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呂樂,身邊的人叫他「樂哥」、潮州人叫他「阿叔」、廉政公署稱其「呂老虎」。但世人最喜歡叫他的是「五億探長」。
他為香港警隊服役二十八年,但被廉政公署通緝三十四年。如果不是因為他九十高齡去世,這個通緝的時間將隨著他的年齡繼續。
與他相關的電影,二十幾年間香港拍了將近二十部,但無論劉德華的《雷洛傳》、《追龍》,還是任達華的《四大探長》,或者梁家輝的《金錢帝國》,講的故事大概還不及他傳奇的十分之一。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一個來自廣東海豐的青年開始混跡在香港街頭,他擦過皮鞋,賣過報紙,也做過人力車夫。
生逢亂世也罷、命運不公也好,那些日後成為傳奇的名字在那個時代大都顛沛流離。霍英東那時就因為停學不得不做起苦力,李嘉誠則因為潮汕淪陷正舉家逃亡。
呂樂加入警隊的故事多少讓人有些啼笑皆非,二戰之前的香港沒什麼人肯當差,所以警方往往會派人到上環三角碼頭,將聚集的苦力和人力車夫抓回警署,強迫他們加入警隊、他們叫「拉夫」,這與民國時期的「抓壯丁」特別類似。
1940年11月9日。在三角碼頭拉人力車的呂樂就這樣被「拉夫」加入警隊,多年後他還記得那天下命令的是一位編號44的總督察。
戰前並沒有什麼警察訓練學校,學員只能在警署內受訓,警例由警署的師爺教授,步操則由懂廣東話的印度籍教官負責。經過三個月訓練後呂樂正式成為軍裝巡警。
因為老探長陳立的賞識和提攜,呂樂1951年由散仔升任探目駐守深水埗區;兩年後調往九龍城。對於陳立,呂樂始終心存感激,每年新春一定親自到他家中拜年。
五十年代中期,是呂樂從警以來最重要的幾年。一九五五年,有百餘名14K黑社會在鑽石山一所學校內擺宴席集會,呂樂帶隊將這夥人一網打盡,因此一戰成名。
五六年,他升任為高級探目,適逢香港發生「雙十暴動」。呂樂利用與14K以及新義安等黑社會組織的關係密切,遊走於黑白兩道、各派之間,為警方穩定當時的社會治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此開始受到高層關注及重用,隨即獲晉升至新界區探長,駐守荃灣警署。
呂樂之所以與黑道之間關係密切,是因為他的姑丈是「新義安」龍頭坐館向華炎,而且他們同屬海陸豐地區。這位當時「新義安」的龍頭大佬,是國民黨少將、「新義安」創始人向前的長子,電影人向華強、向華勝的大哥。
1953年,向前因為涉嫌參加三合會及非法政治組織被驅逐出境,遷居臺灣。他出境後,剛剛中一畢業的向華炎就不得不接手「新義安」幫會事務。
90年代初,向華強、向華勝的「永盛」之所以有膽開拍《雷洛傳》,應該說也是因為兩家淵源極深的緣故。當然,向氏此前也是早就徵得了呂樂的同意,但老人要求他們不能用他真名,這才有了粵語諧音的《雷洛傳》。
1991年《雷洛傳》上映後,當時年過70的呂樂還是大動肝火。他不滿飾演「雷洛」的劉德華始終沒有當面拜會他;更不能接受探長顏雄和他平起平坐,甚至一度欺壓他;至於警察拿著帽子沿街收錢,呂樂覺得這哪裡會是警察,簡直就像乞丐。
關於呂樂與顏雄、藍剛、韓森這所謂的「四大探長」,在《雷洛傳》上映後的第二年,香港導演林德祿就推出了一部《四大探長》。但事實是,呂樂之外的這三個人只有藍剛確實和他才算一個檔次。
至於顏雄,可以說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而且只是「探長」,並沒有達到「總探長」這個級別。1977年1月24日,廉署對顏雄發出通緝令,逃亡泰國的他也是「四大探長」中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
「他之前都是跟在我身邊的。不過他還是挺有能力的,因為全港只有顏雄一個人搞得定九龍城寨裡面的人,他在潮州幫裡面挺有臉面。」
藍剛是1962年與呂樂一同獲晉升為總探長,負責九龍區兼及新界區。他入行雖晚於呂樂,但因為,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粵語等七種語言,而且槍法神準、做事拼命,所以晉升速度奇快。1969年,藍剛就以旅遊名義外逃,八九年因為心臟病於泰國病逝。
