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封面人物
不忘初心·長相逢
《留學》雜誌創刊七周年
2020年已接近尾聲
2021年已在來的路上
回望2020,挑戰與機遇並存
困難與希望同在
《留學》雜誌的2020
是極具考驗的一年
也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一年
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也是努力拼搏、滿載而歸的一年
《留學》以「年度回憶」的形式推送2020封面人物文章
不平凡的2020
讓我們和你們在《留學》相逢
印凱談低齡留學:
話題冷卻後的深度思考
—專訪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
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秘書長印凱
《留學》總第157期
低齡留學要考慮的方面更多,對孩子的影響也更為深刻,在這一問題的討論中,印凱的看法十分明確:不支持,不鼓勵。
2020年,「低齡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外通航障礙重重,留學生回國成了一大難題。其中未成年的「小留學生」因為年齡尚小,自理能力難與成年學生相比,面對的風險也更高。在各國紛紛施行邊境管制後,家長們焦急萬分,聯名請求政府包機接小留學生回國的新聞屢見報端,引發了社會熱議。
參與討論的聲音高低不同,意見不一。有人認為家長擔憂孩子無可厚非,疫情是全社會都要面臨的風險;有人覺得從高風險地區接回留學生是增加國內抗疫壓力;更有少部分人直接指出,送未成年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用心不良」,其目的只是讓孩子定居國外卻在危急關頭尋求本國幫助……種種辯論、誤解和爭吵都不斷被添加進這個話題集合,最終發酵成社會熱點議題,從國際教育這一單獨領域延伸出更廣泛的討論空間。
隨著近期許多國家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國際航班正慢慢恢復,這一話題的熱度也逐漸冷卻,但沉澱之後問題仍然存在——「低齡留學的未來趨勢如何」成了我們當下需要思考的重點。為此,《留學》雜誌採訪了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秘書長印凱先生,聽他談談對低齡留學發展前景的看法,不支持低齡留學的原因,以及對家長和學生們的建議。
時代環境下
兩大因素促生低齡留學
無論是低齡留學還是「小留學生」,印凱將他們都歸類為「未成年留學」,這也是他從2010年以前就著手研究的一個領域。
實際上,中教國際對這一早已初見端倪的領域關注已久。印凱告訴《留學》記者:「2000年前後,中國本科留學生數量還相對較少,2005年之後,本科留學生開始增加,2010年以後未成年留學生明顯增加。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每個孩子都會引起我們的關注。」在印凱的講述中,那些年未成年學生出國人數較少,尚未形成規模,學生整體發展的大數據還難與成年學生相比。
近年來,未成年留學的熱度逐步上升,低齡留學的利與弊也越來越被大眾廣泛討論。印凱認為,「小留學生」是當前時代背景的產物,討論這個問題要看到它產生背後的各種因素,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分析家長選擇送未成年孩子出國的動機。
「主觀的因素無外乎兩點。」印凱表示,由於學生和家長的心理在新時代發展中產生了變化,經濟條件好了之後學生想接受國外的教育,喜歡國外的學習方式,家長也覺得國外的文憑和語言能增強學生未來的競爭力。
而談到客觀因素,印凱則表示,除經濟因素推動教育信息傳播,學生與家長藉由開闊的視野了解到更多接受教育的渠道外,目前國內教育還存在一些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促使一部分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到國外。
「目前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還不包括高中階段,就連北京地區也達不到100%高中入學率,其他偏遠地區就更低。」從事教育領域工作多年的印凱對這種狀況感到憂慮,在他看來,這種教育現狀其實不夠匹配我國的經濟社會情況,「現在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但高中入學率在自願情況下還達不到100%。實際上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日本和韓國的大學入學率就已經達到了100%,除非學生自己不想讀大學而是選擇職業學校。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客觀因?素。」
