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家庭教育分享平臺童書媽媽第336篇分享
在新浪微博@童書媽媽三川玲 也能找到我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兒童心理學理論文章,關於多子女家庭的家庭星座理論。該理論由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其弟子和合作夥伴德雷克斯在他的著作《孩子:挑戰》中專文詳細論述。
讀下面這篇文章,你會明白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是如何進行自我定位的,父母那些行為不但不讓他們更加和諧,而是讓他們更加仇恨;你也會發現,在家庭星座的影響下,老大老二老三各自呈現的特點會趨同。兩個不同家庭的老大之間的相似性,會多過同一個家庭的老大和老二。
德雷克斯的文筆非常「冷酷」,即便分析孩子的心理,你也會發現,他不會因為分析對象是孩子,而更加心軟,文中舉例部分對孩子的心理分析可謂絲絲入扣、入木三分。
《孩子:挑戰》由童書媽媽和三聯生活書店聯合出版,點擊閱讀原文可以直接購買中英文版本。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家 庭 星 座
Family Constellation
選自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
文/德雷克斯 翻譯/甄穎
「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體系指出,家庭成員間的特殊關係類似星座,例如一顆星星與其他星星組合成北鬥七星,每個星星都有其位置,星星之間又各有聯繫。每個家庭都存在特定的形態。在成員互動及相互影響下,每個人發展出不同的特質。每個人在「家庭星座」中所處的位置——他所扮演的角色——會對整個家庭的行為模式和子女的性格特質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當父母親有了孩子,就出現了複雜的家庭關係。媽媽的角色和妻子的角色不同,爸爸的角色與丈夫的角色也不能混為一談。孩子的出現,讓夫妻關係空間增加了一個新維度。這個嬰兒是獨生子,從他的角度看家庭關係,和從父母的角度看家庭關係是不一樣的,嬰兒處在接收父母親關注的一端。而父母處在給予這個獨生子關注的一端。其中,媽媽給予嬰兒大部分的照顧,因為這是她的職責。三個人發展出非常明確的「給予和接收」的關係及行為模式——非常典型的相互影響。父母之間甚至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原因發生衝突。這種關係結構因為孩子的出現而產生,而孩子會以他的行為影響父母。
第二個孩子出生了,原有的三人組合變了。「小皇帝」突然被廢黜了,他不明白誰導致了這個情況,但他現在必須面對自己的家庭地位的變化,對「篡位者」和允許改變發生的爸爸媽媽表明自己的立場。「家庭星座」發生了改變,新成員加入了這個「關係網」。新成員是個嬰兒,第一個孩子發現,非常有必要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他是年長的孩子。另外一方面,新來的嬰兒發現自己的地位是「家裡的小寶寶」。然而,因為有哥哥,這個小寶寶的地位和第一個孩子曾經的「小寶寶地位」具有不同的意義。
第三個孩子出生了,每個人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又變了。爸爸媽媽現在有了三個孩子。老大曾經被「廢黜」,現在輪到老二被「廢黜」了。老二現在發現,自己被夾在中間——在老大和新生嬰兒之間。隨著每個新生兒的出現,「家庭星座」就會因為新的互動方式和新的行為模式而呈現出新面貌。這就是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個性不盡相同的原因。我們發現,如果兩個孩子都是老大,即使他們來自不同家庭,他們之間的共同點通常也會比同一個家庭中老大和老二之間更多。
隨著「家庭星座」逐漸發生變化,每個孩子都會通過自己的方式確立自己所佔的位置。就好像通常人們會認為鄰居家的草坪長得更好一樣,孩子們也容易認為別人的位置比自己的好。
當老大覺得老二對自己的地位造成了威脅時,他會認為有必要調整自己的內在環境,結果通常是要麼選擇放棄,要麼在某些方面努力保持領先,以達到彌補和平衡。
