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河西走廊的吐蕃建築

2020-11-20 騰訊網

吐蕃鼎盛時期,別說河西走廊,連長安都拿下來了

一、寒冬探訪河西走廓

公元670年至849年,吐蕃鼎盛時期,其勢力曾一度攻佔大唐長安,後佔據河西走廊及安西四鎮,歷史有百餘年。在這期間,吐蕃建築文化對當地建築活動有何影響,吐蕃在河西走廊是否留下建築遺蹟?這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迷。在2017年12月隆冬季節,西藏建築文化學者徐宗威先生就這個問題,在河西走廊及敦煌莫高窟做了實地調查和研究,並提出初步研究結論,揭開了這個歷史之迷。專家組走訪了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等河西走廊地區古時重鎮,拜訪了敦煌研究院,查閱了敦煌歷史遺卷等文獻資料,觀看了莫高石窟,特別是中唐時期與吐番佔據河西走廓地區關係密切的部分洞窟,對這個問題做了調研,希望找出問題的答案。

二、終於揭開歷史迷團

徐宗威介紹說,這次考察的基本結論是,河西走廊沒有留下吐蕃建築遺蹟,其建築文化影響有限。雖然在敦煌歷史文書中有吐蕃冊卷,在莫高窟壁畫中有吐蕃贊普禮佛和問疾圖,有藏族長袖歌舞圖。但這都不能說明河西走廊有吐蕃建築的遺蹟存在。對這個結論我們可以從考察的八個方面做出進一步的分析:

1、寺院布局

河西走廊寺院眾多,在走訪的武威大佛寺、鳩摩羅什寺等寺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地區寺院軸線和對稱布局形式。在瓜州開元寺(當地人稱塔爾寺)遺址,寺院建築初建於唐代。現雖已坍塌,但仍可看到寺院建築的軸線布局,及均衡布置於東西兩側的鐘樓、鼓樓建築的臺基。在莫高石窟眾多的壁畫中,對寺院和城廓的描繪(見莫高窟壁畫寺院圖),仍充分反映著中原地區寺院和宮殿建築軸線和對稱的布局形式。

西藏地區的寺院建築布局,多為分散或自由布局形式,主要佛殿措勤大殿建築居中,其它扎倉、護法神殿建築散落於周圍。這樣的布局形式,是因早期吐蕃建築遵從古代宇宙觀,有當時建造的大昭、桑耶和託林寺等為證。後期,薩迦政權建立後,強調宇宙性空佛教觀,世事無常,無我無法,放下執著,寺院和宮殿建築布局追求隨意自然,有薩迦、丹薩替、甘丹寺等為證。但是在河西走廊和莫高石窟壁畫中均未看到寺院分散布局,隨意靈活的布局形式。

2、殿堂平面

河西走廊的殿堂建築平面多為矩形、圓形、多邊形等居多,與吐蕃時期的建築平面相同或相似。但是吐蕃早期殿堂建築平面,與河西走廊地區有比較大的差異。河西走廓地區的開元寺,大佛寺,其主殿和配殿的建築平面都是以矩形為主;而吐蕃時期的寺院殿堂,如大昭寺的覺康大殿平面,是印度的毗可羅式(亦稱支提那式)形式。即在殿堂內的三面牆體,分別修建有與大堂相連的洞室,形成殿堂主要建築空間與若干佛殿相連的平面。

河西走廓寺院殿堂及莫高石窟營造中,沒有這樣的殿堂平面。部分洞窟殿堂的開鑿形式,雖然與毗可羅式相近,在洞窟大堂周圍的三面牆中間開鑿有祭臺和佛龕(當地人稱四壁三佛龕),但畢竟不是一個與其它佛殿相連的佛堂,而只是凹進牆面的一個佛龕,是佛堂中的佛龕。所以還不能說莫高石窟的殿堂平面就是毗可羅式(支提那式)平面。

