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com
很多二代基督徒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在為某件事禱告的時候,常常會說,如果這個事兒成了就是上帝的恩典,如果沒成,就說明上帝有其他更美得旨意,總之無論如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個話,聽上去並沒有什麼毛病,實際上,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不過這確實困擾了筆者很長的時間,既然一切都是神的美意,他什麼都安排好了,禱告也並不能改變什麼,那麼為什麼還要去禱告呢?
思考這個問題還要回到幾年前,團契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那個時候,有幾位大四弟兄姐妹想考研,於是他們組成一個考研查經小組,原意是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彼此鼓勵,一起加油學習。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有位弟兄在聖經上是比較追求的人,於是每次兩個小時的考研學習聚會,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來查經。筆者那個時候才大二,看到他們這樣準備考研就很吃驚,就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考研又不考聖經,你們只花這麼一點點時間學習怎麼夠呢?」隨即就被他們反駁了,他們都表達了查經帶給他們的益處。主要意思就是考研要知道為什麼而考,一切都是為榮耀神,考上了,榮耀神,沒考上說明神有其他美好的旨意,總之一切為神而做,不是為了自己,這樣他們也輕鬆釋然了。
故事的結局當然是他們都收穫了上帝其他美好的旨意。
這並不是一個特殊的案例,很多基督徒其實都有過這樣的類似想法。為一件事禱告,做成了就是上帝的恩典,不成則說明上帝另有美意。這句話是不錯的,但如果直接如此簡單的表達,帶來的結果就是,無所謂了,反正都有神的美意。這或許就是改革宗神學在大陸推廣帶來的副作用的其中一個反饋。認識的很多有這種態度的基督徒都是接觸了一點點改革宗神學,筆者自己也深受改革宗神學影響,所以不去評判。筆者在這裡想提醒的是,改革宗神學沒有簡單到隨便看看就可以拿來應用了這個地步,如果要學,要了解,就要下功夫,學的完整一點,反之還是不要去學的好,年輕人容易學一點就剛愎自用。現在改革宗在大陸有被玩臭的趨勢,很多半斤八兩的走改革宗路線的人貢獻很大。
那麼一切都是神的美意到底對不對呢?我想這並沒有錯,但這個更適合一位老年基督徒,回首往事,發出的感嘆,這樣的真情實意,往往讓人感動。這不是一個年輕基督徒可以輕而易舉獲得的感悟,不是簡簡單單的信心可以承受的盼望。
主流的神學觀點認為新約的人是因信稱義,舊約也是因信稱義,新約神的百姓是相信以前有一位救主耶穌為我們流血捨命,舊約屬神的百姓相信將來會有一位救主來救贖他們,一個向前看,一個往後看。如果這個觀點是對的,那麼有個簡單的現實,就是耶穌之後的人信仰祂要比耶穌之前的人簡單的多。這個再正常不過了。所以你究竟要不要相信一個還未發生的神的美好的旨意呢?
這樣,當我們年輕人說一切都有神的美意的時候,是很虛的。筆者不否認,可能真的有一些很棒的基督徒,他們年輕時就是有這麼大的信心(保羅也對提摩太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好像舊約的信心偉人一樣,還未發生,就已相信。大多數人可能和筆者一樣,還未發生,將信將疑。
回到禱告的問題,禱告絕對不應該成為一種賭博,或者保險。禱告還是要的,萬一實現了呢?禱告一下,雙保險嘛?或者安慰自己無論如何總有神的美意。從一開始就不相信,還不如不禱告。這樣的禱告除了侵蝕自己對神的信心,偶爾有信心增強,還是建立在錯誤的認識神的基礎上,得不償失。
關於禱告,還是讓我們效法耶穌基督吧。有什麼事情是不用學就會的呢?吃飯好像是不用學,但吃的健康,吃的優雅卻是一門學問。主耶穌特地教授了主禱文,自然有他的深意,可惜了我們大部分基督徒只把主禱文當做了禱告的「結案呈詞」,而沒有實際應用,講述主禱文的信息是在太多了,我們禱告依然是很難效法耶穌,這也很奇怪,所以筆者再贅述一次。
主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首先是一種敬拜,是一種尊崇,你要知道自己所禱告的對象是創造宇宙萬有之獨一的神,這一位是配得我們稱頌的;再者,禱告是一種傾談,你奉耶穌的名向天父述說,祂借著聖經與你暢談(聖經一定要熟悉嘛,不然多尷尬);最後,禱告獲得力量,既然我們所信的是真神,他必然眷顧,賜我們智慧與力量面對我們的生活,這誠然是一個奧秘。
禱告就是這樣,禱告讓我們獲得力量勇敢的面對生活,面對挑戰。有成功,有失敗,這些經歷教會了我們成長,也讓我們學習體會神的心意。禱告過後,努力的人最終看到了神的美意,懶惰的人只能看到神的無奈,神的無奈讓很多人誤以為是神的美意。
一切都有神的美意,這話是信實的,但不要說的太隨便,這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什麼可以給人安慰的話,而是要用一生來實踐的。是不是美意也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體會,才能由心發出讚美的聲音。耶穌提到神的美意時也只是用在自己身上,並不去說別人。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