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風雲出我輩, 一入江湖歲月催。
皇圖霸業談笑間, 不勝人生一場醉。
提劍跨騎揮鬼雨, 白骨如山鳥驚飛。
塵事如潮人如水, 只嘆江湖幾人回。
----金庸《笑傲江湖》
印象中:貌似每個城市都有一條「解放路」,也許還會有一家「和平飯店」,吃完飯逛逛「人民商場」,然後到「光明電影院」看場電影。就像電影裡的妓院幾乎都叫「怡紅院」,錢莊幾乎都叫「興隆錢莊」,鏢局幾乎都叫「鎮遠鏢局」,客棧幾乎都叫「悅來客棧」,也不知導演咋想的,反正「如有巧合,純屬雷同」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悅來客棧。
如果沒有悅來客棧,武俠們真不知該去何處落腳了,可見,歷史上「悅來客棧」的江湖地位聲名顯赫,不可或缺。沒有悅來客棧的江湖肯定不是真江湖,沒有悅來客棧的武俠絕對不是好武俠。
客棧作為武俠江湖的一個縮影,其承擔的歷史功能舉足輕重。古代沒有大型的車站、機場、醫院、商超、工廠、寫字樓等高密度人流聚集地作為時代背景,導演拍一部古裝武俠劇,除了茶樓、客棧、酒家、妓院,好像也沒啥別的可用的大型公共場所了,否則你讓一眾江湖兒女去哪兒愛恨情仇?都躲在家裡,只能拍拍豔情片,哪還有江湖?
更別提現代化通訊方式了,官府在城門口貼張告示就是最新消息了;文人墨客在牆上題首詩就算是報社發表了;扯著嗓子吆喝一番就算是廣告發布了。然後口口相傳,奔走相告,即可通達整個江湖。那是一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的時代,這種約定成俗的古老方式下,客棧無疑便是傳遞或接收信息的最佳場所了,而「悅來客棧」則是當時遍及華夏的全國超級連鎖酒店。
最早的客棧起源於商、周時期,當時稱之為「逆旅」,屬於民辦酒店,中低檔次、消費不高,消費群體多是旅者或商人,僅具備吃飯、住宿、餵馬等基本功能。
官辦酒店則還要更早一些,由夏朝始創,每個地方政府統一標配,相當於各省市國營招待所,主要用於接待各類「公務員」等往來官差,但必須持有官方通行憑證。(或許便是最早的入住登記制度,尚需考證)
例如:周朝的「館舍」、秦朝的「驛傳」、漢代的「郡邸」、魏晉的「驛亭」、南北朝的「邸店」、隋朝的「典客署」、唐朝的番坊(旅館)、宋朝的「四方館」、到元明清時各類會館、商館、旅店已名目繁多,空前興盛,均屬於國營酒店,多以接待政府官員或外賓之用,普通老百姓輕易不能涉足。
其中:「驛」在中國歷史「郵傳合一」的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幾乎涵蓋了「郵」「亭」「傳」「宿」的所有功能。既負責國家公文書信、軍事情報傳遞,還兼管接送官員、追捕罪犯、災區慰撫和押送犯人等各種事務,有時還管理貢品運輸和其他小件物品的運輸,既相當於現在的郵局、車站、服務區,又是華夏物流發展史的鼻祖。
官差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如果兜裡沒錢,那就只能借住民宿、寺廟和道觀了,總比「地為床、天當被」露宿荒郊野外好多了。此時的民宿尚且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老百姓的家裡,而非現在的酒店式民宿。
古代酒店在各個時期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從最早的「逆旅」「馬日傳」「驛亭」,到後來的「客店」「遞鋪」「驛站」,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和名稱;檔次也分三六九等,總統套房叫做官房,豪華套間叫上房,普通標間叫稍房,較差的房間叫陋室,多人間則稱為通鋪;等級由高到低也分為天號、地號、人號、大鋪,柴房和馬圈等五花八門。
記憶中最初的旅館印象仍停留在八十年代,那時候還罕有現在比較流行的單間大床房(單獨包一間房貌似很奢侈),往往服從旅館管理員隨機安排與陌生人同住一室(同性),最大的擔心就是安全問題,一夜睡不踏實不說,幾乎和衣而眠貴重物品不敢去身。偶爾恰巧住標間而無人拼居,才敢放心大膽脫光了睡覺,誰知睡到半夜管理員又安排進來新的住客,於是乎,一夜輾轉難眠、忐忑不安,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偷偷檢查一下自己的物品是否完好無損。其實,在那個連個手機都不趁的年代,哪有什麼貴重物品?
