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梁東西。作為2021年的第001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講講"資源應該哪裡去找"這個問題。
羅振宇在2021年跨年演講會上講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北京懷柔區的深山裡,有一間小學叫"九渡河小學"。這間山區小學和別的山區小學一樣,都是缺少好的師資力量。全校只有23位老師,而且都是當地的老師。
沒有好的老師,就意味著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的難度增大。
2020年1月17日,九渡河小學來了位新校長,於海龍校長。上任之後,他就幹了一件事,到處貼告示招輔導老師。
一周時間內,來了80多位應聘者。在這個交通閉塞的小山村裡,那麼多應聘者都是些什麼人呢?
他們分別是剪紙的、做豆腐的、做燈籠的、養蠶的,還有榨油的等等。
來的應聘者,於海龍校長都一一全部收了進來。家長們一看都洩氣了,這些大字不識兩個的鄉下人,能教孩子什麼知識呢?
但於海龍不是這樣想的,他開始重新編排課程表。要求孩子不僅要學會做豆腐,還要求他們將做好的豆腐賣出去。
這個挑戰一下,孩子們之間頓時沸騰起來了。如何才能做好一塊既有賣相又有口感的豆腐?科學比例很有必要;自己做的豆腐要在不虧的情況下賣出,算術課學的知識也要用上了;如何賣豆腐更好地賣給食堂和餐館,打動人心的文案需要在語文課上多多練習。
通過完成這個挑戰,孩子們馬上就明白了:所有國家要求學習的知識內容,都能夠完全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因為需要實踐所以需要學習理論知識,當這兩者達到一個互通效果後,學習的本質就出來了:帶著迫切想解決問題的心去尋找答案,最終得到的遠比答案要多得多。
九渡河的孩子們剛開始只是想怎麼把豆腐做好並且賣出去不虧本,結果認真地上了一節科學課和數學課;豆腐做好了,想解決銷售的問題,結果認真地上了一節作文課。
難道這些理論知識只有用在「做豆腐」嗎?別忘了,除了做豆腐,學校裡還有種菜、做木工、養魚的等等。
孩子們在接受挑戰的同時,就做好了接收新知識的準備。教育,往往不只是用來應付應試教育的;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解決生活根本問題的。
於海龍校長正是深諳這個道理,學校也許還是無法請到優質的老師,但孩子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我們呢?
正如投資家蘇世民所說的「處於困境中的人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常在於你如何解決別人的問題。」
很多人經歷了2020之後,變得越發迷茫和困惑了。畢業生困惑自己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工作多年的辦公人士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繼續留下來的,則陷入了瓶頸期,不知該如何逃脫;全職媽媽每天在照顧孩子和瀕臨崩潰間來回掙扎......
帶著剛剛的思路,如果我是迄今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我不會再執著翻看招聘信息和盲目亂投簡歷的事情上,而是做詳細的復盤,分析被拒絕的原因以及企業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
如果我是工作多年,深陷瓶頸期不知該如何是好的ta,與其自顧自問自己該怎麼突破,不如腳踏實地、儘可能地把公司分配給自己的任務做到盡善盡美;
那現在的我是一名全職媽媽,因為無法解決照顧孩子和平息焦慮這件事,所以我選擇了盡心盡力教育孩子這件事上。
說點實在的,我們無法解決為自己製造更多財富這件事,但是我們能幫助社會變得更和諧,更有愛。反過來,當整個社會的風氣越發變好,機會湧現,我們就有更大的概率抓住機遇的尾巴,這不就又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了嗎?
通過以上的這些事例,我總結了三點啟發:
第一,過度依賴外部資源,容易迷失方向。第二,相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解決他人的問題,本質上就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最後引用九渡河小學的校訓「腳下有根,眼裡有光,」作為本次文章的總結——
我們總認為自己的失敗是沒有別人的好運氣,又或者是因為資源不夠別人的好。帶著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去尋求資源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真正的資源就在身邊。
講到這裡,你還覺得賣豆腐的沒用嗎?其實真正沒用的,是只會談空話,不願意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啊。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看到這裡,你對2021是否也有新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我是梁東西,願每個人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感謝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