3、結構形式

中國建築作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其木構體系當為核心之特徵。屋身框架、屋頂結構、榫卬構造等對木構的應用和技巧可謂爐火純青,無以復加。在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古代建築中,均可感受到其燦爛無比的魅力。河西走廊的武威文廟、嘉峪關城、大佛寺院等歷史建築的木構形式和做法亦令人驚嘆稱絕。

莫高石窟有大量壁畫充分反映了中原地區建築屋頂、飛簷、鬥拱等中國建築的木構體系特徵。而吐蕃建築雖亦為土木建築,但其結構形式多以柱網結構為核心特徵。吐蕃建築用土石夯築做牆,牆體收分獨立存在,四面牆體的中間立柱,其上加梁託起屋面,此結構形式在吐蕃時廣泛使用,一直到西藏和平解放時仍在使用(見布達拉宮壁畫)。中原地區與西藏地區的建築結構形式,在建築承重、木架形式、榫卬構造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因為結構形式的區別,對房屋數量的稱謂,在西藏地區稱有幾柱間(有幾根柱子為有幾間房),中原地區稱有幾開間(有幾開間為有幾間房)。考察期間,在河西走廊地區沒有看到吐蕃結構形式的房屋,包括在莫高石窟的壁畫中也沒有看到。

4、塔柱做法

莫高石窟大、中型洞窟的開鑿中採用了「塔柱」的做法。這對石窟承重,結構安全起到很好的作用。當地人又稱為中心柱。起初,看到這個塔柱的做法,以為總算找到了吐蕃建築的影子。因為早期吐蕃建築,特別是寺院建築,遵從古代佛教宇宙觀,認為世界是有三界的,並且是由世界中心和四大洲和八小洲組成。在建築實踐中追求世界中心的營造,並通過壇城(曼陀羅)形式追求宇宙三界的建築氛圍。吐蕃時的託林寺、桑耶寺、大昭寺的營造都力圖體現這一佛教思想,並認為每一棟建築,包括一頂帳篷都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世界的縮影。房子和帳篷中的柱子就是世界的中心,沿著這個中心可以到達天界(無色界),沿著這個中心也可以到達地獄(欲界)。莫高石窟的佛堂也可以被理解為是一個世界的縮影,而這個塔柱,由地而生,直入穹頂,自然可以想像為這個世界的中心。但是,反覆看過後,如果把塔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並將佛堂看成是一個壇城(曼陀羅)的縮影,未免覺得有些牽強。

因為在吐蕃時期,桑耶、託林等寺院按照三界觀及壇城(曼陀羅)構想建造的建築,都是很具像的。比如桑耶的烏孜大殿,是一棟建築表現世界中心;而莫高石窟的塔柱,早期完全是承重結構的一部分,位置在佛堂靠後。晚期,將塔柱與佛陀背屏做了結合和處理,有的洞窟塔柱做成倒錐形,模仿佛教須彌山,繪有中原屋舍和佛教人物造像。雖然做得很巧妙也很藝術。但是這與吐蕃對世界中心和壇城的追求和做法,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如果將莫高窟的塔柱說成世界中心,但位置不在佛堂中心;將祭壇說成須彌山,但周圍並無表現四大洲和八小洲等建築空間。因此,莫高窟中的塔柱和須彌山做法,不能說就是吐蕃建築或建築文化的遺存。只能說它們表達了中原地區僧眾對佛教的信仰及方式。