九十年代,酒店行業逐漸與國際接軌,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流程,在私營酒店大潮的衝擊下,酒店業服務水平和個性化服務得以迅猛發展,異彩紛呈。陽光透進來的地方總有塵埃飛舞,精華總與糟粕共存,飛速發展帶來的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男女登記住宿不需要結婚證了;酒店提倡一人一間不再安排拼宿了;特殊節日鐘點房開始供不應求了;同性同宿反倒顯得不太正常了;警察半夜查個水錶也沒那麼理直氣壯了.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嚴格的住宿登記制度,商鞅變法中就規定:旅客如無證件,店主擅自留宿者治罪。古時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歷朝歷代都有完整的戶籍制度,一般出行,必須持有「路引」「門券」「牙牌」之類身份證明,入住時要填報登記詳細的身份信息,稱為「店薄」或「店歷」,要妥善保存,留底備官方隨時查驗。若是沒有身份證明,至少得從單位開張介紹信吧?否則就只能下榻本文重點推薦的全國連鎖「悅來客棧」了。
悅來客棧就是江湖,武俠的世界。功夫就是身份,刀劍就是路引,江湖綽號就是介紹信。
江湖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屬於一種灰色地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江湖一般被定義為與官場和市井所不同的民間社會。江湖客棧、武俠民宿,正處於這種不上不下的夾縫之中,在這裡江湖規矩比朝廷法令更重要,武林俠客的專屬酒店,無需身份證明,不僅不用擔心警察查水錶,甚至可以享受類似「怡紅院」等奢侈豪華酒店無與倫比的特殊服務。
在古代允許娶妻納妾,青樓妓院都能合法辦理工商登記的年代;在官員還不叫人民公僕,只許州官嫖娼不許百姓手淫的年代;在交通工具基本靠走,出差一次可能要長年累月不能回家的年代。那時酒店的「特殊服務」光明正大地成為方便旅客的個性化項目之一,時至今日,失傳已久矣!
青山踏遍無歸處,扁舟不繫戀江湖。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自有江湖的規矩,一入江湖深似海,想「金盆洗手」都難,很慶幸自己屬於天天塑料盆洗手洗臉的江湖之遠,既不憂君,亦不憂國憂民,開開心心地活好自己;既可以談談人生,也可以談談生人,豈不快哉;既可以聊聊民宿,也可以寫寫客棧,如此甚好。
儘管自己紙上談兵未覺淺,洋洋灑灑八卦了一番民宿與客棧,終究客棧不等同於民宿,其間的差別相去甚遠。
其一:客棧是古代一種旅館店名的統稱;民宿則是一種非標準化的旅居住宿業態;其二:客棧風格較單一,側重於單純的住宿功能,民宿則具有住宿+社交的功能指向性;其三:客棧力求位置絕佳,交通順暢高效便捷,民宿更強調環境及人文情懷,注重體驗感和記憶感;其四:客棧具有規範化和連鎖化發展趨勢,民宿具有短期內的不可複製性。其五:客棧與民宿從形態和情境上同屬小微住宿的兩個不同方向,一個追求所謂的「民宿情懷」,一個倡導便捷的「客棧生活」。
不知何時起,社會上江湖原本的「義」字變成了「騙」字,字典裡的江湖也有了很多色彩:江湖雜耍、江湖騙術、江湖郎中、浪跡江湖、落魄江湖、相忘於江湖.江湖已變得不那麼可愛了。
一劍霜寒幾度春秋,武俠客棧不堪回首。客棧仍在,俠客已逝;時光仍在,而我在飛逝.
喜歡就點個:「在看」
或者長按小和尚旁邊二維碼關注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