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富小助 全現在 收錄於話題#我們需要的趣聞與新知126個
專注深度報導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全現在
作者 | 富小助
銀絲線編織成的人形巨大鏤空耳墜,形狀猶如多頭食人植物般的手套,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流血斷肢的珍珠胸針……這些造型「重口味」但也包含啟發性內涵的作品,或許能幫助你刷新對於首飾的認知。
步入首飾設計師管管的個展開幕式,即便往來參觀者擁堵了展臺,目光還是特別容易被人群空隙中那些造型古怪的作品吸引。
桌面上散落的首飾都是管管的作品,從造型到體積,都區別於傳統首飾
銀絲線編織成的人形巨大鏤空耳墜、形狀猶如多頭食人植物般的手套、或是很容易聯想到流血斷肢的珍珠胸針……這些首飾不僅造型「重口味」,不少體積也嚴重大過於常規首飾。
「難不成是雕塑吧?」就連在798經營畫廊的資深藝術人士在看這些作品時也不免懷有疑問。
首飾設計師管管
它們的作者,95後設計師管管畢業自中央美院的當代首飾專業,目前正就讀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儘管他們這些年輕的學院派當代首飾設計師總能夠參與藝術聯展,但舉辦個展的機會卻不多。即使在全球範圍內,比起其他的藝術形式,當代首飾藝術家舉辦個展的機會也相對較少。這有時源自於人們的一個誤區:當代首飾是否太側重外觀的標新立異,因而缺乏文化深度?
當看過一些管管的作品時,這種刻板印象便被打消。比如作品「胎記」,觀眾以為這件紅銅裝飾品是首飾本身,但創作者解釋說其實佩戴後人們身上暫時殘留的痕跡才是,這種創作方式可以喚起一部人對於面部胎記的同理心。
比起更為重視貨幣價值的傳統首飾,當代首飾像其他當代藝術一樣在創作時被賦予帶有當下哲思的母題和概念。管管的作業也通過「非主流」外觀之下細膩而具有反思性的創作理念,回應了人們對於「當代首飾設計缺乏文化」的誤解。
如果你覺得印象中的首飾已經很多年沒發生過變化,那麼關於管管的故事或許可以幫助你更新一些認知。
為佩戴「胎記」,人們需要調整姿勢或角度,這種不適感及身上留下暫時性的壓痕可以幫助對有胎記的人產生同理心
面部的胎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裝飾,卻往往給擁有它的人帶來不便。拍攝者:Linda Hansen
01////
「重口味」的當代首飾設計
如果對於首飾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耳環、項鍊、戒指款式上,恐怕會對管管的作品造型感到陌生。
比如大衛·霍克尼之於油畫,安迪·沃霍爾之於廣告畫,顛覆人們對於某一常規品類的認知是當代藝術的「通病」。
不少非藝術專業的年輕人對管管的作品有著滿滿好奇心。開展當天有很多穿著打扮較為誇張的網紅、博主來觀展,他們中有的人在網上一直關注管管作品,有的是在「天堂超市」酒吧看到朋友為管管包下的廣告屏。
不過儘管多數人都是為管管首飾中奇特的造型吸引而來,參觀之下,卻又發現其中不乏深意。
「發芽」系列戒指形如一種正在生長的詭異植物,有著誇張而扭曲的黑色枝蔓,點綴的暗紅石榴石容易讓人聯想到血液或臟器。管管說這來自她小時的的記憶片段,每當不小心把西瓜籽吞入肚中,大人總會一本正經地說:「過幾天,肚子裡就會長出西瓜。」
在這一組作品中,管管試著將碎片化的記憶抽取成特殊符號,引導它們進入現實之中,並以首飾的創作形式進行具象表達。
「發芽」系列戒指有著暗黑而誇張的造型,靈感來源於創作者的夢境及兒時記憶
通過作品「胎記」,管管希望人們進行對於特殊化身體特徵的反思。她具象化了身體上潛在的首飾——胎記,並保留了鋒利的邊緣。人們在佩戴這一作品時,不僅可能需要尋找特定的角度和姿勢去固定,皮膚還會因受力留下暫時性的痕跡,這種不適感會幫助人們對具有胎記的人感同身受。
「胎記」具象化了人們的特殊化體徵
「手勢「項鍊是管管的作品中較為不那麼重口的一款,她用掐絲琺瑯工藝再現敦煌壁畫中的手部細節。於莫高窟寫生時,她就發現原作中手的姿勢可以被用來表達情緒和人物身份的變化,於是她抽離出這些手部造型進行二次創作,並加入在西北沙漠中收集的沙子作為媒介素材,以此探討情緒在不同媒介物間表現的可能性。
更為帶有傳統之美的「手勢」系列
人的身體,是管管作品中大量出現的元素。儘管她還沒有弄清楚為什麼會如此痴迷於這個主題,但早在本科時期,她就會在景德鎮呆上9個月,燒制陶瓷娃娃的身體零件進行拼裝。
更早些的時候,管管喜歡塗裝一款在日本尤為風靡的娃娃「小布Blythe 」。但比起大多數小布改裝師出品的或可愛或時尚的形象相比,管管的小布可能會有明顯的齙牙或是面部傷痕,像她的不少首飾一樣,既不美型,又不完滿。
