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父母面對撒潑任性的孩子,無理取鬧,或者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會說一句話,「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或者,「我們每天不辭辛苦,起早貪黑的去工作都是為了給你掙學費,供你吃喝」。
那麼,父母該不該讓孩子為孩子的勞動和辛苦"買單"呢?
"我做這一切都不是為了你"似乎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每當父母說出這句話時,都會讓孩子無言以對。
在孩子的心裡,認為父母是為自己而活,自己是父母的負擔和累贅。或者,有很多孩子的心裡會有長大後要賺錢還給父母的想法,甚至,想要努力擺脫父母,逃離父母。因為,父母的這句話,讓他們無法承受。
"我做這一切都不是為了你",怎麼理解?
1.從法律角度看,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是什麼?
我國《婚姻法》中有明確表述,父母應當承擔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而當父母不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時,未成年人或無獨立能力的子女需要父母支付撫養費。
解釋一下,不能獨立生活的孩子指的是高中及以下,還沒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孩子。
父母養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是指父母要在物質上、經濟上照顧子女,以及子女的撫養和生活。比如,父母需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費、學費,以及在生活上照顧孩子。
同時,家長也有教育孩子的義務和責任,如給予孩子正確的思想教育、良好的品德教育、學習上的幫助和支持,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培養和教育。
2.中國父母對孩子責任和愛的理解
我國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一直恪守著那句老話:養兒防老。我覺得我現在對孩子付出的一切,等我老了,我會讓孩子回報我,我覺得反哺是天經地義的。
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對孩子的內心感受和身心發展缺乏深切的關心和呵護。
3.國外父母對責任的理解
看完中國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就會明白外國父母是如何理解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和義務的。
由於歷史文化和生活環境的不同,以及思維方式和認識方式的不同,中國父母和外國父母對責任和義務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我國很多父母把養孩子當成麻煩和負擔,覺得自己是為孩子而活。在國外,父母認為養育孩子就是要給孩子陪伴,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懷。
兒童成長心理學指出,在幼兒期或兒童期,父母需要足夠的親情和關愛,給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4.請不要用"我做的都是為了你"來綁架孩子。
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請不要對孩子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可能是很多父母在無奈或心情不好的時候隨口說出的,一次、兩次,時間長了父母就會用自己對孩子的愛將其綁架。給孩子一個沉重的心裡負擔,讓孩子承受不了父母給予的那份沉甸甸的愛。
在最近的熱播劇《小確幸》中,英子的媽媽宋茜對英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進行了全面的掌控。
為了給英子補充營養。宋茜每天變著花樣給英子做各種營養補品,燉燕窩,自己卻捨不得吃一口,還說媽媽為你做什麼都願意。面對英子的反抗,母親整天對英子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英子的心裡。
於是,英子對母親的反感與日俱增,英子一直試圖逃脫母親的控制,導致英子做出跳河的行為。
父母是否應該讓孩子為自己的辛苦付出"買單"?
父母是否應該讓孩子為自己的辛苦付出,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去理解,如果我們沒有孩子要養,那麼我們付出的辛苦和起早貪黑的工作,應該由誰來買單?換一種思路去理解,不是讓很多家長無語嗎?我們是不是該思考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出了問題,而我們自己不知道?
如何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
1.不要刻意影響孩子。
不要刻意用自己的辛苦去影響孩子,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即使孩子長大後給予父母關愛,會為父母提供,也是在無奈,而不是真誠。
其實,每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和辛苦,他們可能會藏在心裡,可能會對父母說,媽媽辛苦了。或者在日記裡悄悄記下父母的辛苦。
所以,我們不需要刻意去影響孩子,孩子都有一顆善良溫柔的心,他們會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回報父母。
2.正視自己對孩子的付出。
作為父母,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從法律的角度來撫養孩子。但從親情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本能的付出,是對自己生命延續的一種呵護。
父母對孩子付出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供養自己,控制孩子,然後讓孩子為自己而活。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正視自己對孩子的付出。
3.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充滿詩意卻又充滿哲理的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作為父母,我們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就偉業,光宗耀祖,給父母富足的生活。在我們頭髮花白、彎腰駝背、拄著拐杖的時候,孩子們經常回來看望我們、陪我們聊天,這就足夠了。
這溫馨美好的畫面,顯然是對孩子最好收養的更理性、更完美的理解。同樣,父母也需要在孩子的童年給予足夠的陪伴和關愛,都說愛是相對的。
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一種本能的愛,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愛。請不要再為了孩子而做一切,讓你的愛成為孩子的負擔和壓力。此外,我們不應該讓我們的孩子為我們的努力付出一切。
聰明的父母每天都會關注J媽媽學堂,分享母嬰育兒知識。
愛心父母將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