老二也一樣,通常他會對老大的進步和成長感到不滿,會想盡辦法超越,或者放棄。孩子們對自己排行重要性的認識,完全取決於他們對家庭位置的看法,也就是他如何去理解每個人的家庭位置。並不是所有排行老大的孩子天生都要爭搶領先。
每個「家庭星座」都會因為其中每個人理解的不同而不同。童年的理解和決定,會留下終生印象。通常,大多數家庭裡都存在明顯的競爭現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間,他們會刺激對方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如果父母常用兩個孩子作對比,誤以為這個方法可以刺激孩子們更加努力,實際上會更糟糕。孩子們會背道而馳:他們會很氣餒地將這個對比的領域割讓給較成功的一方,自己選擇相反的方向。老大在某個方面成功,老二就會把這個領域視為「被佔領區」,轉而發展完全相反的方面。
我們舉例說明「家庭星座」對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影響。
A先生和太太都受過高等教育,活躍,聰敏,精力充沛,學識淵博。女兒帕蒂的出生讓他們感到無比喜悅,自然而然地期盼她能幹成「大事」。帕蒂的每個成長階段都充滿了爸爸媽媽的讚美和鼓勵。十個半月帕蒂開始學走路,A太太無比驕傲。一歲多,帕蒂就能自己如廁。爸爸媽媽為擁有這麼聰明的孩子而感到幸福和興奮。
帕蒂也能感到這些讚許,因而更加努力學習和發展。帕蒂十四個月時,弟弟斯基珀出生了。從出生起,斯基珀就比帕蒂弱。他的體重增長不太符合標準,出牙時間也比帕蒂晚。爸爸盼望有個強壯、「有男孩氣」的兒子,忍不住為斯基珀擔憂。
這個過程中,帕蒂一直在研究家裡的形勢。雖然隨著斯基珀日漸長大,她發現自己也在長大,自己的能力也在增長,但她還是認為斯基珀對她造成了威脅——一種障礙。她怎樣才能保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呢?當然,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帕蒂並不是進行理智的推理或深思熟慮,她只是感受自己所處的環境狀況,做出下意識的認知和決定。
她感受到爸爸對這個弱兒子的失望,並據此增加體現自己活力的行為。然而,每當斯基珀有了進步,帕蒂就會感到恐慌。她必須有另一個新成績,以保持自己領先——維持第一——的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帕蒂越來越專注於達到父母對成績的要求,力爭領先於弟弟。漸漸地,她形成一個了錯誤信念:我必須是第一,我必須是最好的。同時她也發現了阻止弟弟斯基珀發展的方法,就是讓他氣餒,並藐視他所做的一切。
與此同時,斯基珀對內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意識也在漸漸發展,他感覺到自己在某些方面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同時感覺到姐姐的聰明和敏捷,並為她能力更高而感到惱火。他嘗試做很多事,但不期望自己會成功。他會很快感到氣餒,容易放棄。他逐漸形成一個錯誤信念:我沒有什麼發展的機會。當他聽到父母說:「帕蒂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就可以做到呀,為什麼你做不到呢?」他會湧起絕望和類似痛恨帕蒂的感覺。他不是面對挑戰更加努力,相反,他對父母的批評照單全收,藉此更加證明:我是個沒指望的人。
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斯基珀對帕蒂不再構成威脅。通過加倍努力,帕蒂不斷取得成績,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斯基珀出生時的外部環境和帕蒂出生時的外部環境不同,雖然他們有相同的父母,父母的期望標準也沒有變,但他有個處處符合父母標準的姐姐。斯基珀的身體不夠強壯,這是他的不利條件,在這個條件下,他觀察衡量自己的處境,感到似乎面臨無法逾越的障礙,這讓他很沮喪,逐漸形成自己沒有成功可能的錯誤概念。那麼,他怎麼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呢?父母對他能力差這個現象表現得很在乎——他們花了大量精力:懲罰他、逼迫他、警告他,並由於他的笨拙而失去耐心。雖然斯基珀經常用大哭來回應爸爸媽媽的難過,但他卻因此得到了爸爸媽媽的很多關注。好了,這就是他自己的定位!
