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創新、包容,是深圳企業精神的核心 「紀念深圳經濟...

2020-12-22 證券日報

「回顧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道路,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深圳的成功是有說服力的!改革、開放、創新、包容,和敢闖敢試,是深圳和深圳企業最核心的精神。」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長李子彬擲地有聲地說出這句話時,臺下掌聲如雷,在場眾人無不為深圳特區40年敢為天下先的企業精神所震撼。

9月21日下午,正和島、中信出版集團與中國平安聯合舉辦的「紀念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暨企業精神高峰論壇」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舉行。論壇主題「進無止境」形象描述了深圳及深圳企業精神,主講嘉賓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長李子彬,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平安集團董秘兼品牌總監盛瑞生等,聯合為線上、線下逾400萬觀眾帶去一場立體、生動、豐富的特區精神盛宴。

李子彬:特區精神是「改革、開放、創新、包容」

當過廠長、做過市長,領導過國家改革,年過八旬仍投身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李子彬,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崛起的完整親歷者。1994年-2000年在深圳擔任副市長和市長期間,李子彬主導加快了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立了IT、生物技術等深圳代表性產業的雛形。

李子彬追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初衷,「發揮改革試驗場的作用、對外開放窗口的作用和對內經濟發展示範輻射的帶動作用」。正是秉承這一使命和初心,深圳特區培育出生生不息的「改革先行、開放進取、勇於創新、包容共享」的城市精神與企業精神,培養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華為、騰訊等一大批享譽中外的世界級企業。

立足於當前百年未有的變局和機遇,周其仁認為,深圳和深圳企業要進一步強化「勇於創新」的精神,發揚「敢闖敢試」的特區姿態,實現後髮式創新突圍。「過去,從貧窮到富有是企業家精神,把產品做好是企業家精神,具有社會責任是企業家精神。今天和未來,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更應提升科技創新的『獨到性』,加強後發創新優勢,從大量『看到了造』轉變為『想到了造』!」

管清友認同周其仁的觀點,並指出深圳一隻腳踏入「無人區」,一隻腳還在「有人區」。「無論從規模總量還是產業結構來看,目前深圳要對標的城市已經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城市了。從與其他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相比,深圳還有非常大的潛力空間。」管清友認為,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升級產業結構,但最核心的是堅持創新、開放的城市精神和企業精神,以實現突圍、突破。

秦朔:平安成功的核心是企業家精神,不斷創新、永無止境

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發布,平安位列第21位。用32年時間從一家地方性保險公司,成長為世界級金融科技企業,正如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所評價,「平安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創新、堅忍不拔和展現超群領導力的壯舉,是中國奇蹟的縮影」。

平安為什麼能成功?秦朔總結了四方面原因,其核心是傳承蛇口基因的企業精神,是不斷創新、永無止境的企業家精神。

首先是偉大的初心。是什麼動力推動平安從蛇口走向深圳,從深圳走向全國?秦朔在創作平安傳記《無止之境》過程中發現,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在1999年就在公司內部提出,「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背後是幾十家優秀企業作為支撐,平安必定是其中的核心企業之一。」這一目標今天正在逐步兌現。秦朔認為這是平安的蛇口初心,與李鴻章「以商務立富強之基」、鄭觀應「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等商業文明的家國情懷一脈相承。

二是蛇口基因的影響。秦朔認為,最能體現平安企業精神的是從蛇口出發時,時任中央領導對平安寄語,「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為什麼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因為平安從「懷胎」到「生下來」再到「活下去」,每一步都不容易。在創新中求發展,也是因為平安永懷危機意識,時刻不忘學習與創新。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說他重點關注三塊工作,戰略、文化和人才,想的永遠是平安明天往哪裡走。「平安永遠在創業,馬明哲說如果哪天他說出守業的話,平安就不平安了。」

最後是建立了現代公司治理和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及控制體系。平安集團是一家社會性、公眾性的上市公司,其股權結構多元,要求其公司治理架構和治理運作機制必須規範、現代。「管理一百萬人的隊伍是非常大的挑戰。而作為這麼大規模的金融企業,如果不追求長遠利益,不做長遠打算,很容易陷入體制僵化,不進則退。」平安集團確立了「五會一體」、各司其職的管理架構,並按國際標準建立決策、內控和信息披露制度。秦朔認為,好的公司治理機制體現在能確保長期戰略得到有效實施,而平安先進的體制機制,保證了其戰略的延續性和經營的穩健性。