5、屋頂做法

河西走廊寺院、府衙和其它歷史建築以坡屋頂見多。莫高石窟的窟頂採用了以『人』字形和『方鬥』形居多的內嵌屋頂,顯然是當地和對中原地區歇山式、硬山式等屋頂形式的模仿,而不是吐蕃寺院、宮殿屋頂的做法。在西藏歷史上的衛、藏、阿里等地區,建築大多採用平屋頂形式,在吐蕃時期修建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小昭寺建築都可以看到平屋頂的做法。靠近喜馬拉雅南坡的林芝地區有坡屋頂建築,但也只是幹欄式建築,下面是木架基礎層,上面是遮雨的坡頂層,應為原始狀態的建築形式。莫高石窟中的人字形等內嵌屋頂與吐蕃平屋頂做法是相悖的。而這種相對原始的幹欄式建築屋頂更不可能為彰顯高貴而用於佛堂之上。雖然,今天可以在西藏地區看到建築上的金頂(坡屋頂)的做法,但這始自元朝薩迦南寺八思巴殿加建金頂之後才陸續修建的。布達拉宮上面的幾個金頂也是在清朝時期為五輩和以後數輩達賴喇嘛修建靈塔而陸續加建的。

莫高石窟有部分洞窟修有藻井,但不太可能是吐蕃傳來的做法,而是模仿中原地區宮殿建築中藻井做法。東漢時,張衡作《西京賦》就有「蒂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就寫了藻井。中原地區帝王或尊者宮殿寶座上方修有藻井,以示尊貴。吐蕃時期,如果少數宮殿和寺院建築做有藻井,早期模仿印度,後期模仿中原。

6、佛龕做法

供奉佛陀是莫高窟眾多的石窟中貫徹始終的主題。但大大小小的洞窟中供奉佛陀的祭壇,以中原地區磚砌形式、凹形平面為主。由於採用闕的形式,早期河西走廊地區的佛龕多為闕龕,莫高窟的壁畫中有比較多的闕龕。自西周以後,中原地區闕應用廣泛,有了城闕、府闕、宅闕,以示高尊,區分貴賤。

在西藏地區寺院建築中,佛陀祭壇,土石砌築,以矩形平面為主,佛龕形式更為簡潔、質樸,未見使用闕龕的形式。極少殿堂的佛龕,取吐蕃建築中柱網形式的一對柱與弓木(見右圖),鑲嵌佛龕的背屏中,製做木質的龕套,並吸收中原地區佛龕雕畫吉祥八寶等加以裝飾,以示對佛陀和眾神的敬重。在河西走廊古代建築和莫高石窟中未看到吐蕃佛龕作法。

7、佛像供奉

在莫高石窟的佛像供奉和形式上,與吐蕃時期的佛像供養有比較大的區別。在莫高石窟及河西走廓地區的主要佛殿中,佛像供奉規範和定製,如大佛寺,通常主殿是釋迦或三世佛的塑像,在莫高石窟佛殿主供佛是釋迦與弟子迦葉、阿難、菩薩及天王塑像。這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原地區早期的佛像供奉形態。但在西藏地區,佛像供奉可謂變化和靈活。如大昭寺,雖然「覺康」主殿供有佛陀釋迦和菩薩塑像,但在主殿內的其它神殿中,還供有松贊幹布、文成公主、聖賢三法王、寂護、蓮花生、宗喀巴及八大弟子、班丹拉姆、馬頭明王、度母及二十一化身塑像。雖然這些造像有些是後期塑造和擺放的,但仍可以反映出早期佛像供奉和擺放的形式。莫高窟佛像和吐蕃佛像的製作手法基本相同,但從莫高窟佛殿規範和定製的佛像供奉形式上,很難判定有吐蕃建築文化的影子。

8、牆體作法

吐蕃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牆的做法。基厚、收分、邊瑪是吐蕃築牆的主要特點。牆做得很厚,楚布寺大殿的牆基礎有4米厚,布達拉宮牆基礎有6米厚。因為完全用渣土和碎石夯築,沒有鋼筋水泥,為保證穩定性,牆體需要向上收分,比較大的收分有15度角。為再減牆體荷載和保證穩定性,在女兒牆部分用荊草做邊瑪牆。吐蕃建築的窗做成梯形窗洞,上窄下寬,亦增強了建築的穩定性。在河西走廊寺院和其它歷史建築中,以及莫高石窟開鑿中,沒有發現營造中有收分牆、邊瑪牆、梯形門和窗以及柱網結構等這些吐蕃建築的基本原素,在莫高石窟的壁畫中也沒有看到這些反映吐蕃建築基本原素的房屋壁畫。雖然在甘肅的天祝縣和甘南地區,這些吐蕃建築的基本原素仍然是今天建築實踐的鮮活語言。但這些地方畢竟是藏族世代生活的地區,與當年吐蕃在河西走廊的營造活動應無類比之處。

