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貴州||消失的炊煙永恆的愛(散文)

2021-02-27 文學貴州

幾年的炊煙相伴,餘生的魂牽夢縈。故鄉經過歲月的沉澱,原有的模樣已經漸漸改變。心靈安放的地方,已沒有熟悉的面龐。

                           ——題記

 

很多人對故鄉的炊煙都有獨特的感悟,我也有,雖然沒有文人墨客描寫的那麼情深意切,更寫不出炊煙的半分神態,但作為離開家鄉多年的我來說,故鄉的炊煙是我對奶奶的懷念,是我對故鄉的思念。此時我只想簡單地述說逐漸淡出眼眸的故鄉炊煙,即使最後只有一副精神的軀殼。

故鄉的炊煙像太陽的伴侶,在清晨太陽初升和傍晚夕陽西下時悄悄地跟著出了房簷瓦隙,升騰進入空中,最後緩緩飄散著入了山林,點綴整個村寨,增加了村寨的神秘。在清幽、寧靜的大山,村寨裡有了它才有呼吸,家裡有了它才會有溫暖,我有了它,內心才不會覺得空蕩,才有了平凡而不平淡的童年。

小時候聽爺爺說過,老家的房屋是在他和奶奶結婚那年修的,到現在已經歷了半個世紀。房屋是爺爺和五六個能工巧匠用了一個多月花了二十多元錢修建的。初聽還是挺震驚,產生疑問,那麼大的房,竟然只花二十多元?若是現在,還不被驚嚇到蹬腿翻白眼?

老屋的頂梁柱框架是由多根粗壯的大圓木和小圓木鑲嵌搭建而成,四周用木板圍釘,頂部是「人」型的吊腳,是為了適應故鄉四季多雨的氣候,方便洩雨。房屋的左側是用青石和黏土砌築而成堆放糧食、農具的地方。右側也是由青石黏土砌築而成,它雖與眾不同,但與整體的房屋並沒有顯得格格不入,是家裡的爐灶房。灶房中有臺石碾,一口水缸,一座灶臺兩個灶口,兩口大鍋,一口鍋是用來蒸飯的,另一口用來煮豬食。

在爐灶房中我度過了幾年幸福的童年時光,因為有奶奶的陪伴,沒想到的是,那竟然成了奶奶陪伴我的最後幾年。

晨曦,籠罩著村寨的黑暗還未褪去,霧氣包裹著,只有微弱的光芒投照在整個村寨。此時,灶房裡已經有了奶奶忙碌的身影。每天清晨和傍晚,我準能在灶房中找到奶奶,她穿戴著一件淺藍色的圍腰,在灶房裡為家人的每一頓飯菜忙碌著。奶奶早晨煮飯的時候從不會讓另一口鍋空閒著,她要為豬煮一天的豬食。奶奶煮飯時,先將洗淨的米放入鍋中煮成半熟,煮的過程中不斷地翻攪,防止黏團,一邊攪一邊用勺子挑一點兒看看,用嫻熟的技巧和火眼金睛,飯煮得恰好。

奶奶給我說過,煮飯時要等米表面膨脹開,中間還是一條雪白的晶體,那條雪白色要貫穿整顆米粒,如果煮久了,會影響後面蒸飯,飯膨脹得不夠,飯就少了,不夠家人吃。米煮成半熟後舀出來放入筲箕涼幹再用甑子蒸熟。我記得,自己吃過幾年的包穀混米飯,那時米不夠吃,只有到了重要的節日才吃得上大米飯。

那年,爺爺和父親用馬馱和扁擔挑著米去鄉裡交糧稅,但下午回來時,他們又將早晨擔去的糧食挑了回來。我好奇,問爺爺,原來是國家免了一半糧稅。那個夜晚,村裡家家戶戶都放了很久很久的鞭炮。到了第二年糧稅全免了還補貼糧食,家裡從此天天吃上了大米飯。

奶奶砍豬草的聲音是我起床的號角,每當我聽到那清脆的聲音,我就會翻身起床屁顛屁顛地跑去灶房。因為我知道,奶奶每次在煮飯時都會在爐灶中放入不同季節的食物,那些東西是我小時候的零食。

