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戰六捷!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按照預定方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慶祝任務圓滿成功。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供圖

  「攬月追星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

  「嫦娥奔月」的神話,是中國人在孩童時期便埋在心底的印記,如今這一神話已經成為科學探索的事實。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相伴了十年之久。

  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說,「從2011年1月立項,到現在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按照我們的計劃12月返回,整整十年,不容易。」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供圖

  2011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探月三期工程立項,嫦娥五號探測器啟動研製工作。2020年7月,探測器空運抵達發射場,此後開展將近5個月的發射場工作。

  2020年11月24日,萬眾矚目的嫦娥五號一飛沖天,築起了中國航天史上「九天攬月」新的裡程碑。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助理史偉告訴記者,十年時間裡,研製團隊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確保各項方案成熟,各項技術最優。

  「僅僅採樣封裝的各個環節,整個試驗隊伍就已經做了將近500次的試驗,我們對產品的性能全面摸查,才能做到全面放心。」史偉說。

  據他介紹,過去這十年,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團隊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面採樣封裝、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等多個環節的技術難題,確保嫦娥五號在23天內順利完成各項任務。

  「11個飛行階段,23天歸家歷程」

  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迄今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共有15個分系統,承擔著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的重大任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告訴記者,嫦娥五號經歷了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11個階段,歷時23天。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場景。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供圖

  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嫦娥五號探測器多次刷新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高度,還連續實現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

  「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完成的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動作,更是世界首次,增添了世界探月歷史的新紀錄。」彭兢說,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高,從探月歷史上來看,只有阿波羅載人登月在月球軌道上執行過交會對接,但此次無人交會對接,之前從未有過。

  「只有起點高、跨度大,我們才能追得上」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表示,回首過往,中國探索月球的藍圖謀劃長遠、精準落實,在月球探測強者並存的賽道上行穩致遠,步步登高——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踏實邁出了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作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她承擔了驗證技術、深化月球科學探測的使命。

  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了中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

  2014年11月1日,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作為「探路先鋒」,完成了地球軌道以外太空飛行器再入大氣層的返回驗證任務。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中繼星「鵲橋」的幫助下成功踏足月球背面,對這塊「處女地」展開了人類的第一次探索和挖掘。

  如今,嫦娥五號「太空歸來」,則標誌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我們既然要探月,就不能和外國人走的道路一樣,只有起點高、跨度大,我們才能追得上。」 葉培建說。時至今日,嫦娥五號圓滿完成任務,攜帶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為探月工程「繞、落、回」完美收官。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中國探月的腳步不曾停歇。

  張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 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未來月球探測還有哪些看點?17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多位負責人一一解答。經過16載不懈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
  •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火星木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上了!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吳豔華說。「中國探月工程匯聚全國包括港澳地區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團結協作的結果,傳承弘揚了中國航天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優良傳統和創新精神。」
  • 聽探月工程總指揮講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機器...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探測器背後的故事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還要怎麼幹?國家航天局透露: 火星...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2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首次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首次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首次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 一文看懂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運送至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月球探測第一階段已進入收官之戰。而今晨的順利著陸,宣告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繞、落、回」之後探月工程怎麼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回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柳青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探月工程
  • 九天雲外攬月回
    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任務實施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共同完成,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中「回」的主任務,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決心的集中體現。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
    國新辦17日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國家航天局:不排除嫦娥六號到月背去取樣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未來月球探測還有哪些看點?17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多位負責人一一解答。 經過16載不懈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從嫦娥三號、玉兔號到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再到嫦娥五號,精彩演繹了探月之旅。
  • 青年幹部要學習探月精神輝煌徵程不忘篳路藍縷
    原標題:青年幹部要學習探月精神輝煌徵程不忘篳路藍縷人民日報消息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中的繞落回中的重要一步,嫦娥五號將攜帶兩公斤的月球土壤返回地球,這將是我國探月工程邁出的重大一步;對我國科研工作者研究分析月球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今天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 ...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未來我國還將實施火星取樣返回、木星...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嫦娥五號十年磨一劍,載譽歸來。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已選定,明年春將發射核心艙,美想參與但被拒絕
    然而對於正處於上升期的中國航天來說,今年是碩果纍纍的一年,北鬥衛星完成建成並投入使用,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成功攜帶月壤返回,這些成就,都是在各種不利條件下完成的。展望2021年,中國航天又將踏上新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