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是一個背景比故事更好的電影。它是為了紀念清華大學120周年校慶所創作,所以在人物的設定上都與清華有關。劇中的梅貽琦以及沈光耀都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其中,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是西南聯合大學的一名超級學霸,但投筆從戎,成為了一名航空兵。
那句「不是華北之大容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而是整個國家都危亡了,我們要去當兵。」真切地告訴我們那個時代背景下,選擇是一件不得不為的事。在他的內心中,國在一切都在。他如願空軍夢之後,開著戰鬥機,從飛機上投擲食物到村莊上去救濟孩子。最終沈光耀在一次戰爭中犧牲……電影中的這一幕,看得人淚目。
聚焦於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是清華校史中頗為傳奇的一段。
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了保存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的命脈,讓學生有書可讀,老師有書可教,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奉命南下在長沙組建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大學就選址在嶽麓山下並於11月1日開學。
1937年12月日寇南下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舉國震痛。南京淪陷後,戰火危及長沙,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考慮到戰局動蕩,為了擁有一個穩定的教學環境培養人才被迫西遷昆明,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僅僅存在了四個月。
從長沙轉往昆明的遷徙之路,整整68天,用腳步丈量了1671公裡。因沒錢沒材料,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設計的鐵皮校舍從高樓變成平房,從磚牆變成土牆。最後,124畝的校園裡,只有圖書館和實驗室能用青瓦做頂,教室用鐵皮,至於宿舍,茅草就行了。
時任西南聯大校長的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那個年代,警報聲比上課鈴聲響的還要頻繁,敵機一來,學生們便頭戴樹葉躲在山洞裡,聽教授在轟隆的爆炸聲中繼續講課。在這艱苦的歲月裡,師生們懷揣著一顆愛國、救國之心,克服困難,不間斷的學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是他們對日寇飛機的蔑視。
1938年4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所戰時高校的名字去掉了「臨時」兩個字,表明了西南聯大人應對抗戰的決心和長期戰鬥的心理準備,只是沒想到抗日戰爭一打就是8年,直到1946年7月31日國立西南聯大停止辦學。
《無問西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間間茅草屋裡,專心致志學習的學子們邊聽講邊做筆記。只是雨聲漸起,教授不得不拔高了聲音,學生們不得不傾斜了身子只為聽清,雨越下越大影響到了教授的教學。教授乾脆在黑板上寫下了「靜坐聽雨」四字,和學生一起正襟危坐,細聽雨聲。
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被雨聲敲出了煩躁,猛然推開了窗,外面是大雨傾盆,而白色雨幕下、水花翻濺中,有蓑笠翁無懼風雨獵魚而歸,有教師帶領學生雨中跑步,口號壓倒雨聲。大雨敲打鐵皮的「叮叮噹噹」聲,敲擊了人的心靈。
就是在這種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前後僅存8年零11個月的「最窮大學」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可以說是中國最厲害的大學。它不僅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還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1996年編輯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記載,1937年至1946年,共有8000名學生通過了聯大的入學考試,最終聯大學籍畢業的本科生近2500名、專科生約200名;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學籍的本科生1280名、研究生74名,總計畢業約4000名,是當時中國畢業生最多的高校。
聞一多、朱自清、錢鍾書、劉文典、沈從文、汪曾祺,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都與西南聯大有關,他們或者是西南聯大任教的老師,或者是西南聯大畢業的學生。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這所大學的學生,這裡還出了鄧稼先、王希季等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擁有175位院士……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評選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在這近9年的光輝歲月中,西南聯大是無數學子心中永遠的夢,今天西南聯大的辦學實體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西南聯大的精神永存,那種與國家共存亡的危機感至今讓人動容。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南聯大,觸摸最有溫度的西南聯大,緬懷最有情懷的西南聯大,感受大師學者們的炙熱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