三、對結論的歷史背景分析

此次考察的結論,「河西走廊沒有留下吐蕃建築遺蹟,其建築文化影響有限」。這八個方面是對這一結論作了一些技術上的膚淺分析。為什麼在河西走廊和莫高石窟沒有留下吐蕃時期的建築和建築文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徐宗威就歷史文化背景做了進一步分析。

第一, 吐蕃在河西走廊的時間較短。吐蕃攻佔安西四鎮,在670年至849年,大約有180年,期間多有得失。而以敦煌為中心轄治河西走廊,在776年至849年,僅73年時間。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在河西走廊地區大量修建吐蕃風格的宮殿、寺院、衙府、民居等建築可能性不大;或將吐蕃建築與中原建築融合,在河西走廊地區形成藏漢結合的新建築形式也比較困難。當然,不排除在當時曾建造過少量吐蕃夯土房屋,但歷史上河西走廊爭戰不斷,即使只考慮時間因素,在千年之後的今天,那些建築也早已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

第二,當時中原科技文化優於吐蕃。吐蕃崛起正值中原唐朝興盛時期。中國有5000年輝煌燦爛的文化,中原地區始終是這一文化的精髓所在。至唐代時中原地區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唐時的社會制度、農耕技術、科舉考官、詩文畫作、博唐數理、房屋建築都屬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營造技術,中國建築已經十分完善,其木構體系、梁柱做法、榫卬形式、磚瓦燒制、建築規制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這些在當時的吐蕃是不具備的,建築技術是相對落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中,可以看到搭建梁柱,雖有弓木,沒有榫卬;可以看到渣土築牆,雖有石頭,但也只是河灘上的毛石,沒有加工過的條石、塊石。在這樣的背景下,吐蕃在河西走廊的營造活動,不可能摒棄中原地區相對先進的建造方法,而承用相對落後的建造方法。

第三,吐蕃佔據河西的要務是稅收。吐蕃攻佔河西走廊時,其治理之策主要有三條,對地方原首領繼續委任封官;將百姓收列為編民;收取田畝和牛羊賦稅。三條的核心是稅收。吐蕃時期,在統一青藏高原各部之後,又繼續攻佔了青藏高原的相連地區,克什米爾、新疆南部、河西走廊、南詔大理等地。各地民族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吐蕃佔據後只能繼續依靠當地舊官,獲取稅收財富,以維繫其迅速擴張的勢力版圖。從河西走廊的建築活動看,工匠是當地的,建材是當地的,營造技術是當地的,興辦建築活動,只能使用當地工匠和當地技術與建材,吐蕃建築方式和方法只能暫且做罷。

第四,佛教在當時的吐蕃並未興盛。吐蕃崛起是在唐盛時期,松贊幹布是吐蕃(悉補野部落)的第三十三代王。其前28代王篤信本教,並請有本教國師。到松贊幹布之後的11代王,也只有三位王(西藏歷史書稱吐蕃三大法王)是崇信佛教的。最後一代王朗達瑪也是因崇信本教,毀滅佛教,而使強盛200餘年的吐蕃瓦解崩潰。

面對大唐佛教興盛的局面,佔據河西走廊地區的吐蕃勢力,未必會放棄本教而弘揚佛教,在當地興建新的佛教寺院。而只能順其自然,不置可否,依勢而為。在這一時期,莫高窟新開鑿的石窟比較少,只是對佔據之前一些尚未完工的石窟,做了續建,使之完工。這應當是一個佐證。

