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 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

2020-12-19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未來月球探測還有哪些看點?17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多位負責人一一解答。

經過16載不懈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從嫦娥三號、玉兔號到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再到嫦娥五號,精彩演繹了探月之旅。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說,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嫦娥五號任務相比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來說,跨度更大,雖然最後返回地球的只是嫦娥五號探測器四器中的一器——返回器,但其他幾個器的後續命運及用途其實也早被納入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通盤設計中。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介紹,本次任務完成得較好,在月球軌道上留下了軌道器。「為了能夠多採一些樣品,我們在月球軌道上還要搞一次交會對接,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和地球軌道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是目標比較小,月球又比較遠,要求的自主能力就比較強,同時測控手段有限,支撐的條件也有限,所以交會對接也是我們要克服的難點,也是創新點。」

在嫦娥五號之前,蘇聯曾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過3次無人月球採樣返回,總共帶回326克月球樣品,美國曾在1969-1972年間,進行過6次有人月球採樣返回,共帶回月巖樣品380千克左右,為月球研究提供了直接依據。這一次,嫦娥五號帶回的2kg左右的月球樣品又將如何處置呢?

據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取回的樣品將分成三類,一類進入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一類是進行月球樣品科學研究工作。樣品除位於北京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作為主要存儲地點以外,還將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鄉進行異地災備。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說:「嫦娥五號的採樣點選擇了43度的風暴洋東北角的玄武巖區域,這是全新的採樣區域,全新的樣品研究對月球表面的風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演化方面應該作出很多科研貢獻。另外,對於採回的月球樣品,我們會妥善存儲,包括異地災備存儲考慮。絕大部分樣品會用於科學研究,希望能夠深化我們對月球的起源、演化方面的認識。」

據了解,月壤中第三類的考慮是依據國際合作的公約和多邊雙邊的合作協議,我國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還有一部分按照國際慣例,可能作為國禮相送。比如聯合國外空司曾向我們表達過類似願望,我們也在研究商談當中。那麼,我國是否會把月球取回的樣品分享給美國的NASA呢?吳豔華回應:「第一,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政府會按照《外空條約》來執行。第二,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包括有關探測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不過遺憾的是,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與中國航天往來合作。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無論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還是科學家、工程師開展真誠友好的合作。」

「心至蒼穹外,目盡星河遠。」我國對於深空探測的實踐還遠沒有結束,目前,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正在奔火途中;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我們還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規劃當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我們準備以此為契機,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

發布會後,吳豔華向記者透露,嫦娥六號除了正在論證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的相關工作,還有可能從月球背面取樣返回。

吳豔華:我們這麼多任務都是在未來15年之內陸續完成,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後我們要有一些平衡。現在規劃有(嫦娥)六號主要以(月球)南極為主,如果鵲橋(嫦娥四號中繼星)在天上工作狀態很好,我們也不排除(嫦娥)六號到月背去取樣,因為現在人類還沒到月背取過樣,這樣對全世界科學家做科研更有意義。

記者:如果要是月背的話,取樣不是難度更大了嗎?我們會用新的技術改進嗎?

吳豔華:航天是不斷開創高峰的。我們有前面六次任務的基礎,就是為了探索奧秘,必要時還是應該冒風險。這樣我們能夠取得月背的樣品,對人類做科研作出更多的貢獻。

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其中,第一個任務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已經在實施過程中,吳豔華表示,目前天問一號狀態非常好,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吳豔華說:「如果按照預定的計劃,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這之外,我們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

從載人航天來說,按照「三步走」的規劃,明年、後年是三期工程建設非常繁忙的時間,我們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明年上半年計劃發射核心艙,兩個試驗艙,四艘貨運飛船,還有約四艘載人飛船,然後要開展大量的在軌科學實驗。

根據探月工程四期項目內容,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有望建立月球科研站,這是否意味著未來中國載人登月和到月球上旅遊將成為可能呢?吳豔華回應,未來關於有沒有載人登月的計劃,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吳豔華說:「我們搞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目前開展的月面起飛、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都是未來載人返回的必要技術。這些技術通過驗證,也是為未來載人登月打基礎。至於能不能搞載人旅遊,我個人認為,從技術上是沒問題的,關鍵是耗費很昂貴,現階段還是要以服務於探測、服務於科學為首要。」

航天裡有句話說得好,「航天發展,運載先行」。換句話說,我們火箭的運載能力大小關乎未來每一個航天任務成功與否。吳豔華表示,未來,將充分利用長徵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無毒無汙染新型火箭序列,進行重新整合,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吳豔華說:「中國重型運載火箭搞不搞,怎麼搞?我可以告訴朋友們,這個肯定要發展,我們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的迭代優化論證,待條件成熟,會報國家審批。」

