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裡,總有人離開總有人到來,時代更替,人才層出。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的離開總是讓我們久久不能平復。因為他們是值得被世界記住的英雄。當然,他們的離去只是身體不存在於世上而已,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他們為這個世界帶來的貢獻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細數公元2018年去世的這六大名人,你都知道哪些呢?
第一位:程開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程開甲,男,漢族,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江蘇蘇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1918年8月3日生,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人,祖籍徽州。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教授,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國防科工委核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及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委正軍職常委、顧問。程開甲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第二位:彭司勳(1919年7月28日-2018年12月9日)
彭司勳,湖南省保靖縣人,土家族。藥物化學家和藥學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教授,藥物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1942年國立藥專(今中國藥科大學)畢業,1950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藥學組召集人,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領導協調小組顧問等職。1996年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司勳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我國製藥化學、藥物化學專業早期創建人之一。2018年12月9日6時50分,彭司勳在南京逝世,享年100歲。
第三位:戴復東(1928年4月25日-2018年2月25日)
戴復東(1928.4.25-2018.2.25),漢族,出生於廣州市,安徽省無為市人,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子。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1952年7月,戴復東畢業於南京大學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建築學院);1952年,分配到同濟大學任教;2018年2月25日上午,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新華醫院逝世,享年91歲。戴復東作為建築學與建築設計專家在半個多世紀裡,主持設計了近百項工程。戴復東夫妻二人一起設計了很多作品,比如武漢東湖梅嶺工程、上海交通大學宿舍、杭州華僑飯店方案、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中心島建築群等。
第四位: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生於廣東潮安,祖籍廣東潮州。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中國學術界曾先後將其與錢鍾書、季羨林並列,稱之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藝術系偉倫講座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他曾獲多項獎譽、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銜,包括法蘭西學院儒林漢學特賞、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華人榮譽人文科學博士、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香港政府大紫荊勳章,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等。2018年2月6日凌晨,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第五位:李連達(1934年7月24日-2018年10月18日)
李連達,男,遼寧省瀋陽市人,中藥藥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基礎室主任、研究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研究員及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2018年10月18日,李連達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首次建立中國中藥藥效學評價標準及技術規範,得到學術界及官方認可,並在全國推廣應用;建立一些新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成為全國應用的標準方法,使中藥研究與新藥審評走上標準化、規範化及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為推動中藥藥理學的學科發展及中醫藥研究的科技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首創「中藥與自體骨髓幹細胞經心導管移植治療冠心病」新療法,解決了供體困難、排異反應、開胸手術風險、費用昂貴及倫理道德等難題。
第六位:林祥棣
林祥棣(1934年2月8日—2018年7月29日),江蘇南通人,光電技術與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科技大學首任校長。1952年林祥棣從南通中學畢業後考入浙江大學機械系光學儀器專業;1956年本科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先後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研究所系統工程總體組組長;1973年到四川省大邑縣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先後擔任科技負責人、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199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院長;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出任西南科技大學校長(任期至2004年);2005年被聘為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光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同年被聘為四川大學國防科技研究院院長;2018年7月29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