當帕蒂三歲三個月時,凱茜出生了。帕蒂開始察覺到她現在面臨一個新現實:要和另外一個女孩競爭。這時她對生命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通過有意識的觀察,她明白小嬰兒十分無助,不能自理。於是她發揮了令人驚訝的作用,幫助媽媽照顧這個無能為力的妹妹。
然而,當凱茜漸漸長大,並學會一些技能時,帕蒂開始感到恐慌。現在,「星座」改變了。帕蒂要和弟弟妹妹競爭並保持領先,不論弟弟妹妹中哪 一個取得一點成績,都會對她這個唯一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造成威脅。她開始對弟弟妹妹因為成功得到讚美而鬱悶生氣。然而,她也察覺到,如果自己表現出嫉妒,就會遭到父母的指責。為了規避這個結果,她找到了掩飾嫉妒的方法。而斯基珀看到,凱茜也是一個聰明的女孩,這更讓他覺得自己是個沒指望的人,對他的家庭地位雪上加霜。男孩這個身份沒有任何優勢,因為很多方面他不像個男孩。斯基珀現在成了夾在中間的孩子。很不幸,他還是個尷尬的孩子,既不是個聰明的女孩,也不是個強壯的男孩,容易失敗,受挫時容易哭泣。大家都說他很膽小,他更加畏畏縮縮,對人對事都很冷漠。他和帕蒂玩得比較多,但總是扮演卑微的角色,接受帕蒂的指揮。
而凱茜是個可愛又迷人的小嬰兒,是大家注意力的焦點,身邊有四個人為她服務。當她對外部環境的覺察增長時,她感受到父母的成績標準,發現姐姐帕蒂遙遙領先,而哥哥斯基珀不知道為什麼沒有達到標準。最重要的是,她看到帕蒂和斯基珀都經常受到父母的批評——帕蒂因為乖戾、浮躁(這是她對父母給弟弟妹妹太多關注的報復);斯基珀因為粗心、愛哭。凱茜兩歲時,她發現在家裡自己可以做個快樂的、容易滿足的好孩子,就這樣,她為自己在家中找到了定位。
帕蒂六歲半開始上學,她因為是媽媽的好幫手而非常自大,這時艾琳出生了。帕蒂並不太在乎艾琳這個新威脅,因為她在家裡已經擁有了相當穩固的地位。儘管如此,她認為最保險的行為,就是盡一切努力讓這個小妹妹停留在嬰兒階段。慢慢地,每當媽媽讓帕蒂教艾琳繫鞋帶時,帕蒂就會遲疑。她會做出精彩的表演,自己在教艾琳繫鞋帶,同時她總是找到投機取巧的方法,並指出艾琳多麼蠢笨。斯基珀基本不理艾琳,這不過是另一個女孩——又多了一個而已。媽媽經常說斯基珀在「半睡眠狀態」。而凱茜則總是自己玩,表現得極富創造力,很少惹麻煩招致父母指責。她不擅長任何事,但也從不招人討厭。艾琳總是個「嬰兒」,需要全家人更多的關注。
艾琳長到三歲時,這個「家庭星座」呈現出這樣的狀況:爸爸媽媽活躍、高標準;九歲半的帕蒂聰明、高效,是個好學生,她相信只有保持第一才能顯示自己的重要性——領先才有價值;八歲半的斯基珀軟弱、低效、容易氣餒,他相信只有成為「軟弱的愛哭者」或讓別人為自己難過,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六歲的凱茜夾在中間,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她快樂、容易滿足、舉止良好——她用好的行為討人喜歡,從不在意自己是否做出什麼成績;三歲的艾琳,一個可愛但笨笨的「小寶寶」。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獨特的位置、獨特的角色,對如何踏上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明確的感受。
當然,並不是每個有四個孩子的家庭都是這樣的。我們所舉的例子只是一個家庭的情形。也可能在有的家庭裡,老大因為老二卓越的表現而氣餒,讓老二成功地超越了自己。比如,老大可能是個平庸的女孩,而老二是個可愛的女孩,並且成功地引起許多關注,讓姐姐黯然失色。