盛瑞生:創新與包容,是平安的文化基因

結合李子彬提出的特區精神,盛瑞生認為,深圳勇於創新、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平安身上印下了深刻烙印,對平安的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平安的創新精神與特區拓荒牛精神一脈相承,平安開放包容的人才文化則是對深圳海納百川城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盛瑞生總結,平安32年,從蛇口出發、艱苦創業、走向全國及世界,從保險起家、開拓綜合金融、並向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態轉型,無不是「在創新中求發展」這一理念所驅動和生發的結果。1995年左右,平安提出探索綜合金融。由於政策管制和對協同文化要求極高,「綜合金融模式」一度被華爾街判定為「偽命題」,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平安用自己的堅定實踐讓這個命題成了真命題,打造了「綜合金融孤品」。而從第三個十年開始,平安開始向科技和生態「拓荒」,建立起11萬科技從業人員、3.5萬研發人員的科技隊伍,連續兩年獲得全球金融科技發明專利數第一和醫療科技發明專利數第二,孵化出平安好醫生、陸金所、金融壹帳通等多個行業領先的科技獨角獸。盛瑞生表示,平安的科技轉型與馬明哲是個「科技發燒友」密切相關,他曾多次在內部會議中提出堅信「人工智慧和醫療科技將給人類帶來最大顛覆,重新定義未來的世界,也定義未來的平安」。

而對於深圳以「開放包容」著稱的城市文化,盛瑞生表示,深圳有「來了就是深圳人」,而平安是「來了就是平安人」。在平安,不惟學歷、不講資歷,沒有所謂的山頭和人脈,主張「簡單、包容」文化,一切以價值最大化為導向的企業,人才來了平安只用專心發揮所長、創造價值和業績。因此,平安的「空降兵」和「外腦」生存率始終居於業界前列,成為平安事業創新發展的主力。「用馬總的話說,平安吸引人才的要素有三點,一是有壓力及挑戰性的工作,二是合適的收入,三是成就感。正因為有簡單的文化,整個公司充滿開心的、樂觀向上的氛圍,全體員工團結協作、奮勇爭先,充滿敬業樂業、蓬勃向上的激情與活力。」

40年破浪前行,深圳和深圳企業精神最寶貴的價值是什麼?未來的可能性又在哪裡?或許正如論壇結尾各位嘉賓總結所言,直到今天為止,深圳仍然是中國開放意識最強、創新氛圍最好的城市。「開放包容,創新不止,基業長青」,這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邏輯,也是每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