烤土豆、烤番薯和烤飯糰是最常吃的,而烤玉米卻是可遇而不可求!奶奶烤的土豆,不要看表面一層黑,當用細竹片輕輕將焦糊的皮刮去,金黃色便裸露出來,雙手從中掰開,散發著的香氣總是讓人垂涎欲滴。

能吃到玉米餅的時間很短,一年中也就一個左右月,做玉米餅時需要將嫩玉米放在石碾上加水磨成漿,再舀到玉米嫩葉子上,放在甑子上蒸。幾次柴火的添加,讓攜帶著玉米香甜的味道充滿整個灶房,覆蓋整個院壩並向其它人家擴散著。每一次玉米餅蒸出來後奶奶就取出放在簸箕裡涼著,我和姐姐、弟弟、妹妹總是等不到它冷,便開始了拼搶。剛蒸出來的玉米餅拿到手上十分燙,而我們總用衣袖兜著吃,從不在乎衣袖擦過鼻涕。我更喜歡吃烤玉米餅,奶奶烤的玉米餅有著一層金黃,不但好看,而且吃起來外酥裡嫩,比肉還好吃,那香味繞舌三日都不會散去。

奶奶有時會是伴著晨霧與冰涼的露水,有時又是伴著落山的夕陽去河溝邊採水芹菜、水葫蘆等豬菜,將那些菜用刀砍碎後和米糠混合煮成豬食。奶奶在灶房裡砍豬菜時,是不能靠近她的,我曾因她在砍豬菜時蹲在她身旁,被罵、被吼不止一次。我原以為奶奶嫌我礙事,不喜歡我、不愛我。,就站在一旁哭得稀裡譁啦,任我將擦拭眼淚的衣袖弄溼,嘴角流出的口水拖到地上,奶奶都不會管我。直到她將豬菜砍完,才將我抱起、哄我,用手幫我擦拭臉上的淚珠和嘴角的口水。後來才懂得,奶奶當時是害怕菜刀傷到我,到時她又將會承受更深的痛,沒想到,她是多麼地愛我。

我的小學校園在五公裡外的賈戎村,每次上學都要走一個多小時。上學的路,也是出村的路,修在半山腰上,跟隨山勢的蜿蜒曲折而跌宕起伏。對於剛上學的我,是不能戰勝那又遠又崎嶇的路的。每次放學回家,我總會想著家中奶奶做的美味佳餚,那是我回家的原動力。

回家,站在和村寨相對著的山坡上,遠遠地就可以看到了村寨頂端我家屋頂上空飄著的嫋嫋炊煙。奶奶做的晚飯的香氣從那絲絲縷縷的炊煙中牽出來,順著風飄入我的脾胃,那是奶奶的呼喚,給我回家的指引,於是,一種家的吸引力由然而生。但那炊煙的吸引,奶奶的呼喚並沒有陪伴我多久。在我讀二年級時,奶奶就離開了我。

奶奶在時的炊煙也是最完整的,奶奶走後,我總感覺那灶房空空蕩蕩……

在我二年級以前,村寨裡的房子全部都是木板瓦房,有好幾家的房屋已經搖搖欲墜,必須用圓木柱子從側面或後面支撐著,使其延續那貧窮又沒有辦法拯救的生命。

沒過多久,村寨裡有三戶人家靠自已勤儉和勤勞掙了錢,先後開始拆老房子修了磚房,修建了又高又大的的磚塊煙囪。從那以後整個村子的炊煙變了。磚房上的炊煙比較集中地向空中升騰飄散,其它的還是從長滿青苔的瓦片縫隙間飄蕩而出,瀰漫飛散開來。清晨上學或傍晚放學,在村寨對面的山坡路上看著村寨的炊煙,就像仙境中的三位女子扭著柔軟的腰和雙手在跳著飄逸的優美舞蹈。

在我即將讀六年級的時候,學校由於老師不夠,沒有開辦六年級和幼兒園,對於當時不怎麼喜歡讀書的我來說,那消息仍然猶如晴天霹靂。我彷徨了、迷茫了,但也是那年,父母沒有再外出打工,我因禍得福有了父母的陪伴。也在那年,我離開了故鄉,跟隨父母到鄰縣生活。