這樣的「家庭星座」會怎麼發展,取決於每個孩子對生活現狀和自己地位的理解,以及他為應對前兩者所做的決定。我們舉例的家庭也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情況。假如帕蒂覺得父母的標準過高,或者弟弟斯基珀帶來的威脅過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那她有可能會選擇放棄或縮小自己取得成績的範圍。斯基珀有可能發現,做學問是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便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而彌補了體弱的缺點。凱茜則有可能決定要成為一個強壯的「男人婆」,甚至是家裡的「小惡魔」。這些結果也可能導致艾琳成為家裡的「小乖乖」。
每個「家庭星座」成員的行為模式,由他們對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來決定。同時,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又微妙地影響著其他人的行為。每個孩子的行為都是在給其他孩子提出問題:我要對他的行為做何種應對?孩子們的決定,取決於他們怎麼詮釋自己的地位和其他孩子的表現。如果這個詮釋是錯誤的——很多情況的確如此——錯誤觀念就形成了。如果父母察覺到這些錯誤觀念(不幸的是大多數父母很少注意到孩子行為背後的觀念),他們就能夠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分析和決定。至於如何引導,我們會在後面加以說明。
十歲的喬治和八歲的大衛暑假時共同負責修剪草坪。如果他們不把修剪後的草坪垃圾清除乾淨,媽媽就不準他們第二天去遊泳。大衛負責前院,喬治負責後院。中午修剪完,大衛走進屋裡大聲宣布:「媽媽,我是個好孩子,我已經做完我的工作了。喬治在路上玩呢,都還沒開始幹呢!」「是啊!親愛的,你一向是個好孩子,」媽媽回答,「你去把喬治叫回來,跟他說,是我要他回家!」
大衛找到喬治對他說:「媽媽讓你回家,你倒黴啦!我已經清理好我負責的院子了,你都還沒開始幹呢!」喬治轉過身面向大衛,打了他一拳。接下來兩兄弟打了一架。兩人回到家,大衛向媽媽哭訴被哥哥打的經過,他認為哥哥根本是「無緣無故」打他。媽媽對哥哥說:「噢,喬治,你怎麼總這麼壞呢?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做你應該做的事?你不能對弟弟好點嗎?你們應該相親相愛,而不是老打架。」
兄弟倆這個讓人頭疼的關係始於弟弟大衛出生後不久,那時候喬治兩歲,變得非常難管。他目中無人,牴觸情緒嚴重,行為不端,總惹麻煩。媽媽經常責罵他。而弟弟大衛是個快樂的小嬰兒,每次媽媽對他表達愛和親暱,他都迅速做出回應,媽媽不斷稱讚他是個好孩子。
媽媽隱約知道喬治有些嫉妒剛出生的小弟弟,但不明白為什麼,她覺得自己仍然在喬治身上花了很多時間。而喬治看到的是,弟弟大衛取代了自己在媽媽心中的地位。媽媽對這個小寶寶的「優點」十分喜愛和欣賞,於是喬治便放棄了這個好孩子的「領地」(而不是調整和改進能給媽媽好印象的能力),他轉而成為「壞孩子」以得到媽媽的關注。雖然大衛是「好孩子」,但他總能巧妙地讓喬治和他發生衝突,這樣就會使喬治的形象更糟糕,以維持他「好孩子」的地位。而喬治和弟弟大衛發生衝突,又是想通過這個事實證明是大衛搶了自己的「頭等位置」,通過衝突擊敗他,以取得心理平衡。兄弟倆用不同的方式,都不讓爸爸媽媽省心。他們倆的行為基於兩人如何詮釋自己的家庭地位,並且根據自己的詮釋和對方互動,以保持關係的平衡感。顯而易見,兄弟倆對自己的詮釋完全沒有意識,也不清楚自己其實是競爭和衝突的參與者和維持者。