相關焦點

  •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火星木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上了!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吳豔華說。「中國探月工程匯聚全國包括港澳地區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團結協作的結果,傳承弘揚了中國航天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優良傳統和創新精神。」
  •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還要怎麼幹?國家航天局透露: 火星...
    帶著月壤回來了!恰似一部追了23天的宇宙大片,人們期待著、盼望著,晝夜不息。這是21世紀人類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
  • 一文看懂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運送至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月球探測第一階段已進入收官之戰。而今晨的順利著陸,宣告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1731克,嫦五取回近三斤半月壤,但其實它還執行了個秘密任務
    嫦娥五號已經順利返回地球,並取回了1731克的月壤。我國探月工程總指揮張克儉於12月19日上午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月球和深空探測中心實驗室對外公布了嫦娥五號的月壤取樣分量,約三斤半或1.73公斤,雖未到兩公斤的目標值,但也相差無幾,有如此成果已經很值得驚喜和欣慰。
  •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相伴了十年之久。  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說,「從2011年1月立項,到現在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按照我們的計劃12月返回,整整十年,不容易。」
  • 探月工程16年,嫦娥終於滿載而歸,月壤的意義是什麼?
    到地兒之後傻眼了,這也太賊了吧,美國人竟然整了個大凸透鏡罩子裝著月壤,這樣從外面看起來自然是大的不得了。但是實質上裡面沒多少東西,一共才一克,這無疑是通過一種炫耀的方式來達成的羞辱,不過畢竟是屬於我們第一塊月壤,當時也只能含笑接下。這一克月壤,被分成了兩部分,一半用於展出,一半用於科學研究。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這次任務相對於我們已經實施的繞月探測、落月探測來說,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術跨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
  • 嫦娥回家,土特產怎麼處理?
    這標誌著我國已具備地月往返的能力,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返回器凌晨著陸,「接力跑」完成衝刺一棒 如果說嫦娥五號的地月之旅是一場接力跑,那降落回收便是最後衝刺一棒。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軌道器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
  • 嫦娥回家,土特產怎麼處理
    這標誌著我國已具備地月往返的能力,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返回器凌晨著陸,「接力跑」完成衝刺一棒如果說嫦娥五號的地月之旅是一場接力跑,那降落回收便是最後衝刺一棒。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軌道器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
  • 「繞、落、回」之後探月工程怎麼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回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柳青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 完美歸隊!嫦娥五號一記全壘打,捎來月亮「土味」情話
    隨著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心至蒼穹外,目盡星河遠。」對於中國航天人來說,為了探索和接觸遙掛天空的月亮,經過16年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從嫦娥三號、玉兔號到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再到嫦娥五號,精彩演繹了探月之旅。
  • 聽探月工程總指揮講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機器...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探測器背後的故事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登月6次帶回幾百公斤月壤,當年送給中國1克,我們應回贈多少呢?
    嫦娥五號 嫦娥五號是嫦娥一號到四號的技術積累,經過了「繞、落」兩個步驟,嫦娥五號是月面採集月壤返回地球的收官之作,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經過變推力發動機將速度減為零後成功軟著陸月球表面
  • 當年美國贈送我國1克月壤,只有黃豆大小,中國的月壤會怎樣分配
    雖然說至今對於美國是否真的實現載人登月還有諸多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確實帶回了月壤,至於數量有沒有他們宣稱的那麼多,那也只有美國人自己知道。據了解,「阿波羅計劃」共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先後有12名太空人踏上月面,進行各類探測,取回381.7千克月球樣品,也就說說在如今所獲得了的月壤總量上,美國佔據了絕大多數,甚至於當時它的老對頭取回的月壤數量也還是以克為單位計算。
  •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已選定,明年春將發射核心艙,美想參與但被拒絕
    然而對於正處於上升期的中國航天來說,今年是碩果纍纍的一年,北鬥衛星完成建成並投入使用,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成功攜帶月壤返回,這些成就,都是在各種不利條件下完成的。展望2021年,中國航天又將踏上新的徵程。
  • 國新辦發布會解讀中國探月熱點問題
    國新辦今天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解答有關問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選擇此地的一個原因是基於工程的可實現性,包括安全降落地形地貌方面的因素,還包括能源供給的光照條件、熱控條件、通信因素、測控因素。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考慮取回樣品和原地探測的科學價值因素。」
  • 這所大學的多名研究生將參與月壤研究!
    多名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生將參與月壤的研究。 他說:「我參與嫦娥五號礦物光譜儀數據處理的一部分工作,將解譯出來的輻亮度數據經過計算得到反射率光譜,得到的光譜再經過老師和同學們分析,就能夠反應對應的礦物信息。」 郭林說,探月工程已經取得了較多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是一座寶礦。我作為學生,就是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挖掘數據中的信息。
  • 探月精神激蕩奮鬥豪情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勉勵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