韓森1971年才升任新界區總探長,僅僅兩個多月後就申請提前退休,他退休時坐擁420萬的財產,廉署以收入與官職不相稱的理由開始通緝他,1999年,韓森在臺灣病逝。
1958年呂樂調至油麻地警署接任退休的劉福,此公在警界輩分極高,曾任全港總華探長,據說警署內供奉關公就是始自於他。呂樂接任他的位置後,才算是正式踏入警隊高層。
這一時期的呂樂可以說足夠威風八面。警務處處長巡訪警署時,他在列隊中站頭位。當警務處處長與呂樂談過後,他便不會再理睬其他人,包括其他外籍高級警官。
那時的呂樂不僅在警隊內威風,在外界也極為風光。香港的「五一七足球會」就是這段時間由他成立。前香港足球名將,《古惑仔》中飾演過牧師的林尚義就曾在此效力。
呂樂喜愛足球,曾經長期包下灣仔白宮酒店517號房打牌會友,五十年代中,他接納馬評家簡而清、簡而和兄弟的提議,以該酒店房間號碼為名創辦了這家球會。
曾志偉的父親曾啟榮在當時能夠深得呂樂信任,並且官至軍裝警署警長,就與他足球踢的好有關。1975年,曾啟榮被廉政公署拘捕及指控串謀貪汙, 1976年4月,律政司申請覆核刑期時,他遠走臺灣從此再也沒有返回香港。
晚年的呂樂與曾啟榮還經常在臺灣小聚,王晶的電影《金錢帝國》對他們的關係就多少有些影射。
1962年,香港警隊重置總探長這一職務,從10個環頭的10名探長中,選出兩位人選。但實際上就是為了呂樂和藍剛而專門設的。4月1日,呂樂與深水埗警署探長藍剛一同獲晉升為總探長,同時也獲得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頒予殖民地警察獎章。
1967年,警隊為了遏制猖獗的貪汙腐敗,對調了呂樂與藍剛的轄區。第二年,就發生了很多人都大感意外的呂樂提前退休。
在大多數人看來,呂樂的提前退休是明哲保身,但其實他也是迫不得已。事實上,1968年2月開始擔任反貪部總警司的羅彼得,當時已經掌握了大量呂樂貪汙的證據,據說相關文件多的可以放下一輛手推車。
根據事後羅的回憶,他找來呂樂面談,呂向羅說他還很想當警察,羅見他不聽勸告,就對他說:「既然你那麼想當警察,不如就調回做軍裝吧。」呂樂這才明白警方高層這次的認真,唯有選擇自行引退。
呂樂退休後不久,香港警界就迎來了一大股的退休潮。根據後來統計,在廉署成立前的70年代初,有包括「四大探長」在內的44名探長移民到溫哥華或多倫多。加拿大警察也給了他們一個專屬的稱謂「百萬富豪警察」。
1973年,呂樂偕同妻子與8名子女移民加拿大。 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後,因呂樂資產高達五億港元,財富官職不相稱,隨即成為最大通緝目標。
在指證呂樂的汙點證人中,有兩位極為關鍵的人物,外籍警司韓德與「跛豪」吳錫豪。其中成功指控總警司葛柏的韓德指出,呂樂擁有至少5億港元身家,「五億探長」之名也正是由此而來。
「跛豪」吳錫豪則指證,當年他每1至2個月,需要向呂樂進貢30,000到40,000港元。這一點,在當年呂良偉主演的電影《跛豪》其實就有影射,那部電影中飾演呂樂的是老戲骨曾江。
至於王晶的《追龍》將「跛豪」與呂樂描述到可以稱兄道弟,其實根本不可能。雖然拍戲有些無法無天的麥當雄,也得在電影開篇向這位大佬致歉。但靠販毒積累了大量財富的吳錫豪雖然有錢,不過在黑道中的輩分並不算高,在呂樂面前恐怕他也只剩恭恭敬敬四個字了。
1979年,呂樂於臺灣臺北市東區敦化南路購買了一所公寓,自此於臺北長居30多年。他生活低調也沒什麼特別的嗜好,最大的娛樂就是偶爾和曾啟榮這些同樣落難臺灣的前部屬喝喝茶。周圍的鄰居也幾乎沒什麼人知道,這位老人就是當年叱吒風雲的「五億探長」。
2010年5月13日,胃癌末期的呂樂於加拿大病逝,終年89歲。對於多年後香港有古惑仔當著警察面說「十二點後我話事」。老人在世時笑言:「警察的權威今非昔比,當年根本沒有古惑仔敢同警察這樣說話,見了警察如同老鼠見貓,溜之大吉。」
圖片與資料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