而在三個孩子的家庭裡,原本是「小寶寶」的老二失去了原有的位置,成為了中間的孩子。他面臨一個困難處境:老大和老小會聯手對抗這個共同的「敵人」,使得老二兩頭受壓。身為老二的孩子忽然發現自己既沒有老大的長處,也享受不了「小寶寶」的特權。因此,他容易有被歧視和被虐待的感覺,覺得生活和周圍人都很不公平。他很可能喜歡挑釁別人,通過這樣的行為來證明生活就是不公平。除非他能找到改變這種思維的方式,否則他一生都會認為,生活不公平,自己沒有什麼機會。
但是,如果中間的孩子取得了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的成績,他的公平感就會增強。如果一個家庭中,媽媽是個高標準嚴要求的人,而中間的孩子是女孩,那麼這個女孩就可能會模仿媽媽,也成為高標準嚴要求的人,她會利用自己的女性特質在家裡以及今後的生活中達到那些標準和要求。如果一個家庭中成員們普遍重視強壯的男性氣質,那麼生活在中間的女孩就有可能去和哥哥及弟弟競爭,可能會發展成「男人婆」,甚至比哥哥和弟弟更男孩氣。同理,如果一個全是女兒的家庭中父母對沒有兒子感到遺憾,那麼其中一個女兒可能會表現得像個男孩子而讓父母高興。
而如果中間的是唯一的男孩,則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情況:有可能他因為自己的性別,從姐姐妹妹中脫穎而出,不會因為是中間的孩子而受氣或遜色。但是,如果家裡媽媽比較強勢,這個中間的孩子就會感受到媽媽對懦弱的爸爸的不屑,他會覺得自己處境困難,容易逃避,認為男性不值一提。他也有可能站在媽媽一邊,也對爸爸強勢,發展成大男子主義;他還有可能和爸爸聯手,用微妙的行為反擊媽媽以及她的權威。他會朝著哪種方向成長,取決於他對自己家庭地位的詮釋以及潛意識的決定。
在四個孩子的家庭裡,老二和老小通常會成為盟友。他們會表現出相近的興趣、行為和性格特質。孩子們之間相互競爭時,是在表達他們的不同。而他們什麼時候會發展成盟友,並沒有統一的法則。但這對家庭狀態很重要,孩子們之間的共性是整個家庭氣氛的體現;而他們的差別,是他們在「家庭星座」中不同位置的體現。
如果是女孩中的唯一男孩,不論他排行老幾,他都會發現,他的性別既可能是優勢,也可能是劣勢,完全取決於這個家庭怎麼看待男性角色,以及他對能否承擔這個男性角色的詮釋和決定。而男孩中唯一的女孩也會是同樣的情況。如果這個女孩體弱多病,並且因此受到家人的同情和憐憫,那她就會發現,體弱多病是個優勢。如果這個家庭重視強壯而看不起弱小,那她就會發現自己面臨困境。
她有可能會選擇放棄變得強大,生活在哀怨之中,認為自己沒有家庭地位,生活充滿磨難;她也有可能盡全力克服體弱多病的特點,力求和健康孩子一樣有能力,甚至比他們還好。如果是在一個成員都很活躍的家庭裡,這樣的選擇就會難上加難。比方如果這個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那幾乎可以說,她再努力也無法和身體健康的孩子一樣活躍。而如果她放棄,又可能會被家裡人取笑。那麼,這個孩子很有可能會朝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不是成為愛好運動的人,而是成為一個學者。如果第一個孩子夭折後家裡又有了第二個孩子,這個孩子會面臨兩難的境地。他在家裡位置上是老二,前面總有個「亡靈老大」,然而他的現實位置卻是老大。再加上一種可能,媽媽可能因為失去了第一個孩子,而對這個孩子過分保護,恨不得把他用棉花團包起來。那麼這個孩子有可能選擇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家庭氣氛中做一個備受寵愛的人,也有可能選擇竭盡全力反抗這種過度保護以爭取獨立。
老小在家庭的地位很獨特。他很快便能發現,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擁有了許多「僕人」。如果父母對這種心理沒有察覺,就會很容易讓老小通過這種方式維持特權,總想辦法讓家裡人圍著他忙個不停。這個「無助的小寶寶」寧願別人替自己做,也不願意自己動手。這樣很容易,但對孩子的性格健康卻很危險。
