工賺錢,每一個不是二代的普通青年,主流職場生涯都是從打工上班開始。
而真正拉開差距的就是這個時候。
健康的投資都是從儲蓄開始的。
像我們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可以從每月固定儲蓄開始——不要小看每月幾百幾千的攢錢行為,他是讓你很快獲得一筆小財富的實用方式。
剛賺錢的人有個毛病就是從沒見過那麼多錢,急著享受生活,改善生活質量,完全沒必要。
如果可以的話,月薪4000,扣掉房租,也得想辦法存下1000,遠離花唄,借唄這些超前支出的軟體,如果可以,信用卡碰都不要碰。
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前一個月存的多一點,未來就越容易更早的完成原始積累。
我們需要去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如果可以的話,我是說如果可以的話:對於很多此時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別急著談戀愛!
談戀愛真的巨費錢,而且投資在愛情上的錢收益風險比股市高的太多。
從投資學來說,對方一旦提出分手,基本上這些錢等於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回報。
這會嚴重影響我們成為有錢人的進度。
我不是說給對象花錢叫投資,我想表達的意識是這個年紀要把為數不多的錢用在刀刃上,聚焦在發家致富上,畢竟以後還要買房結婚生子,未來都需要花錢。
所以儘可能把錢花在能讓自己增值的項,比如報班學習,學一門技能,帶來的收益回報遠比戀愛高。
年輕階段通過職業發展開源、增加收入依然是最有效的,也應該是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
理財投資的適當增值保值效果,只能起到錦上添花和學習理財知識的作用,沒必要佔用太多精力。
還有句流行的話叫: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其實道理是對的,但是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擁有這個能力的人全社會根本沒有10%,資本家說說這話還能行,打工者別當真了,一個人一開始被壓榨剝削的價值就那麼點,現在這經濟大環境下,大部分人能保住自己飯碗就不錯了。
賺錢就像出海捕魚,會有風險,需要動腦筋,需要付出精力、時間、金錢投入等等,不可控因素比較多。
而省錢就相對容易的多,只需方方面面的省,控制自己,這是唯一一個需要控制的因素。
在每個月或每個季度,對自己的消費情況做一個整體復盤,明確自己身邊哪些東西是必須買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學會在金錢上「斷舍離」,日常生活會輕鬆很多。
自我增值
增值除了學習,這裡要提到:投資。
就是一種可以給你帶來被動收入的操作方式。從收益高低可以有以下這些:
增加資產的投資,最好方式就是在恰當的時間,採用恰當的方式投資。
先說投資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則:不懂的不要碰!不懂的不要碰!不懂的不要碰!
我的建議是,你學懂了哪一項,你再下手去試試水,一開始大概率還要虧錢交學費。
很多上班白領時間有限,每月有固定工資剩餘,有長期投資計劃,基金定投是一個相對比較理想的選擇,可以每個月支出個幾百元在基金上
說到投資學習方面,為自己投資不是盲目地陷入各種知識付費的泥沼裡難以自拔。
因為知識的不對稱和年齡閱歷的局限,很可能在你看來有利無害的「知識付費」,在別人眼中不過是又多了一顆嗷嗷待割的韭菜。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賺不到超出自己認知範圍以外的錢的。
除非靠運氣,但靠運氣賺的錢,最後往往會憑藉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堅持學習一門自己喜歡且長久性的技能。
寫作寫得好可以投稿約稿,剪輯設計做的好可以接活兒。
(學習技能不一定非得付費,b站和MOOC都有很好的學習資源,淘寶裡也可以買課件就幾塊錢)
它們不僅會成為你對抗平庸日常的法寶,也會成為你自我增值的敲門磚。
當你逐漸有了資本積蓄以後,就需要更進一步的配置自己的資產。
這裡再介紹一個「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圖」,也即4321法則:
這個4321資產配置法則的數字代表佔比,即40%作為保本升值的錢投資固收類理財產品;30%投資股票和基金;20%用於意外重疾保障;最後10%用於短期消費。
因為國情不同,這只是一個參考。
有了大資金以後,我不建議在不太了解的前提下就開始碰股市,能買房還是買房收租更適合普通人。
對於很多剛畢業去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記住:
絕大部分精力應該投入職業發展,在一線城市拼搏又在年輕階段,提高職業收入是關鍵,這也是理財投資的本金來源,不可本末倒置。
合理消費,不要被消費主義洗腦
這是我最想說的一點。正視自己的欲望很重要,喜歡漂亮的衣服,時髦的球鞋, 有些許燒錢的愛好,這些都沒錯。
想要享受更好的東西的欲望,從某種程度上會給予我們向上的動力。
如今90後平均負債10多萬。有消費的欲望沒有錯,錯的是不應該讓父母和戀人為你的欲望買單,更不應該刷信用卡去消費透支自己的未來來享樂。
上了大學後,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再是從前那個以身邊人為核心的「熟人社交圈」,你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同學朋友,大家來自發展程度不一的地區,來自經濟情況不一的家庭。
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的比較,真的沒什麼意義,只不過朋友圈和網際網路讓我們能觀看到彼此的生活,但我們互相併不是一個時空的人。
真的沒有人可以決定,女孩子必須買什麼樣的口紅,必須背什麼樣的包包,必須穿什麼牌子的衣服。
想要?那就堂堂正正地掙錢,自己買咯。
現在消費主義洗腦太嚴重了,甚至還有一分錢一分貨這種經不起推敲的話術,老胡從來看不起面子,平時只要不是去見客戶,日常穿個回力鞋或者人字拖真的不丟人,衣服也是9.9元包郵一件,全身上下除了手錶,沒一個超過50元,這是我的一種金錢觀。
有資產,有被動收入,有積蓄,身家還在持續增長,就是實實在在的信心和安全感。
所以,我很推薦低消費的生活習慣。
想成為資本家,一開始最好是像資本家一樣去經營自己的生活,未來錢多了我也不建議像我一樣省吃儉用的,我建議各位愛怎麼花都行。
順帶給大家推薦淘寶APP打開首頁有個9.9包郵專區,我經常去裡面買水果,質量一般般,整箱整箱的買,一個月水果錢都花不到100元。
正視金錢,不過分誇大它的效用,也不要在欲望面前假清高。
巴菲特曾說過:投資就像滾雪球,需要有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這樣,需要在漫長的時間裡不斷地複利增值,靜下心來做時間的朋友。
希望大家都不再焦慮和急躁,一點一點學習提高,感受生活的美好。也希望我的文章,能讓各位朋友有所收穫,把手裡的錢理好,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
讓物質成為一份底氣,且求寸進地奔向新生活。
共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