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大叔淺析了為何香港樂壇會衰落得如此迅速。其實作為華語樂壇的另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臺灣樂壇和內地樂壇,一樣也在衰落,只不過衰落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
至於衰落的原因,也都類似。詞曲作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捧紅了歌手,歌手紅了後,被邀請上娛樂節目。首先,上娛樂節目給歌手帶來的曝光以及其他利益,詞曲作者是無法分享的。其次,歌手走紅後,未必會聚焦歌唱事業,如馬天宇、陳偉霆等,詞曲作者「客戶」需求降低了。
一方面這導致了一些優秀的創作人漸漸淡出這個圈子,另一方面這個圈子也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創作人才斷檔,華語樂壇因此沒落。
01既然如此,歌手都走創作型歌手路線,是否可行?
讓我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推導出結論。
李榮浩於2020年7月30日,發行了一張全新的專輯《麻雀》。這張專輯中收錄了一首叫《要我怎麼辦》的歌曲。整首歌的歌詞除了「呵呵呵呵」,就是「要我怎麼辦」。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還記得他那首《貝貝》嗎?整首歌時長4秒,只有2個字「貝貝」。大叔是真的欣賞不了,也接受不了。屏幕前的各位夥伴(鐵桿歌迷除外),你們能接受嗎?
近幾年,李榮浩頻頻亮相各大衛視綜藝節目的同時,還過了一把模特癮。
甚至還跑了幾個電影、電視劇劇組,過了一把演員癮。
大叔不能斷定後一件事一定是前一事的原因,也不能單憑自己的喜好,給他這張《麻雀》專輯蓋棺定論,妄自下了「好或者不好」的評價。這個需要廣大聽眾去評判。
從《要我怎麼辦》和《貝貝》這兩首歌中,我們分明可以察覺倒他敷衍的創作態度。從這件事上,大家明顯可以感覺到在如今的樂壇生態環境下,創作型歌手在持續創作能力和熱情上的乏力。
如今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為走紅後的歌手提供了很多變現渠道。這些渠道分流了歌手的時間和精力,這與優質詞曲創作所需的條件,是相悖的。
02優質詞曲創作所需的條件是什麼?
需要創作人靜下來,用心地體驗生活,然後在此基礎上去總結、提煉。聽起來好像挺玄乎的,大叔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01
在《漂洋過海來看你》這首歌曲中,李宗盛寫下這樣一句歌詞:「為了這次相聚,我連呼吸都曾反覆練習」。這句歌詞把異地戀男女渴望見面,以及為見面做的細緻準備,描摹得淋漓盡致。
看到了這句歌詞,你的腦海中是否也浮現了這樣的場景:明天你將與她見面,你對著鏡子,反覆思量第一句話是該說「好久不見」還是「我好想你」呢?
從這一句細緻入微的歌詞中,我們就可以想見李宗盛一定是個有心人。他未必親身經歷過類似的場景,但他一定經過反覆的思考和揣摩,才能把歌詞寫得如此直抵人心。
02
林夕曾在《愛情轉移》中寫道,「徘徊過多少櫥窗,住過多少旅館,才會覺得分離也並不冤枉」。很多人誤解了「櫥窗」和「旅館」的含義,以致於他們沒理解這句歌詞的精妙之處。
櫥窗裡的東西,看得見,摸不著。住旅館,時間到了,你就得退房走人。林夕用「櫥窗」和「旅館」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意象,指代之前未修成正果的愛情經歷。這與後一句歌詞「才會覺得分離也並不冤枉」,進行了無縫銜接,與副歌部分的歌詞進行了呼應。
這種貼切的比喻,一定是建立在細心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之上。通過歌詞,大叔眼前浮現了林夕佇立在櫥窗前發呆、思考的情形。
由此可見,創作型歌手無法拯救華語樂壇的根本原因在於,在眾多變行渠道的誘惑下,創作歌手難以聚焦音樂,持續創作優質作品。
03華語樂壇路在何方?
首先,均衡各種渠道的變現能力,為各種渠道設立嚴格準入門檻
這是讓音樂人聚焦音樂事業的前提條件。這個道理,就如同上大學,挑選專業一樣。倘若每個專業學好了都能掙到錢,特長和愛好自然成為挑選專業的唯一準則。
當歌手紅了以後,觀眾肯為他的流量買單,但當他發現演員、主持人、歌手等各個職業的收入差別不大,並且不同的渠道都設立了嚴格的準入門檻時,其他變現渠道還能對他造成影響嗎?
其次,詞、曲、唱專業分工,通力合作,利潤合理分配
大叔不看好詞、曲、唱一把抓的創作型歌手,能持續產出好的作品。一個人身兼多重角色,需要不停地調整創作思路,容易產生疲勞感,創作靈感容易枯竭。大叔更看好「澤日生+林夕+陳奕迅」這樣專業分工、通力合作的模式,會走得更遠。
這樣的分工模式不可避免地涉及一個問題:利潤如何分配。什麼樣的比例是合理的?這樣的問題應該不用我們操心。市場經濟下,三方主體會在相互博弈中,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
綜上所述,大叔認為華語樂壇的出路在於,讓音樂人專注於音樂事業,在此基礎上的詞、曲、唱的專業分工和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