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停工的那段時間裡,很多人的收入都受到了影響,所以消費需求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包括在復工之後,各大城市的消費水平相比平常還是降低的。
對此,為了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提振經濟,近幾個月有很多城市紛紛開始發放消費券,鼓勵人們在復工後消費。
消費券是一種消費的優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消費,只不過很多消費券是有限制的,有的是針對行業,有的是針對商店,很多人覺得刺激消費的力度沒有發錢來得直接
只不過,在我國內地並沒有直接發錢的情況,畢竟人口多,財政壓力會很大。而且直接發出去的錢並不一定會用於消費,針對性較差,所以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的作用更大。
而在我國的香港,在刺激消費的需求下,倒是直接發錢的,而且還是一人發一萬元。
香港特區政府此前公布向18歲及以上居民派1萬元的相關安排,將於6月21日開始接受登記,銀行當日會照常營業,登記於明年12月31日截止。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此表示,希望市民可以運用這1萬元幫助振興經濟,也希望這一錢款可以舒緩市民的經濟壓力。
顯然,香港直接發錢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帶動消費,從而提振經濟,並且彌補民眾在停工期間承受的損失。
只不過,對於直接發錢的舉措,很多人都會疑惑:香港的這些直接發出的錢真的會被民眾用於刺激消費嗎?
事實上,作為特別行政區,香港的經濟體制和和內地城市不同,香港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的結構,其收入絕大部分並不是靠當地居民的勞動而產生的,主要靠的是外來者。
本身香港的國際貿易、金融以及旅遊產業十分發達,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其外來人口佔比很大,所以香港的很多消費都是依靠外來者刺激出來的。
而這也是香港消費水平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外來的很多有錢人在香港帶動了消費,也促進了其消費水平的增長。
只不過,香港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被帶起來的高消費水平面前並不是很高,這就很容易和其消費水平失衡。
因此,香港為了緩解其當地居民的生活壓力、平衡當地居民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會經常給予居民各種福利,像是退稅、貼息政策等等。
這樣看來,香港之所以會給當地居民直接發錢,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居民的經濟壓力。在香港居民的收入受停工影響的情況下,香港的消費水平依舊比較高,所以需要平衡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
當然,直接發錢可以刺激當地居民的消費欲望上升,也就會刺激當地的消費,提升居民的消費心理預期,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