或許在想透為什麼這樣設計之前,就有更為久遠的美學趣味已經埋藏在管管的心中。
管管改裝的「小布Blythe 」箍著牙,有著「不完美」外觀
02////
創作狂人和她的工藝崇拜
管管從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人獨自在異地上學,她覺得或許是童年時期的孤獨感形成了自己敏感而又飽滿的情緒,以及有些暗黑的審美趣味。
她喜歡蒂姆伯頓的粘土定格動畫《殭屍新娘》和《科學怪狗》,也對大衛·鮑伊這樣離經叛道的藝術家感到著迷。她的作品中也總是出現一些看似矛盾的組合,溫情與殘缺、可愛與不適、華麗與驚悚。
管管在中學的時候就確定要走這樣的首飾設計路子,關於造型和概念的探索還是在其次,最重要的還是她對於手工工藝的沉迷。
這份熱情源自家人從小對她的影響。管管家在青島,魯繡是山東地區的傳統工藝,她奶奶是當地民間刺繡藝術家,爺爺有精湛的木匠手藝。
管管將奶奶製作的刺繡鞋墊上的花紋剪下來,按照足底穴位重新拼湊成新的藝術品
20多年來奶奶始終為家裡的孩子們製作鞋墊,管管一直記得奶奶在院子裡她一針一線縫製的場景,有時爺爺在一旁全神貫注地做木工活,她則會坐在旁邊看上一天。
管管有一個金屬絲編制的作品系列,就是源自對奶奶經年累月工作方式的模仿。比如使用6600米銅絲編織成的手套、襪子和帽子系列「6600 Meters」和使用8000米銀絲的人形耳墜「8000 Meters」,都是管管親手編制而成。儘管金屬線的材質增加了工藝難度也讓創作者頻繁受傷,但她非常享受這種親手從無到有製作的過程。
使用6600米銅絲編織成的手套、襪子和帽子系列「6600 Meters」,來自對奶奶經年累月工作方式的模仿
為了學習工藝,管管還曾遠赴丹麥拜師。「金屬氣球」是一位丹麥當代首飾藝術家Kim Buck創作的工藝,它能將金屬製成膨脹的充氣形狀。管管想要學習這種技法,但是找遍全國也沒尋到該工藝的創作者。
和「金屬氣球」最接近的是淘寶上一些專門做空心金飾品的工廠,管管問對方能不能按照這種方法做一套銀首飾,然後跟對方學一下做法。店主表示不解:金價高,做空心金首飾有利可圖,銀價那麼低,空心銀根本沒必要。因此拒絕了她。
拜師無門,管管又給Kim Buck寫郵件講起這段故事,得到了去對方工作室實習的機會。大老遠折騰到丹麥,這才終於學到這個手藝。
因為過於痴迷於親手實現工藝這件事,管管曾覺得很多當代首飾設計使用現成素材進行設計的行為都是在「偷懶」,但這一觀點也隨著新冠的到來逐漸轉變。
看似膨脹的「氣球」,全部由純銀完成,管管跑到丹麥才學到這門工藝
今年初從丹麥回到國,管管本來打算春季去倫敦入學皇家藝術學院,結果就被新冠滯留在了北京。疫情期間,由於工廠停業和出行封禁,很多工作不得不停滯,她只能試著以手邊的材料進行替代。
管管最近打算徵集一些女性胸罩裡的鋼圈創作成首飾藝術品,在她看來,這些「美」卻對健康充滿副作用的材料也是一種曾裝飾女性身體的首飾,或許它們更能引發情感上的共鳴。
她坦言,疫情期間貧瘠的現狀打開了自己的狹隘認知,對於工藝的看法因此變得更為成熟。
管管作品中的陶瓷零件全部在景德鎮燒制,疫情封禁期間這變得難以完成
03////
我來自一片藍色的遊泳池
在展覽的宣傳階段,一位微信熟人看到她的展訊發來信息:你不是網紅嗎,你也做藝術嗎?
這份質疑讓管管感到難過。她也和其他女孩一樣,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好看的自拍,儘管關於首飾設計的創作從未間斷,但有時人們更喜歡通過外表給她打上標籤。
「我可以接受對於我作品的批評,但不希望其他因素影響他人的判斷,」管管解釋說。為了追求純粹而非商業的藝術性,她目前拒絕傳統首飾「製作就是為了銷售」的經營模式,所有的展覽也都採取免費參觀制。
幸運的是,父母提供的條件允許她暫時不考慮變現的問題,問到管管今後有什麼理想或者計劃,她播放了一段Netflex的動畫系列《愛,死亡,機器人》中的一集。
在這個動畫短片中,一個叫ZIMA的藝術家最初是清潔遊泳池中藍色瓷磚的機器人,後來他聲名鵲起,卻在最終的藝術作品中解散自己的肢體,讓它們回歸最初的那片藍色遊泳池中自由徜徉。
這是一個偏意識流的劇情,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ZIMA從一片小小的初心出發,最終全情投入到所熱愛的事業裡。
管管說,ZIMA太酷了,自己就想成為這樣的人。比起能夠自由誠實地追求那塊「藍色瓷磚」,創作者本人的感受、甚至生命,都不那麼重要。
圖片資料:採訪人提供
原標題:《95後「重口味」首飾設計師和她的「藍色的遊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