獨生子的情況是另一種困境。這是個活在大人世界裡的孩子,仿佛是被巨人包圍的小矮人。他沒有兄弟姐妹能讓他發展和同齡人的關係,那麼他的目標很可能是取悅或變相操縱成人。他可能會發展出大人的看法,理解力早熟,他總是「踮起腳尖走路」,希望達到大人的高度;他還有可能會是一個永遠沒機會長大的嬰兒,總在大人之下。他和其他孩子的關係容易緊張和不穩定。他不懂得怎麼了解其他孩子,而其他孩子可能會覺得他是個「膽小鬼」。除非他很小就經常和其他孩子相處,否則他很難發展出孩子群體的歸屬感。
事實上,沒有所謂的「最理想的子女數量」。不論一個家庭有多少個孩子,都會有自己家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由家庭全體以及每個成員如何詮釋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產生的。不論家裡有多少個成員,都會相互影響。沒有某個因素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決定性因素,孩子們相互之間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父母。每個人都對自己和其他人的發展有主動的影響,例如前面提到的喬治和大衛的案例。喬治眼裡的家庭情況是,嬰兒大衛是個掠奪者,他強佔了媽媽所有的愛和關注。所以對喬治來說,做個「好孩子」沒有用。然而,如果他表現出不良行為,至少媽媽會注意他!
那麼對他來說,寧可被責罵也不願意被忽視。這樣的矛盾想法,讓喬治在心理上趨向成為「壞孩子」,因為這樣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庭定位:我是個「壞孩子」,而大人拿我沒辦法,這就是我的存在價值。當然,喬治並不是真的用這些詞語思考,這是他潛意識裡的信念。他通過不良行為贏得媽媽的關注。他不快樂,他認為他所面臨的障礙(嬰兒大衛)絕對難以克服,因此他變得沮喪,對生活中的這個難題,他趨向負面解答,因為他找不到其他方法來克服障礙,因為他看不到和這個嬰兒相比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而媽媽頻頻對他的不良行為產生反應,這反倒更加鼓勵了他的不良行為。再加上爸爸的責備:「為什麼你不能像弟弟一樣?」喬治更確認他只能用「壞」來得到關注,也更進一步確認了那個嬰兒是「好」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衛會變得更好,這又增加了喬治的壓力,激起他更不願遵從爸爸媽媽的要求去愛護弟弟,因為這是推翻他的人,是被他認定為「敵人」的人。大衛持續以「好」來維護他的地位,而喬治更成為「壞」。父母責備「壞」的,支持「好」的,加劇了這個關係,造成兩個孩子的對立衝突,使得他們的關係糾纏不清。
前面的幾個例子讓我們看到,孩子對外部環境的反應各不相同,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讓父母提前預測。然而如果父母能夠對「家庭星座」的情形有主動的意識,就會理解以前的困惑。敏銳的觀察能夠給人意想不到的領悟。當我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就能應付自如了。
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
分享全球教育新知
推動中國兒童閱讀
原創童書出版|童書媽媽市集|
活趣之家活動|鄉村幼兒園發展計劃
版權&商務合作請聯繫
ts-mama@qq.com
期盼你看完之後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