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
2018年2月6日,農曆新年的前夕,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這一生,潛心治學,領域甚廣,堪稱國學研究的「百科全書」,與錢鍾書、季羨林被並稱為「南饒北錢」、「南饒北季」。
他身上有很多個「第一」: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第一位系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的人,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編著詞學目錄、楚辭書錄等第一人,將印度河谷圖形文字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是撰寫宋、元琴史的第一位學者。
他出版著作六十餘部,著述3000萬言,「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他曾說過:「越是沒有人去過的地方,沒有人涉足的地方,我越是想探秘。」
霍金
2018年3月14日,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的偉人霍金逝世,享年76歲。
這一天,是愛因斯坦的生日。而霍金的生日,是伽利略去世的紀念日。或許他真的是上帝派來的天才。
他寫的《時間簡史》,徵服了無數普通人,也開始仰望星空。他提出的黑洞理論,讓我們遙望星空時,相信宇宙的神奇。他告訴我們有外星人,讓我們相信人類並不孤獨。
而他這一生,從21歲時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開始,幾乎半生被禁錮於輪椅上。但即便如此,他看見的世界要比地球上任何一個人都更遠更深。也許人生給了霍金一個黑洞,但他用一生的探索為我們留下一片星空。
李敖
2018年3月18日,臺灣學者、作家李敖逝世,享年83歲。
李敖人如其名,一生狂傲,樹敵無數,一張嘴說盡別人不敢說,懟天懟地,批評時政,又自戀到極致,自詡為「中國白話第一人」。
香港馬家輝是他的粉絲,曾於去年見過他。告別時,李敖便站在門口,舉手敬禮說:「永別了,小馬。」可謂看得通透。並且後來的日子裡,拒絕了許多人的探訪,安靜地辭世。
因他一生愛漂亮,只想給人們留下自己最好的一面、最狂的樣子。這亦是他的驕傲與體面。可嘆狂人李敖已逝,江湖少了快意恩仇。
劉以鬯
2018年6月8日,作家劉以鬯(chàng)在香港逝世,享年99歲。
聽到他的名字,也許你會陌生。但他的作品,你總有所耳聞。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2046》便是從劉以鬯的小說《對倒》、《酒徒》獲得的靈感。
他的《酒徒》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也許並不好讀,但開頭令人深刻:
「生鏽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推開窗,雨滴在窗外的樹枝上眨眼。雨,似舞蹈者的腳步,從葉瓣上滑落。扭開收音機,忽然傳來上帝的聲音。我知道我應該出去走走了。」
那麼,劉老走好!
田家炳
2018年7月10日,香港慈善家,「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與世長辭,享年99歲。
有人評價他說,他不是全中國最有錢的人,也不是捐獻錢財最多的慈善家,卻是捐出財產比例最高的人。他把他這一生中80%的資產全都捐出去了,而且幾乎都投給教育事業。到2018年中,他已累計捐助 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等等。
這是因為他年少時家境貧寒,讀到中學便輟學,不希望再有年輕人走他的老路,而且他認為經濟發達國家,人的素質也很高,是因為教育發達。
他生活檢樸,出門都乘坐地鐵,一雙鞋子穿了十年。1997年金融危機後,收入受到影響,為了實現捐款承諾,83歲高齡的他將自己住了三十多年的別墅賣出,將全款全捐給了幾十所學校。而自己和太太,住進了一幢小公寓。
有些人來到世上,點亮自己只為照亮別人。
單田芳
2018年9月11日,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逝世,享年84歲。
「有井水處,聽單田芳。」對於很多人來說,守在收音機前、電視機前等聽單田芳的評書,是童年裡記憶裡的一部分。
聽單田芳的評書,就像鄰居大爺在給你講故事。他嗓音沙啞,不尖不沉,辨識度極高,一張嘴便繪聲繪色,鏗鏘有力,引人入勝。曾有盲人觀眾前來感謝,說謝謝他讓自己「見到」一個精彩的世界。
高錕
2018年9月23日,「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1966年,高錕便提出光纖可用於傳送信息的理論。但在當時,被許多人認為是「痴人說夢」。直到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才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的美譽。
直到四十多年後的2009年,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那時,他已經不記得自己的成就了,因為患了阿爾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他只記得一直陪伴在身邊的妻子。
李詠
2018年10月25日,著名節目主持人李詠,因癌症在美國去世,年僅55歲。
那天,李詠的妻子哈文發了條微博,其中有四字:「永失我愛。」世人才知曉李詠的離世。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李詠保持了他的體面,沒有人知曉在美國治療的十七個月裡他們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也不知哈文在那些日子裡每天一句「早」蘊含的深意。
人們只記住了李詠主持節目時的飛揚神採,記住他閃閃發亮的衣服,記住他標記性的長髮,記住他的「非常6+1」手勢,記住他在《幸運52》甩答題牌的樣子,記住他帶給世界的快樂與歡笑。
金庸
2018年10月30日,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當代武俠大家金庸逝世,享年94歲。
金庸,對於每個華人來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即使你沒看過他的書,必然也看過由他的書改編的電影、電視劇。
因為有了金庸,我們對江湖有了想像。想到大俠時,會想起郭靖站在襄陽城上,說出的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想起兄弟情深時,會想起喬峰、段譽、虛竹三人。想起兒女情長時,會想起郭襄十六歲生日那年的煙火,明白何為「一見楊過誤終身」。
「在下胡斐;在下狄雲;在下喬峰;在下郭靖黃蓉;在下韋小寶;在下令狐衝;在下陳家洛;在下楊過;在下石破天;在下張無忌;在下袁承志。」「恭送先生千古。」
程開甲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司令」、「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程開甲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
在青春正茂時,他不顧導師的挽留,執意回國。回國後,他帶領團隊深入羅布泊,20年裡深入研究核試驗,積累無數數據,為建立中國核試驗學技術體系做出了傑出貢獻。
他隱姓埋名,不求名利,曾說:「 回國後,我一次又一次地改變我的工作,一再從零開始創業,但我一直很愉快,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