在河西走廊的考察行程中,未看到吐蕃興建的藏式或者漢式寺院建築。雖然在莫高窟、大佛寺、百塔寺等處可以看到巨大佛塔,但那也只是從印度佛教傳來的佛塔形式,而不能斷定是吐蕃建築文化的遺存。

來源:人文歷史

本文資料來源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們儘快處理。

聯絡、投稿、投訴

相關焦點

  • 西夏人發明「甘肅 ",將河西走廊一城市命名為輔郡,已有千年歷史
    党項人是羌人的一支,原先生活在今青海、四川、甘肅三省交界處,後來迫於吐蕃的壓力逐漸遷移到今陝、甘、寧三省交界處。在唐未的農民戰爭中,党項人的首領拓拔思恭因幫助唐朝政府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被唐王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佔據了銀、夏、綏、宥四州。此時,党項人勢力尚未發展起來,對中央政府極其忠心。
  • 西藏名勝古蹟探秘:吐蕃藏文發展之地——帕崩崗
    帕崩崗據說初建為九層宮殿,後來被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燒毀。帕崩崗的歷史便要從吐蕃松贊幹布的大臣吞彌·桑布扎(1)講起。吞彌·桑布扎出生於公元618年,藏民族早期的語言家、翻譯家、吐蕃文字的創造者。他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幹布時期的七賢臣之一。是西藏第一位翻譯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他的聰明才智,是藏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 《cf》無影河西走廊皮膚怎麼樣 無影河西走廊皮膚介紹
    > 導 讀 穿越火線即將在上線全新的夜幕追擊版本,作為大型新版本更新這次更新除了道具和槍械外還有著全新的皮膚,無影河西走廊皮膚就是其中之一
  • 東壓盛唐西拒大食的吐蕃,如何走上窮途末路?
    吐蕃王朝,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算得上一個特例。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能夠稱得上王朝的少之又少,但吐蕃王朝顯然足以傲然在列。一方面,它存在的時間足夠的長,從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二年)八月間,松贊幹布統治下的吐蕃王朝第一次在松州(今松潘)城下和唐朝比划過一次後,直到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潰止,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吐蕃一直都是東亞、西亞結合部地區,最重要的政治勢力。另一方面在和很對年代綿長但沒有多少存在的小國家相比,吐蕃王朝可是一個不容或缺的龐然大物。
  • 唐朝自李世民時期開始經營西域,與吐蕃之間多次易手
    就在唐朝開始經營西域之時,吐蕃王朝也開始了對外徵伐的腳步。 貞觀十二年(638年),第一次走下高原的吐蕃軍隊,大敗位於青海的吐谷渾,幾乎將其滅國。貞觀十八年(644年),吐蕃又揮兵西進,滅亡了曾經的盟友象雄國。
  • 大唐公主出嫁到吐蕃後,唐與大食作戰,吐蕃偷襲造成了什麼後果?
    吐蕃是現在藏族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就生活在今天的青藏高原一帶。7世紀上半葉,吐蕃在其傑出的贊普松贊幹布領導下統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松贊幹布還制定了法律,建立起自己的官制、兵制,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同時,吐蕃在發展經濟上也取得重大成就,成為擁有40多萬兵員的強大政權。
  • CF無影河西走廊外觀一覽
    CF無影河西走廊外觀一覽 發布時間:2020-05-09 16:40 來源:掌火 作者:折顏
  • CF火麒麟河西走廊外觀一覽
    CF火麒麟河西走廊外觀一覽 發布時間:2020-05-09 16:36 來源:掌火 作者:折顏
  • 聽音有感之《河西走廊之夢》
    《河西走廊之夢》是紀錄片《河西走廊》的主題曲,不知是因為這首曲子喜歡上了這部紀錄片,還是因為這部紀錄片喜歡上了這首曲子。 音樂響起,一幅幅畫面和旋律一起在黑夜裡展開…… 舉目環顧四野的是誰? 是一心向西鑿空西域的張騫?
  •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之蒼生
    戰爭與和平,是河西走廊永恆的主題;探索與建構,是河西走廊時斷時續的樂章。1874年春,阿古柏軍入侵新疆,沙俄趁勢奪取北部的伊犁地區。與此同時,日本出兵臺灣。西北與東南邊防罕見地同時告急。但清廷衰弱,沒有足夠的資金。於是,有了一場國防大爭論。
  • 吐蕃王朝的強盛與衰落——赤松德贊的業績