此外,戶口問題限制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後的流動,沒有當地戶口的學生無法入讀北京、上海的高中,不少在一線城市工作的父母,面臨著孩子在初中畢業後要返回家鄉上高中的難題,這也促使家長將孩子送入工作地的民辦學校,以便讓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有更好的選擇。
不過,這也產生了另一些問題,「很多民辦學校成立之後,使用國外課程教學,被稱為國際學校,這些學生一旦進入此類學校,很難在高考中競爭過普通高中的學生,最後也只能選擇出國。」印凱表示,目前國內存在的各類客觀因素促使家長送孩子出國,在討論低齡留學時應當注意到這些實際存在的條件限制,從各個方面理性分析這一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未成年留學問題多
家長應全面掌握信息
隨著留學行業在近二十年的迅猛發展,留學市場擴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家長與學生在進行選擇時,擺在他們面前的信息往往是千頭萬緒。而留學機構也是魚龍混雜,提供的服務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認識國內外教育的不同點,做好心理準備就顯得尤為重要。
印凱指出,很多人認為國外教育環境相對寬鬆,但這主要是由於國外教師常常扮演的是「引導者」角色。其實,國外教學中,教師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團隊的合作能力,這讓在國內習慣了按部就班學習,較少提出問題的學生短時間內難以適應。
「在課程上,國外實行選修課與走班制,在考核方面則是從課堂表現、課外活動、出勤率和考試成績多方面綜合評價,與國內中學階段教學方式大不相同。」他表示,很多學生和家長可能還存在一定的誤解,導致學生出國後難以融入國外的教育體系。
除了教育環境和教育理念的差異,小留學生出國後還會遇到幾方面的「水土不服」,對尚未成年的孩子們而言,比起成年學生,成長階段中遇到的這些困難往往影響更大。
「第一就是生活方面。」這是所有留學生都必然遇到的問題,而印凱看到,這一問題在未成年留學生的身上更為突出,也勢必對這些十幾歲就邁出國門的孩子造成更為深遠的影響。由於尚未成年,學生們只能選擇學校住宿或家庭寄宿的方式,這便是給他們的第一重考驗,「學校住宿讓學生們體驗到很多『第一次』,如果在國內家長幫學生做得太多,孩子學會自立的適應期會很長;而家庭住宿也因為文化差異、生活習慣和為人處世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很多學生不適應對方的行為方式,中途更換寄宿家庭。畢竟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國際化視野,大多寄宿家庭還是按照本國思維照顧學生。」
基本生活解決之後,小留學生們還要面臨開拓社交圈的問題。很多孩子留在中國人的圈子裡,沒有建立起新的朋友圈,娛樂用中國網站,不與當地人交流和接觸,「『宅男宅女』到國外還是『宅男宅女』,業餘生活沒有豐富起來。」缺乏交流一方面造成語言鍛鍊不足,同時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立,遇到困難時難以得到他人的幫助。
此外,印凱也指出,小留學生們在國外經常出現財務問題,這與他們在國內沒有培養起完善的法律意識有關,國內家庭教育中更為注重道德方面,在客觀上導致未成年學生們的法律意識不足,容易在國外捲入一些法律、財務層面的糾紛。
而這些表層問題進一步發展,造成的是更深層次的心理適應度與價值觀、人生觀塑造的問題。近幾年來,未成年留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印凱也對小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關注,他表示,「由於國內外的巨大差異,學生容易從心理失衡發展到心理孤獨,焦慮和憂鬱的問題不斷湧現。現在已經有不少英美企業針對留學生心理輔導推出了業務,這也說明的確出現了很多存在相關問題的學生,警示我們應當重視留學生心理問題。我們不要一談到心理問題就認為是『有病』,不承認存在問題,其實這可能是短時期形成的可調整的心理落差。我認為,留學安全中的心理安全(與人身安全)同等重要。」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深刻影響著這些尚處於人格塑造關鍵期的孩子。近幾年,「香蕉人」的說法流傳甚廣,接受了國外家庭模式的孩子,常常與身處國內的父母因為觀念上的不同發生衝突,但維繫國內的一點根系畢竟未曾斷絕,中國文化的基因始終存在,這也導致「外黃內白」的小留學生們往往在國內外都處境尷尬。