相關焦點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改革創新研究特輯
    在這個過程中,深圳作為探索者、排頭兵所探索出來的一系列成功經驗,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構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深圳人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建立與繁榮,做出了一系列有利於國、有益於民的大膽探索,其間所形成的開拓進取精神,已經凝聚成為一種可以稱為「深圳精神」的東西。深圳的系列探索實踐,是對黨的老一輩革命家改革開放、發展生產力理想的具體實踐。
  • 紀實春秋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長篇連播《深圳史話》開播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娛樂廣播《紀實春秋》欄目將於12月10日起播出長篇連播《深圳史話》,長篇連播《深圳史話》以作家陳秉安的紀實文學《深圳史記》為藍本,通過實地採訪改革過程中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證人等,採錄具有標誌性的時代聲音,真實記錄深圳經濟特區的崛起及發展的歷程,特別是「蛇口模式」的形成、深圳特區的建立、「深圳速度」的提出、鄧小平南巡、深交所成立、華僑城爆紅等
  • 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
    這既是對深圳發展歷史成就的充分肯定,也為深圳下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是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又一重大舉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關鍵一招,也是創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中央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中央決定開展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具有重要意義。
  • 張鴻義:見證深圳打響經濟特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開山炮」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金融業經歷滄桑巨變,實現歷史性跨越。為更全面地回顧和總結深圳改革與發展的經驗,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推出《對話》欄目,與在深圳金融業發展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對話,為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深刻啟迪和精神動力。
  • 深圳龍崗區激活源頭創新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創新發展需要良好的土壤和氛圍。為更好地服務企業創新,深圳龍崗區建起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產業政策體系,從政策、資金、服務等方面打出組合拳,為企業創立、孵化、成長和壯大全方位保駕護航。
  • 2019開年筆談①|為什麼說2018年在深圳改革開放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剛剛閉幕的深圳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總結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工作,就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對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統籌做好2019年和今後一個時期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這次全會,是全國上下剛剛慶祝了改革開放40周年,深圳經濟特區勇擔新的歷史使命、改革開放再出發,全市幹部群眾凝心聚力摩拳擦掌,奮力朝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的一次重要會議。一年之計在於春。
  • 人大代表金燕:改革和創新永不停止,深圳的未來值得期待
    深圳的發展值得期待。只有改革創新才能讓深圳立於不敗之地廣東省人大代表金燕,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南山紅土基金總經理,工作性質決定了她密切關注深圳在經濟、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動向。她注意到,「改革、創新」,是報告中出現最多的字眼。比如,在談到十四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時,就要求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金燕代表說,作為一個深圳人,根據自己在深圳工作的經歷,她對這個要求體會更加深刻,這兩個詞也說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改革創新研究特輯》發布 講好改革創新...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改革創新研究特輯》發布。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商報記者魏沛娜/文 韓墨/圖)近日,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牽頭組織編纂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改革創新研究特輯》在第12屆深圳學術年會主題學術研討會正式發布。
  • 深圳文交所2020深圳文化金融創新獎項目推介(一)
    深圳文化金融創新獎系列評選工作是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在有關政府部門指導和支持下組織開展的,旨在推動深圳市文化與金融合作,促進金融服務文化實體經濟,加強文化金融產品推廣示範,助力雙區建設。
  •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
    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紀念日。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和科技感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探索出了大量改革創新舉措,並孕育出了眾多引領科技創新的產業和企業,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寶貴的經驗。
  • 深圳奏響文化創新進行曲
    12年前,文博會在改革開放沃土上應運而生;今日的文博會,已成為深圳文化的一張名片、中國文化產業的一張名片。她,伴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騰飛,見證著這個充滿夢想的城市如何在文化強市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當今世界,文化已成為城市競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在競爭之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 鵬城四十載,南燕正青春——寫在深圳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
    40年後,2020年,這座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的先行軍,已發展為一座全球矚目的國際化都市。這裡是深圳。40年滄桑巨變,深圳的發展日新月異,其中深圳高等教育更是從無到有,憑著改革創新、敢想敢幹的精神,不斷發展壯大,探索出一條高等教育辦學新路。
  • 全景透視創新創業裡的深圳與青島【下篇】
    青島市第四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與風口財經聯合組成調研組,深入走訪深圳企業,深度學習深圳企業家和創業者,學深圳人、趕深圳人,學深圳的企業家、趕深圳的企業家,以企業視角觀察深圳開放創新改革的精神與氣質,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做事的素質與能力,以企業視角展望青島作為創業城市的崛起之路。撰文/李兵 景毅 劉丹陽編輯/董婉婉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熊志:抓住每一輪全球經濟周期,深圳做到了!
    40年彈指一揮,改革開放徹底重塑經濟格局,中國的城市經歷了一次次的大洗牌,為改革開放探路的深圳,也從那個人口僅數十萬、最高樓只有3層的邊陲農業縣,成長成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以及科技中心、創新中心、金融中心……1979年,蛇口工業區填海建港的開山炮,正式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至此深圳開始了「開掛」般的進擊之路。
  •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深圳特區精神蘊含創造發展奇蹟的中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激勵幹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特區精神誕生率先形成於深圳,可以追溯至「三個破天荒」之事。
  • 2017年深圳國資委將推進10家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今年再推10家左右企業完成混改深圳新聞網訊 記者了解到,2017年深圳國資委將推進10家左右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穩妥開展管理層和核心骨幹持股,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經濟比重進一步提升,商業類國企基本實現混合所有制。
  • 見圳40| 佐佐木俊一:深圳是引領改革開放,推進市場經濟的主角
    該活動由科學技術部外國專家服務司指導,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深圳市外國專家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辦,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深圳新聞網承辦,得到了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招商蛇口的特別支持。2020年8月26 日訊(記者 田志強 曹園芳/文 蔡凱伊/圖 )深圳作為一個先天攜帶改革開放基因的城市,深圳為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成就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也因此成為全球創新創業和投資發展的首選地之一,聚集吸引了一大批各類外籍人才。
  • 深圳經濟增長突然失速,發生了什麼?
    近日,深圳公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經濟第三季度的增長出現了失速。那麼,深圳經濟出現了什麼問題?一、深圳經濟增長失速11月4日,深圳市統計局公布了深圳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前三季度深圳GDP(地區生產總值)為18689.1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6%。
  • 改革開放再出發,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認為,這是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舉措,既是對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為深圳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給深圳特區「加了任務」,在深圳改革發展歷程中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也標誌著全國改革攻堅進入了新的階段。
  • 深圳:新徵程新作為
    打破「鐵飯碗」,深圳在國內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傳統體制,確立勞動合同制;深圳率先放開土地市場,敲響新中國歷史上土地拍賣「第一槌」;在全國率先進行政府審批制度改革,明確提出「政府培育市場,市場解放政府,政府解放企業,企業解放生產力」;在全國率先為改革創新立法,出臺《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從建立那一天起,其使命就是先行先試,秉承敢闖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