貧窮仍然還在故鄉遊蕩,但我們的村寨沒有像被孤立在大山深處,她得到了祖國的關懷和關愛。

我讀高二那年,爺爺從老家帶來消息,說村寨裡要進行危房改造,政府家補貼錢。開始許多人都猶豫不決,從爺爺的話中我得知,主要還是因為啟動資金不夠,許多人家想一下拿出幾萬塊來修房子還是有點困難,因此最後也只有幾家進行了「危房改造」。我的親大伯在村裡是最窮的人家,危房改造他也在其中。大伯將原來的老房子拆了,在那基礎上修建新房,爐灶臺也拆了……

去年假期和二伯聊天時,他說政府下發通知了,說老家的人將在這幾年就要全部搬遷到鎮裡去住。鎮裡已經修好五六層的平房,那裡啥都有,啥都好!再也不用生活在這偏僻貧窮的地方。大山裡的苦日子就要結束了!我聽得心潮澎湃,不能自己!

 我想在我畢業後再次踏上故鄉,還是站在曾經站過的地方,或許那裡已經看不到飄蕩在村寨上空的炊煙了,但也能觸景生情,回想小時候奶奶燒出的那股清淡、氤氳的炊煙,是多麼的美好!

 故鄉的炊煙究竟去了哪兒?我還會問自己。喔!我在此刻得到了答案,其實炊煙沒有消失,沒有離我而去。原來它和奶奶親切的、關懷的、甜蜜的呼喚一樣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記憶之中,縈繞在心中。

