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科普了各種常見的影廳
(👉常見影廳選擇)
講到了一些相關的技術概念
比如畫幅,亮度,等
接下去分幾篇講講這些概念
目前《八佰》《哈利波特》《盜夢空間》《信條》
一些高格式影片正在集中上映/復映
希望這些概念也能更好地幫助大家
選擇合適的影院觀影 -♥
畫幅就是電影畫面的寬高比。
最早的黑白默片電影,畫幅為4:3(1.33:1)。
後來到了有聲電影時代,因為在膠片上加了音軌,壓縮了畫面部分,就出現了1.37:1的畫幅。當然,現在已經極少有商業影片還會用到這類畫幅,偶爾會出現在一些片段中,表示復古。
遮幅的意思就是在4:3(1.33:1)畫幅的基礎上遮掉上下兩邊變成一種「寬銀幕」的效果。和4:3(1.33:1)的畫幅比較,遮幅的視覺效果顯得「寬」了,但是從遮幅發明誕生的歷史上講,它只是一種假寬屏。由於相對成本較低,攝製方便,現在1.85:1已經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畫幅標準了。
採用遮幅的電影類型,偏文藝,也基本是2D。比如《我不是藥神》,《地久天長》,《少年的你》,《南方車站的聚會》這類片子,都是採用的這種畫幅。原本春節檔上映的《奪冠》,之前傳的也是遮幅,對於這類型的片子,選擇這個畫幅很常規。但是最終在撤檔前,發行通知上顯示的是1.90:1(這種畫幅之後也會講到)。不知道在10·1檔重新上映,它會選擇怎樣的畫幅。
從製作上來說,這是真正的寬銀幕,對觀眾來說,寬幅 比 遮幅 的視覺效果更「寬」,上下更窄。因為歷史原因,很多寬幅電影會標註畫幅為2.35:1而不是2.39,但實際效果其實是2.39:1的。
很多「大片」類型的片,更喜歡用寬幅,動作片,科幻片,災難片之類,比如《戰狼II》,《紅海行動》,《碟中諜6》,《鐵達尼號》等等,而且多數也會製作3D版本。原先春節檔的《急先鋒》就是採用了2.39:1的寬幅。
一般影廳的屏幕,如果寬度一定,追求更大的面積,那麼高度上就會儘量高,放遮幅/1.85:1滿屏的話,放映寬幅/2.39:1影片的時候,上下就會有黑邊。同理,如果屏幕追求寬度效果,比例比較寬,放寬幅滿屏,那麼放映遮幅的時候左右會有黑邊。
對於要求很高的影迷,不滿屏的黑邊影響觀影體驗,所以現在會有越來越多的「滿屏」需求,對於不同類型的電影,會選擇屏幕比列合適的影廳,最大限度滿足「滿屏」。
源於膠片時代的原生畫幅。目前70mm膠片攝製的IMAX依舊使用這種格式,但是支持膠片放映的IMAX影廳全世界屈指可數(國內沒有),會用膠片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也寥寥無幾。
但是有一位導演非常堅持使用這種拍攝方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諾蘭。即將上映的《信條》,部分片段就是使用膠片IMAX攝影機拍攝的。在支持膠片IMAX放映的影廳, 也能「全畫幅"還原1.43:1。
雖然國內沒有支持膠片放映的商業IMAX影廳,但還有一類IMAX影廳,也支持1.43:1的畫幅,就是一代雷射IMAX影廳。這類影廳不僅成本高,對於環境要求也非常嚴格,所以也很少見。目前國內只有5家,而支持1.43:1畫幅的只有下面4家:
哈爾濱泰萊時代(國內最大)
東莞萬達華南MALL
昆明大都LCC光魔
臺北美麗華大直
在以上4家影院的IMAX廳同樣可以「全畫幅」觀賞《信條》。注意,必須是「一代"雷射才支持1.43:1,現在多數國內在上的雷射IMAX影廳項目,都是「新一代雷射」(或稱「二代雷射」),並不支持1.43:1的畫幅,見下。
另一類常見的IMAX畫幅是1.90:1。所有的數字IMAX影廳,和新一代雷射IMAX(有時也被稱作」二代雷射"IMAX)影廳都支持這種畫幅。
