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後,平谷區劉家店鎮北店村的教室裡座無虛席,捧著手機學習「引流」「吸粉」「客戶裂變」「微信營銷技巧」的不是網紅,而是平谷區的桃農。
7月至10月,北京平谷大桃進入成熟採摘期,4億斤精鮮桃供應首都及全國市場。近年來,從「一鍋端」賣給批發商,到果品分級通過電商銷至全國,桃農的錢包鼓了起來,平谷大桃的「網際網路+」之路正越走越寬。
2019年,電商銷售大桃帶動農民增收1.23億元。今年,電商銷售渠道避免了疫情影響,總量約5000萬斤的上市早桃銷售順暢,大桃價格不降反升,其中線上銷售價格同比增長20%。
8月19日,平谷區劉家店鎮,北京綠谷匯德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直播村民將桃裝箱的過程。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果農追著講師學習電商賣桃
「大家的微信暱稱後面一定要加上手機號,方便客戶聯繫我們。我們要積極請親朋好友幫咱們轉發朋友圈,擴大影響力……」手把手教桃農的是新農人講師團團長王丹,她從2017年起進行公益電商培訓,一幹就堅持到現在。「我們講師團成員都是電商賣桃的受益者,願意把電商技能推廣給所有的老鄉。」
王丹記得第一次上課時,她準備了整整8個小時,從售賣方法到售後服務,她將自己的心得全都寫進了PPT。但上課時王丹才發現,果農對於電商幾乎「一無所知」,很多人甚至連手機都不會用。「學生們」都是平均年齡接近60歲的桃農,誰也沒有認識到「電商」的重要性,覺得只要把桃種好吃了,「酒香不怕巷子深」。
然而過去,好桃子往往賣不上好價格:客商來收桃相互壓價,桃農完全沒有定價權和議價權,只能「靠人家賞」。
為了讓果農感受到電商「威力」,王丹掰著手指給大家算了筆帳:桃子走大車賣給批發商,每斤3元,「頂天」4元,1000斤最多賣到4000元。如果按照果品分級進行網絡銷售,「一級桃」一箱7斤能賣到100元,光是300斤「一級桃」就能賣到4000元。
「現場算帳後,很多桃農發出了驚呼。」王丹說,以往果農和消費者之間隔著中間商,現在通過網絡「牽線」,果農可以將精品大桃直接賣給消費者,中間商賺不了差價,所有實惠都落在了果農身上。短短幾個月,110位果農通過手機電商渠道售出15.4萬斤大桃,增收89萬元。2018年,王丹與講師團的夥伴們共上了300場培訓課,培訓果農8000餘人。「電商管了大用了!」桃農興奮地告訴王丹。
王丹對學員張大姐的印象很深。2018年,眼見著其他果農都「觸網」了,張大姐不為所動。到了豐收期,鄰居家的大桃走網絡渠道銷售一空,反而從她那兒進貨來賣。「張大姐有點受刺激,這才開始耐心學習。最初她的朋友圈只有9個好友,如今達到200個,張大姐也成了網紅桃農。」
最開始,王丹授課要追著桃農跑,如今,講師們被桃農追著跑。
8月19日,平谷區劉家店鎮,北京綠谷匯德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村民將大桃打包裝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今年日快遞大桃最高達5萬單
「平谷大桃是平谷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現有大桃面積22萬畝,分布在111個大桃生產專業村,10萬桃農從事大桃種植生產。我們擁有白桃、蟠桃、油桃、黃桃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談起大桃,平谷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薛彥奇如數家珍。
平谷區商務局局長楊河清介紹,2018年,平谷區推進「網際網路+大桃」工程。目前,平谷大桃主要銷售渠道以批發商採買、電商營銷、實體商超為主。2019年,電商銷售大桃帶動農民增收1.23億元。今年,區裡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電商培訓。
為了方便農民郵寄,村裡引進順豐、京東、EMS等公司參與大桃配送,快遞攬收點實現大桃產區全覆蓋。「物流企業形成市場競爭機制,降低快遞費用,讓利於民,目前共為桃農節省快遞費用2100多萬元。」楊河清說。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來京採買的批發商有所減少,但由於走上了「網際網路+」的道路,平谷大桃銷售並沒有受到影響。楊河清說,平谷大桃自6月中旬開始成熟上市,截至8月15日,大桃總銷量約2.3億斤,銷售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略有提高。
「今年快遞單量上漲幅度較大,日快遞大桃最高達5萬單,近幾年電商培訓成果日益顯現。」楊河清說。截至8月15日,順豐、京東、郵政共快遞大桃1849萬斤。
目前,平谷區正在研究編制《平谷區大桃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重點從科研體系、生產植護體系、銷售營銷體系、產業組織體系、服務改革和產業治理等六個板塊提升,實現大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低收入桃農加入合作社收入翻番
北京綠農興雲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小院裡,飄著濃醇的桃香。樹陰下,62歲的嶽清貴正在慢條斯理地疊紙盒,一個個漂亮的大桃被裝進紙盒,成為高端禮品。
嶽清貴以往也是桃農,由於突發腦梗,他曾經在2001年和2007年動手術植入支架。男主人逐漸失去勞動力讓一家人陷入困頓,賺錢養育兩個孩子的重任落在了張桂英的肩頭。「除了基本生活費,老嶽買藥治病每月也得花五六百元,那時候日子過得又苦又累。」張桂英說。
2009年,「80後」平谷姑娘嶽巧雲開起了合作社,開展科學施肥諮詢、技術指導、大桃儲存、收購、批發、銷售等工作,帶著方圓幾個村的200多戶桃農共同致富。村裡的低收入戶,有的是因病返貧,有的是因殘致貧。對於這些人,嶽巧雲「送崗位」,安排他們在合作社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
北店村16戶低收入桃農加入合作社,年收入增加了2萬多元。嶽清貴不能幹重體力活兒,靠著摺紙盒每月能賺3000元。60歲的張桂英固肥、摘桃、套裝,無論幹什麼活兒都利利索索。如今,兩口子每月收入達到6000多元,這是之前他們大半年的收入總和。
對於因病、年老體衰等原因經營果樹出現困難乾脆撂荒的家庭,嶽巧雲從他們手裡把土地流轉過來,每年給予固定的流轉費,土地由合作社經營,吸引低收入戶到合作社就業,拓寬了他們的收入渠道。
記者了解到,平谷區實施「大桃專業村+合作社+桃農」組團銷售模式,從全區合作社中精選60家推薦社,建立了大桃專業村和合作社結對機制。合作社穩定收購結對村大桃,收購量不低於該村總銷量10%。同時,還培養10家規模更大、力量更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每家合作社至少「訂單化」服務30家以上種植戶,實現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協作記者 李凱祥
編輯 白爽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