故鄉的炊煙並沒有消失。

相關焦點

  • 又見炊煙……
    歌曲《又見炊煙》作者︱古世華   日暮春山空,曉風殘月秋水遠。炊煙,眺望在天真爛漫的少年時。草木閒情光陰裡,桃李春風又夜雨,千山暮雪萬水中,一縷炊煙,永遠的回憶……  故鄉的炊煙,是一首婉約的民謠,遺落在我時光的深處,在我詩歌深邃的王國悠悠飄嫋……  夕陽裡,一縷淡淡的炊煙在四山環抱中嫋繞,詩意的棲居。
  • 原創散文:炊煙不散
    炊煙文字/香襲書卷當目光落在炊煙上,心底早就被一種情感纏繞。那是久遠的,那是最近的,那是模糊的,那也是清晰的。每個人的心間,都縈繞著一抹炊煙。是村莊,是故土,是一生最溫暖的記憶。它是人們的一日三餐,是平淡的生活。終日穿行在城市的精緻結構中,西裝領帶綁架著自由,高跟鞋敲擊著水泥地面,失去了踏實和厚重。城市沒有炊煙,稍顯粗糙。
  • 《當代散文典藏》徵文‖貴州作家李東泉散文二篇
    【作者簡介】      李東泉,原名李在銀,男,土家族,80後,貴州德江人。打理著莊家的阿媽不時地回頭看看我,嚴厲卻很深情地叮囑道:「么兒,不要討嫌(頑皮),你要討嫌的話,媽媽就要打你,一會兒就不背你回家了。」在那簡單的回頭與叮囑中,隱含著多少舐犢情深。       夕陽西下,遠處的山梁飄起縷縷炊煙,阿媽整理完地裡雜草,來不及休息片刻,抖了抖身上的泥土。把我從大石頭上抱起來,再慢慢的把我放在背簍裡,么兒:「我們回家。」
  • 邱素敏:消失的書信|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文學天空
  • 《北京文學》2017年優秀散文推薦語
    作家梁衡開創了當代「政論散文」先河之風,用作家自己的話說就是「用文學翻譯政治」,他創作出了系列精彩獨特的政論散文,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並引發廣大讀者對這一題材的持續關注和熱情。——彭學明 梁衡先生是一個散文題旨的開拓者,他愛行走於大地,從自然物事風華中找靈感,定主題,而致力於寫老樹,寫背後的人與故事,就有了他的古樹系列。此文首先是他的主題發現,為近代工科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大佬畫像,讓一個民族工業的船政人士沈葆楨的貢獻,用文學重新展現,其題旨意義契合了時下倡揚的「講好中國故事」要求。為先行者立言,打撈歷史中閃光點。
  •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文學體裁對比分析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文學體裁對比分析語言藝術是指以語言為物質媒介塑造形象或者情境來表情達意,反映生活的藝術,通常說的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等。詩歌在中國最早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最早出現的。詩歌在生產初期是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相比,詩歌顯著的審美特徵是擅長於抒情,富於想像,精煉含蓄,講究韻律;優秀的詩歌作品,包含著真摯而濃烈的感情。
  • 散文|王秀紅:正在消失的詞語
    正在消失的詞語 文/王秀紅 題記:時光匆匆走過,一些詞語開始慢慢變舊,它們幾乎僅僅屬於一個特定的時代。當我們驀然回首時,這些詞語已經落滿塵埃,在人們的記憶中幾近於消失。
  • 謝沁宏:塔吊上的歌聲|散文
    文學天空關注原創,主發小說、散文和詩歌等作品。如果你喜歡文學天空,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文學天空。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散文之窗:晨曦中,傳來陣陣歌聲,時高時低、斷斷續續。但見音色明亮、音域寬廣,應是被風吹散了略顯得有些縹緲。我從25樓玻璃窗口循聲望去,卻發現了歌聲的源頭。
  • 鄭麗霞 | 京派散文與「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深深影響和滋養著京派散文創作。一、京派散文接續了魏晉「酒神」精神,塑造出醉酒的「陶淵明」與「放誕者」形象。二、京派散文引入六朝志怪「求仙」題材,表達了對現實的諷喻以及生命的焦慮。三、如同魏晉人士對人間萬物的情深以及追求萬物的「美」,京派散文家亦具有「深情」和「唯美」的生命追求。四、受魏晉禪宗「頓悟說」的影響,京派散文多書寫「瞬刻永恆」的場景畫面和哲思感悟。
  • 貴州作家·微刊|貴州區域詩展之平壩篇
    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 【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每周一、三、五更新  NO·591貴州作家·平壩詩篇編者按:千年風韻,百年新詩。為區域性展示貴州詩人風採及貴州現代詩歌創作成果,貴州作家·微刊開設了「貴州區域詩展」專欄,陸續對全省各縣(市、區)堅持創作的詩人及其現代詩歌作品進行集中展示。
  • 「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愛的永恆