「一個人即便在國外讀高中、大學直到工作,多少還是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思維和意識形態,但他形成人生觀、價值觀時又受到了外國的影響。」印凱對這方面觀察細緻入微,看到了不少矛盾之處,「他們可能與父母漸行漸遠,因為成長的環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思路也不盡相同,連說話都不在一個頻道上。然而這次疫情又讓我們看出,東西方無論是在社會架構、人員管理和對待疫情反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距。儘管大部分人在國外有了歸屬感,仍然無法避免遭遇種族歧視,特別是前段時間,我國針對澳大利亞發出留學警示便是一個典型案例。」
在印凱看來,低齡留學造成的最大問題在於,學生容易形成不夠全面的認知,「學生太小,對中國的事情不了解,只了解國外的情況,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抵禦能力和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比較弱,這方面可以說是弊大於利。」他希望,對國內家庭在選擇學生留學年齡段上能夠加以適當引導,儘可能解決留學過程中出現的矛盾。
留學要腳踏實地
拒絕攀比心理
「我對留學的從業者、留學家庭的建議就是『好飯不怕晚』,這句話非常實用。」印凱對這一問題的認知非常清晰。
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印凱希望所有從業者都能保持教育的初心,從教育本質出發,而非只看到經濟效益。「我們不提倡也不鼓勵未成年學生過早出國留學,要踏踏實實地對出國留學的學生做好評估。」他表示,學生一定要具備相當的綜合能力,才能讓留學成為人生的助力,「獨立生活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理財能力,以及活躍的思想和善於交流的性格,這些對未成年學生在國外的生活都至關重要。」
面對記者「如何避免低齡孩子留學後成為『香蕉人』」的問題,印凱的回答十分直截了當:「這個任何人都控制不了。」他表示,如果家長將年齡過小的孩子送出國門,那麼孩子勢必會受到國外文化的深刻影響。除非家長已經決定將孩子送出國門不再回來,否則若是出於提升競爭力和開闊視野的目的,便沒有必要早早將未成年學生送往海外。為此,他也希望家長能夠杜絕攀比心理,真正為了孩子的前途投入心力,而非將孩子的教育當作炫耀的資本。「我們認為留學是可以一生受益的高回報投資,但家長的教育投資不是亂花錢,是為了將孩子塑造成真正的人才。如果僅僅為了攀比、跟風,就把年齡很小的孩子送到國外,這樣的做法未免有些自私。」
印凱曾於20世紀90年代出國留學,當時已經大學畢業的他選擇放棄工作繼續深造,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獲得了碩士學位,並將自己的學業所得帶回國內,為國家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在他心中,無論在哪個年齡段留學,只要懷揣夢想,希望自己成為國際化人才,在求學層面上,去早去晚都一樣,而從思想層面上,面對外界不同的誘惑以及參差不齊的信息,本科階段的留學生有更好的辨別是非能力,面對不同的誘惑能夠去粗取精,吸收國外優秀的成果,「如果惡劣的東西也被我們吸收,養成不好的習慣,也就失去了出國留學的意義。」
「出國留學的目的,是學到優秀的東西為我所用。所以我說出國留學『好飯不怕晚』,沒有必要過早出國,這也是我對未成年留學的看法,希望能夠將它傳遞給所有家長、學生,以及所有的國際教育從業者。」這是印凱多年教育工作得出的結論,也是他對教育這一關係人生路程和國家未來發展的肺腑之言。
看完了以上來自《留學》雜誌的採訪內容,你對低齡留學有什麼看法嗎?你是否有不同角度的觀點呢?或者你有什麼關於低齡留學的建議嗎?
歡迎各位讀者在《留學》的平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小編將在後臺評論區隨機抽取幸運粉絲,贈送神秘禮物~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157期
編輯:胡墨涵
監製:李璨
責任編輯:劉薇禛平
關注
【留學事務所】
微信公眾平臺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留學雜誌↓↓↓
聯繫我們
讀者熱線:400-803-1977
關注留學行業最新消息
客觀深入報導行業事件
提供有價值的優質服務
想你所想 為你而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