    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吐蕃王朝的職官制度有了進一步的完善,設置了九大尚論,即《新唐書》所記「尚論掣逋突瞿」。告身制度此時更趨完備。此時,吐蕃的軍政組織更加健全。另外,通恰(藏語原意為觀察使,漢文史籍作節度使)一職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是佔領地區的高級官員。  在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在吐蕃取得了更大的發展。  佛教自7世紀傳入吐蕃後,雖然得到王室的大力扶植,但與傳統的本教鬥爭激烈。
  • 松贊幹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在吐蕃的情況如何?
    文成公主在松贊幹布去世後又在吐蕃生活了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中文成公主可是半點委屈都沒受,為啥?因為松贊幹布為了迎娶文成公主,差點是葬送了吐蕃王朝。松贊幹布是吐蕃王朝的第33任贊普,贊普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國君,吐蕃王朝在松贊幹布這一代也是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 行走記錄: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定義「中國」
    傳承儒家學脈的大家族四處流散,他們除了南遷逃難以外,相對來說隔離於中原、秩序安定的河西走廊也成了一個重要的逃亡方向。當時諸多儒學世家帶領家人和弟子逃亡河西走廊,其中重要的一個匯聚區是張掖,河西諸郡逐步形成幾個著名的大族,被稱作「河西望族」。他們的到來使河西走廊儒學之風盛行,很多河西子弟慕名前來求學。
  • 我國的「河西走廊」,究竟在哪條河流以西?
    在我國,主要存在著兩個大的走廊地形,分別是「河西走廊」以及「遼西走廊」。 有一些咬文嚼字的人,曾對這個說法提出過異議,他們認為「河西走廊」的「河西」,所指的並非是黃河以西,而是指的古代地名「河西」。在古代這裡屬於雍州和涼州的管轄範圍,也被稱為河西。當然,即便如此,河西兩個字追根溯源,依然是黃河以西的意思。
  • 探訪河北「魔法學校」 引入城市建築清新之風
    探訪河北「魔法學校」 引入城市建築清新之風 2017-06-09 11:05: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吐蕃軍事服制
    雖然與吐蕃歷史的其他方面一樣,此中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能廓清,不過,一些學者的研究依然幫助我們對此獲得了許多認識。下面談論的主題是吐蕃軍事服制,因而關注的只是有關其軍事生活的一些真實細節。具體花色雖然無從查證,但聯繫吐蕃的軍政合一管理體制, 這種以旗幟及馬匹區別各如的做法應是可信的。由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之記載可知,吐蕃點兵、徵兵仍以各如及部落為單位,在大規模軍事行動中,為使各如統帥便於管理,一目了然的軍隊標誌就十分必要。
  •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在武威市涼州區取景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在涼州取景每日甘肅網7月16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連日來,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一行,分別在武威市涼州區鳩摩羅什寺、北關市場等地拍攝取景。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是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續集作品,是一部全視角展示武威人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由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該公司在拍攝《河西走廊》等紀錄片時收集了涉及武威歷史文化、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 走過甘肅河西走廊4個旅遊城市,最喜歡還是張掖,看點豐富門票便宜
    2020年的8月初,小馬重新又走了一次河西走廊,相比上一次的自駕之行來說,這一次的河西走廊之行讓我對於這幾座城市有了重新的認識。這些歷史悠久的古城可謂是既可以看到濃濃的大西北自然風情,也可以看到極具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的風情。這一次的河西走廊旅行中,小馬走了四座城市,分別是敦煌、嘉峪關、張掖以及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