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通訊員 諸敏芳
「我兩年多沒有買過一件衣服,內衣除外。」48歲的顧曉嶺是個「凍齡」美女,她笑得溫柔:除了鞋子是買的,一襲白衣是來自朋友的二手衣,藍色吊帶衫是她23歲女兒穿過的。而曾經,她也是買買買的狂熱者。
顧曉嶺是山東人,以前是杭州一所大學的美術老師,現在小區裡帶幾個孩子學畫畫。
她在杭州留下翰墨香林的工作室,白牆水泥地,米色門帘,極簡樸素。這也映照了她推崇的零垃圾生活。
「我們現在已經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而是物質過剩,過剩的結果是產生巨多的垃圾。」如何給地球也給自己減負?顧曉嶺過了2年零垃圾生活,心生歡喜。
年輕人的減壓方式或許是捏乾脆麵、深夜酒吧、尖叫30秒。但在她看來,最好的治癒就在極簡的日常生活中。
1】自帶手帕、自製洗髮水和洗滌酵素
兩年沒有買過一件衣服
很早,顧曉嶺接觸到斷舍離的理念。這兩年清理了家裡的很多囤積物。包括一隻出勤率很低的洗碗機、一個龐大的烘乾機。好點的送人,小部分給了保潔阿姨,大部分被她扔進了垃圾桶。
以前,她對環保的理解,僅僅是出門帶水杯,旅遊時帶拖鞋,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了解到零垃圾這種生活方式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第一個挑戰的是「一年零購衣」計劃。
「以前我每個月,甚至每周都要買衣服,也因為衣服太多,並沒有發現自己最適合的風格和顏色。」她花了一年時間,將不確定適合與否,又捨不得扔的衣服消耗掉,開始探索自己喜歡適合的穿搭。
「有時不是我們擁有物品,而是物品佔有了我們,」釐清了實際需要還是想要之後,她成功拯救了抓狂的衣櫃。
這些買衣服省下的錢,她全部投入到食物中,比如購買有機的食材。這是她給家人做的有機早餐。
除了不買衣服,零垃圾生活還有什麼樣子?
顧曉嶺老公也是一位油畫老師,在富陽有一個山野間的工作室,院子有片菜地。他們家一周只扔一次少量的垃圾。
因為發現廚餘垃圾通常要佔到70%,即使有廚餘粉碎機,隨水衝走還不夠環保,她學會了堆肥做酵素。
她現場演示給我們看,就是一個小的堆肥桶,小的蔬菜果皮剩飯放進去,均勻撒上廚餘堆肥菌,像做酸奶一樣,20天開始發酵,等一個月桶滿,就可以拿到菜地當肥料。乾淨的果皮則做環保酵素,無患子做洗滌酵素,三個月發酵後就可以替代洗衣液。
她還養成了帶手帕的習慣。手帕沒有再買,而是用以前的棉紗布縫製。餐桌上以前會用餐巾紙擦桌子,現在做到手嘴用手帕。
她用自製洗髮水,茶枯粉無患子等淘米水煮,效果無敵好,不癢不油不用像以前天天隔天洗。面膜用完以前的不再入新,酸奶蜂蜜蛋清很不錯,還省錢。
以前買買買製造的大量快遞包裝垃圾,她將紙盒送給保潔阿姨,或者把包裝如隔膜,外麵塑料袋搜集起來,等寄快遞時用上,重複使用。
2】不要被零垃圾生活的「零」嚇到
其實你也可以做到,不如先從無塑買菜開始
過了兩年零垃圾生活,顧曉嶺總會時不時聽到身邊人的評價:「你好厲害哦,但我覺得我肯定做不到。」
其實她第一次知道零垃圾這個概念時,也說了一模一樣的話。
可能是被「零」這個看似極致的目標給嚇到了,也可能覺得環保的生活離自己很遙遠。
她想,可以從一件小事開始,比如無塑買菜。
翰墨香林小區西門有個自發的早市,大家買菜非常方便。她買菜的時候都拿著菜籃子,買完之後就會拍張圖發朋友圈。
