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遊雪晴
⊙編輯:小餘
2008年3月14日,陳竺院士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從分子水平闡明了一個完全依據中醫理論研發出來的中藥複方黃黛片治療白血病的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機理,並將中藥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用現代醫學的方法闡釋得淋漓盡致。
中醫藥可以「說得清道得明」
據介紹,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被認為是最兇險的一種白血病,病人骨髓裡積累大量的不成熟的早幼粒細胞,且具有嚴重的出血症狀。該病的病因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主要是兩條染色體易位,即染色體臂斷裂後互相交換,在結合點就出現一個新的融合基因PML-RARα,它編碼一個融合蛋白,最終導致細胞癌變。
一般的血細胞在分裂一定的代數後就會分化成熟,變成具有各種特定結構和功能的細胞。但癌變以後的細胞失去了分化能力,會不停地「瘋長」下去。全反式維甲酸正是通過修飾和代謝癌蛋白PML-RARα,使癌細胞重新分化,「改邪歸正」,停止「瘋長」;三氧化二砷則可以引起這種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細胞發生部分分化並最終進入程序化死亡(凋亡)。
有著西方醫學教育背景的陳竺,介紹自己的研究時,總是強調接受了中國傳統醫學思想的啟發。複方協同治療、以毒攻毒、祛邪扶正、好壞轉化……處處閃耀著東方哲學的智慧。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熱衷於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闡釋中藥複方了。
他介紹說,早在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分子研究尚未開始、癌蛋白PML-RARα尚未被認識的上世紀80年代,解放軍大連210醫院的中醫專家黃世林教授在辯證與辨病相結合的基礎上,設計了由雄黃、青黛、丹參、太子參組成的複方黃黛片。此後,安徽天康藥業有限公司按照嚴格的現代工藝批量生產。近年來一項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了複方黃黛片的療效,其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5年生存率可達87%。研究還發現,雄黃、青黛、丹參的有效成分分別為四硫化四砷、靛玉紅與丹參酮IIA。不過,複方黃黛片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機理一直未被揭示。
於是,在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的領導下,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多個研究小組,經過4年多的研究發現,對於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小鼠模型,單獨應用硫化砷可延長小鼠的生存期,而三藥聯合可取得明顯強於單獨或兩藥聯合產生的治療效果。在白血病細胞模型中,硫化砷、丹參酮單獨應用時可引起白血病細胞一定程度的分化,而三藥聯合可使白血病細胞發生相當程度的「改邪歸正」、分化成熟。
在正常情況下,造血細胞由幼稚到成熟的分化過程中,促進細胞分化的基因、屬「正」的因素必須逐漸增高,而抑制細胞分化的基因、屬「邪」的因素必須相應減少;在細胞周期的調控方面,促進細胞周期的蛋白「陽」與抑制細胞周期的因子「陰」必須維持平衡。患白血病,「正」往往受到壓制而「邪」盛,「陽亢」而「陰虛」。
在分子水平上,三藥聯合可顯著增強由硫化砷引起的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致病性PML-RARα癌蛋白的降解破壞,因此具有「去邪」的作用,硫化砷是「君藥」。在藥物作用下,促進細胞分化的基因表達明顯增高,抑制細胞分化的基因顯著降低,丹參酮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促進細胞周期的蛋白明顯得到壓制,而抑制細胞周期的蛋白顯著增多,其中靛玉紅髮揮重要作用,研究證實丹參酮是「臣藥」、靛玉紅是「佐藥」。研究還發現,丹參酮與靛玉紅通過增加負責運輸硫化砷的水甘油通道蛋白9的含量,促使進入白血病細胞的硫化砷明顯增多,因此二者都起到「使藥」的作用。複方黃黛片通過聯合應用,產生協同效應。
中醫藥的生命力在於開放和創新
「這是一項十分令人感興趣、具有高度科學意義的研究,開啟了用中藥複方原理設計聯合治療方案的範例,勢必引起學界的極大關注。」一位藥理學國際權威專家對論文給予了如此的肯定。
不少專家認為從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角度看,這項研究幾乎近於無懈可擊、堪稱「完美」。非常經典地解析和闡明了,一個完全依據中醫理論研發出來的中藥複方,在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明確的作用靶點和機制。而且,每種藥物在分子水平的作用與中醫對每味藥物在複方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竟然呼應得是如此之好,簡直令人驚嘆!