    《星際穿越》裡說:「愛是唯一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力量」。關於愛的討論貫穿《相約星期二》討論的整個過程。莫裡和米奇師生倆第九個星期二討論的話題是愛的永恆。愛的永恆在於愛能超越生死「我是不是擔心死後會被遺忘?」「我想我不會。有那麼多人親近無比地介入了我的生活。愛是永存的感情,即使你離開了人世,你也活在人們的心裡。」
  • 鄉村炊煙
    我家的炊煙裡一定瀰漫著濃濃的山藥蛋、玉茭子和老番瓜的味道。到了黃昏,炊煙再次升騰。經歷了一天的勞作,莊戶人早已身心疲憊,需要補充能量了,因此,農家的晚餐要比早上豐富了許多。婆姨們的身影依舊忙碌著,在歸來的路上早已想好了該給自己的男人和娃兒們做點哪樣的可口飯菜。於是,叮叮咚咚,熗油辣水,哪怕是一碗酸粥也要抹上熗了扎蒙花兒、小尖辣子的胡麻油。
  • 《雙槐文學》(甘肅)/曹建華【散文專刊】
    曹建華散文作品選小時候曾經有過文學夢,那時候愛聽廣播,有過當記者的夢,把名字偷偷改成曹聞。沒想到工作之後卻在微波站工作,無線電把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工作上的需要文學城了附屬,一心撲在傳輸電路、工作電平的工作分貝上,看點路,學程序,成了必修課。無線電剛剛進了門,文學夢遊接憧而來,微波站的工作幹了七、八年,經不住誘惑又回到了原點,幹起了文字工作,又要從頭學起。憑著過去的基礎招搖在文字的搖籃裡,一幹就到了退休。
  • 電影《愛是永恆》上映
    5月29日,講述父輩與當下青年的青春題材電影《愛是永恆》在全國電影院線公映。 主創合影  據《愛是永恆》導演陳烈介紹,《愛是永恆》中上山下鄉的人是上世紀最優秀的一批青年,他們在異鄉揮灑熱情與汗水,與當地風土人情相磨合,在那裡有嚮往
  • 炊煙朵朵開
    如果偏巧遇上梧桐花開,雲山般大片大片的、霧濛濛的紫粉色被炊煙一渲染更像宣紙上潤開的彩墨,村落便是紫雲繚繞的仙境一般;如果遇上微雨飄灑,炊煙的花朵便在灰濛濛的天空盡情描畫水墨意境;如果趕上大雪包蘊人間萬千的時節,炊煙便像清白潔淨的青衫長者,在白雪上、在青幽的天幕上從容演繹獨步人間的孤獨清雅。喜歡炊煙飄起時這一幅幅風格獨具的鄉野小畫。
  • 全國優秀散文展播 |《讀書與旅行在絢爛的春天》作者:歐陽文 ‖ 朗誦:陳茜
    散文:讀書旅行在絢爛的春天作者:歐陽文朗誦:陳茜在旅遊中,讓塵世的庸俗,像夕陽中的炊煙,隨風飄散,讓心靈的風雅,像深谷中的幽蘭,迎風而歌;旅行中的我們,讓人抑制內心的物慾而感受靈魂的富足、美麗;當我們在名勝古蹟,讀那一首首好詩,讓人克服狹隘的思想,心胸日益通達、博大;當我們在一處處景點,讀一句句名言,可以撫平人生的傷痛,感受人生的無限恬淡、無比幸福。
  • 【人文素養】張愛玲散文《愛》賞析
    張愛玲在這篇小散文中寫了一個小故事,儘管只有一個梗概,但也有了它的悽美之感。一開頭,張愛玲就寫道:「這是真的。」確實是真的,據胡蘭成《今生今世》所言,故事的主人公為胡蘭成髮妻玉鳳的庶母,她的經歷與《愛》中的女孩幾乎一樣,想來張愛玲是從胡蘭成口中聽來的這個故事。 又是胡蘭成。胡蘭成寫到張愛玲時有許多謊言,但說這小故事似乎沒有必要說謊。
  • 「來自遙遠的貴州——蹇人毅美術作品展」在京開展
    央廣網北京9月21日消息(音樂之聲記者藝馨)「來自老遠的貴州——蹇人毅美術作品展」昨天(20號)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蹇人毅是著名作家蹇先艾之子,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他的美術作品中鮮明的文學主題。9月20日上午,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共貴陽市南明區委、南明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中共南明區委宣傳部、南明區文聯承辦的「來自老遠的貴州—蹇人毅美術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正式開展,從「開展日」起至9月26日,為期一周的展覽活動中,我國五四運動以來享譽國內外的卓越短篇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和鄉土作家蹇先艾先生之子蹇人毅,將通過他筆下的「南明的山水風光」、「 中國部分作家肖像畫」、「
  • 董輯:在文學的城鄉結合部
    他們從散文和詩中獨立出來,分流出了一個自己的「散文詩界」。只不過,這個散文詩界,似乎永恆地處於中國文學的城鄉結合部,小說界、散文界、詩歌界、戲劇界都不怎麼提它,談起中國文學時,各界都不提它,它的位置和身份都有些曖昧和尷尬。
  • 巴蜀風文學 | 精品閱讀 | 馮浩散文專輯
    書法: 杜學銳總編: 九十畝地 名譽主席: 海 芩  李中焜  向仕才  李心觀藝術總監: 王乙艾  隆 騰詩詞顧問: 堯 呈   喬仁發      李遠東  李鴻芳詩歌顧問: 謝仲成  譚波  周小剛  班新華散文詩顧問: 蔡旭  夏寒  周鵬程   王鵬翔  李東華書畫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