1.90:1的IMAX影廳,放映寬幅2.39:1影片,上下有黑邊。放映遮幅1.85:1的影片,接近滿屏,但是還是會在左右兩邊有細小的黑邊。所以,IMAX官方在最初宣傳《奪冠》的時候,就描述為:該片在IMAX廳放映,接近滿屏。
IMAX相對於寬幅上下多出的高度,正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多出26%的內容,即下圖的斜線陰影部分。
IMAX在商業推廣上最成功的點,就是這個多出的26%,因為只有在IMAX影廳觀影,才能看到這部分內容,所以也稱IMAX獨佔畫幅、特殊畫幅。
很多影片,雖然整體採用寬幅,但是在某些片段,會變成IMAX畫幅,上下多出一些內容,只有在IMAX廳放映才能看到。而這些片段往往就是全片最精彩的高潮片段。比如《碟中諜:全面瓦解》,阿湯哥滑行傘,和最後的直升機追逐場面兩段是IMAX1.90:1畫幅的。
在這個IMAX獨佔畫幅片段,明顯可以看到在普通的寬幅熒幕上,兩個直升機的顯示是不完全的,嚴重破壞了取景和表達意圖。而阿湯哥跳傘的片段,如果是非IMAX廳,也有畫面不完整(頭部被切掉)的問題。而且往往這些高潮片段,IMAX滿屏,畫幅全開,充分利用到IMAX屏幕的「大」,觀眾會有最好的沉浸式觀影體驗,極具震撼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有IMAX特殊畫幅的影片要去IMAX影廳觀影。
當然,對於影片中的非IMAX片段,在IMAX廳放映的時候,也是正常畫幅,上下多出黑邊而已。
雖然IMAX的製作成本很高,但是現在IMAX獨佔畫幅片段已經在電影中的比例越來越高了,更多的影片也開始嘗試全片IMAX畫幅,比如之前的《復仇者聯盟3》,《復仇者聯盟4》,等。
原本春節檔要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就採用了全片IMAX 1.90:1特殊畫幅,而《囧媽》則有超過1小時的IMAX特殊畫幅。當然,隨著《囧媽》改走網絡平臺,這部分特殊畫幅可能再也無法在影院看到了。
之後將上映的《信條》在普通的(數字)lMAX影廳和新一代雷射IMAX影廳放映,全片為1.90:1的特殊畫幅。
對於有IMAX特殊畫幅的影片,IMAX也會發布專門的無界版海報,就是這種帶藍框,並有突破框框邊界的海報。
隨著流媒體平臺的興起,電影的發行、觀賞渠道更為多樣化。近幾年一些電影人開始嘗試一種能夠更好適應從影院到各種媒體終端的全局化的畫幅比列——2:1。
最近上映的《八佰》,IMAX版本就採用了非常特殊的2.11:1畫幅。對於這種選擇,我不確定是不是電影最初的創作意圖,但可以看作是對IMAX獨佔畫幅和電影新趨勢的一種嘗試。
而即將上映的《信條》,在所有非IMAX的數字影院放映(就是普通影院),都採用了2.20:1這種很特殊的畫幅,或許也是對於這種新趨勢的一種反應。
類似於畫幅這種影片信息,我們可以在貓眼專業版,IMDb上查到很詳細的信息。當然最可靠的是影片的公映許可證(關於這點可以參考微博上院線電影資料庫的一篇科普文:《關於院線電影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最後想要說明的是:技術是電影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唯一重要的部分。
畫幅是電影創作環節中的一環,適合主題表達、創作意圖、電影類型,比一味追求新奇更為重要。
作為觀眾的我們,需要好的觀影體驗,更需要好的故事和講故事的方法。
Enjoy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