國際主流科學界也對這一研究成果給予積極評價,如《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中醫藥:古老複方的現代新解」的述評,認為這一研究顯示了「古老藥方的主要成分是如何『和諧行動』治療疾病的,對於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溝通具有重要意義」;《科學》雜誌在對陳竺的訪談中也對該文進行了報導。
而陳竺卻認為,這項研究能夠獲得這樣的成果,是非常幸運的!
「我們有合適的物質基礎,包括純化的有效化合物、細胞模型與動物模型等。」陳竺說,「當然最重要的是複方黃黛片有非常好的臨床療效,並且被多中心臨床研究所證實,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後續研究都是無源之水。從這一點來看,中醫藥自身的創新發展還是最重要的。」
中醫理論體系的豐富發展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中醫發展之本,既要講創新,更要講傳承。陳竺說:「我支持在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中倡導發展『原汁原味』的中醫!」
陳竺認為,中醫藥的現代化同樣需要開放的心態。中醫幾千年的歷史,從來就不是故步自封的歷史,其內涵不斷豐富和進步。波斯醫學的傳入,「胡藥」與「南藥」的引入,都對中醫發展有著重要貢獻。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多學科方法研究中醫藥,對中醫發展會起到支撐和促進作用。
近年來,西醫正逐漸認識到聯合治療方法的益處,而中醫通過近10萬種複方倡導聯合療法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了。中藥複方雖然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一定療效,但是大多數複方的有效成分尚不明了,作用機理也不清楚,造成推廣應用受到限制。「在確定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開展機理研究,不僅有利於中醫的現代化、國際化,還可以為優化方藥配伍提供依據。」
陳竺認為,中醫藥系統在創新方面,應更加開放,更加善於汲取人類共同智慧的結晶。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核磁共振、生物電、熱成像、基因剔除……所有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的技術,動物模型,人體成像,不論是什麼,都可以拿來為中醫藥研究所用,而且有關體系都要接受生物醫學統計學的嚴格檢驗。現代生命科學並不姓「西」!要創造條件,把中國生命科學界的優秀科學家和優秀科研機構,吸引到中醫藥現代化創新體系中來。
現在系統生物醫學為中、西兩大醫學的匯聚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平臺,把中醫和西醫整合在一起,是促進中醫現代化的非常好的途徑。陳竺期望,中醫藥在保持自身特色,傳承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匯聚、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從而創造出一個高於傳統意義上的中醫和西醫的全新醫學。
重要小貼士「中藥大品種聯盟與研究型中醫醫院聯盟聯合高峰論壇」將於2016年11月26-27日在北京召開,匯聚臨床、科研、市場的力量,探求轉型期的中藥品種趨勢與突破!
醫學家、科學家、企業家都來了,你還不來嗎?
論壇詳細信息請查看本公眾號功能欄【論壇報名】
報名直接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由中藥大品種聯盟(BBTCML)編校整理發表,轉載請註明。]
合作及聯繫方式
電話:15313953779;010-57730848
郵箱:consult@bbtcml.com
微信:bbtcml_g
點擊下列熱門文章題目,即可直接進行閱讀!
《如何走出中藥飲片的監管困境?》
《中藥大品種核心價值挖掘與品牌構建(附典型案例)》
《兒童用藥市場全景分析【乾貨版 收藏必備】》
《日本漢方藥真的打敗了中國中藥嗎?》
《中藥大品種培育的343模型》
《配方顆粒:統一標準 開放競爭》
《構建中藥飲片質量保障體系的關鍵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