「通常,很多人買一次菜要用到五六個塑膠袋。一個塑膠袋使用時間只有幾分鐘,降解卻要花幾百年時間。而用菜籃子就可以省掉這些塑膠袋,減少汙染。」小區鄰裡之間彼此認識,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同學家長,他們看到顧老師用菜籃子買菜,感覺挺美。
顧曉嶺每次去店裡買東西,也總是對賣家說:不要塑膠袋。還有堅決不買網購水果,因為包裝太過度,買水果就拿老媽做的小布袋裝。
「另外不再參加電商的買幾減幾活動囤積食物,按需實體店購買。」
最近,她帶小區的孩子用快遞紙箱,做了牙膏皮回收箱,告訴他們,顧老師小時候拿著牙膏皮去換冰棒吃,現在有環保組織可以回收。
3】不帶衣服的旅行出發前她也忐忑
沒想到全國各地的小夥們真給寄來了二手衣
顧曉嶺說,每每減少一份垃圾就心生歡喜。那年46歲生日,她許了個願:想來一場不帶衣服的旅行。她把自己的行程、到站地址、衣服尺碼一一發布,希望小夥伴有閒置且尺碼合適的衣物可以寄給她。「我青春年少的時候沒有體驗過那種自由、奔放,現在我就想試試。」發完帖子她說走就走——錫林郭勒草原十日遊,除了訂好來回車票,其它一切隨性。
一開始,很忐忑,因為可能沒有人寄來衣服,也可能寄的衣服不合適。「結果到了第一站,已經有包衣服在酒店等我,我感動得不得了。」旅途中,來自北京、四川、杭州姑娘們總共寄來18件衣服、3條圍巾、一本書。這些伴隨二手衣而來的寵愛,點燃了她。
「太新奇了。」平時從不穿大紅色,但此時的二手紅色寬褲,讓她盡情在廣袤的草原中跳躍、起舞。離開草原時,她撿拾垃圾,還純淨給自然。
返程時,她披著一塊藍色圍巾,心中升起無限感動:一場不帶衣服的旅行,夢想成真了。
4】組建小區「舊物新生」群
有人領走一張床有人領走了一隻小兔子
顧曉嶺想,小區孩子特別多,經常能看到垃圾桶邊被丟棄的玩具衣服,如果能把社區二手舊物換置起來,比起郵寄會更環保。
從那次特別的旅行回來後,顧曉嶺在翰墨香林小區組建了「舊物新生」微信群,主旨是「你的閒置,是我的光」:誰有閒置物,在平臺上發布後,喜歡或者需要的可以免費領取。目前擴展到3個群,最多的一個群已經有440多人,十分活躍。
「大到一張床,小到一盒蠟筆,最多的一天有四百多件物品重煥新生。」顧曉嶺撩開工作室廚房的門帘說,冰箱、微波爐,都是從群裡領來的,樣子老舊了,但還能派上用場。
鄰居姍姍是個90後美女,有個1歲半的兒子。她太愛買了,在群裡處理掉大量閒置衣服後,赫然發現衣櫃裡還有一堆沒拆吊牌的。「認識顧老師以後,我就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我兒子也穿的是舊衣服。我在群裡領取過書本、小衣服、小鞋子。昨天還在群裡領走一隻超萌的兔子,因為鄰居沒時間養了。」她欣喜地說。
採訪的時候,鄰居胡玉華帶了兩大包孩子的閒置衣服過來,差不多都有九成新,丟棄可惜,放到群裡可以讓有需要的寶媽領走。胡玉華說,這個群讓舊物物盡其用,再好不過。
2年來,顧曉嶺的理念像顆種子開始萌芽。只要有機會,她就分享零垃圾的生活方式,分享垃圾分類知識,分享環保酵素的製作方法。每次做分享,大家的反響都很熱烈。
一針一線,一茶一香,她也十分享受和群友一起繡茶墊這樣的時光。
從曾經用購買囤積,來彌補物質匱乏之加法,到斷舍離認清人和物之間的關係之減法,一路走來,顧曉嶺發現,當人內心充盈澄明時,一碗米、一身衣、一張床、一鬥室足矣。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