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分五色,竹亦能之。傳統的國畫以水調墨,以筆驅墨,以紙御墨,將墨色區分層次和濃淡,而陳建雙以刀為筆,以竹為紙,以神御刀,利用竹天然的色澤紋理變化,將水墨畫的層次、濃淡暈染表現在竹上,完美的在竹上詮釋了中國傳統水墨的神韻。
文人自古愛竹,蘇東坡曾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陳建雙亦是愛竹之人,自年少時便與竹林為伴,悉心琢磨、反覆練習,十年來將心血全部灌注到竹器之上,終於創出全新的刻竹之法。他手下的竹刻作品如水墨畫一般,層層暈染,濃淡分明,別有一番韻味。
陳建雙的作品重在抒情達意,「惟其寫意,斯稱大雅」。偶得一件他的新作,一枝夏荷、一羽小雀、一首《愛蓮說》,構成了一幅簡單之畫。觀其畫面嫻靜多姿,挺拔秀麗。蓮花的線條在陳建雙的手下一蹴而就,不蔓不枝;花蕊繁而不亂、濃疏有序,看似簡單的線條確是他多年功力的體現。浮立於花瓣上的小鳥則是他的拿手好戲,亦是整幅畫面中的點睛之筆。他以竹皮為線,青皮為色,寥寥幾筆便令小鳥體態凹凸有致,羽毛猶如水墨描畫一般濃淡分明,而纖長的尾羽盡顯生動活潑之態,小鳥愜意悠然的神情已然呼之欲出了。意境融徹於臂擱之上,遠觀近看皆令人感到清新秀雅。
我們雖與幽簧拂窗,清氣滿院的竹林茅舍漸行漸遠,但堅韌挺拔、正直有節確是文人雅士不變追求。一塊臂擱、一方竹蓆均是風雅之意、古樸之物的代表。時至今日,亦是誰人不想超凡脫俗,做個文雅之人呢?與竹為伴,保持一顆寧靜平和之心,雖稱不上大雅,但也小有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