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歷史百科繪本開啟「博物館」奇妙之旅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0日電(康玉湛)近日,肯德基小書迷王國攜手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將在上海、長沙、洛陽、南京、天津、廣州陸續開展主題活動——國博歷史百科繪本開啟「博物館」奇妙之旅。

  9月19日,活動來到了上海活動首站。活動還未正式開始,小朋友和家長們已經陸續到場,開始了「古風cosplay」。原來,他們都在古人造型的KT板前合影。

這一看,就是個玉樹臨風的公子哥~

那個小女孩,肯定是某貴族人家的小姐吧~還有人伺候她穿衣呢。

  活動預熱,小朋友們還看起了國博兒童歷史百科繪本的動畫電子書,在動畫裡徜徉於中華歷史。看罷,主持人姐姐來開啟活動。

  活動正式開始,穿越回唐朝的時光之旅也慢慢拉開帷幕。

  唐樂情景劇之我要學唐樂

  小朋友們坐罷,觀看起了唐樂情景劇的視頻。視頻中,唐代禮樂復原組為小朋友們用復原的唐朝樂器演奏起了動聽的唐樂。音樂繞梁,小朋友們仿佛真的置身於唐朝。人們彈奏樂曲、吟詩作詞,生活舒心自在。

  突然,從視頻裡跳出了一個人。是誰?居然是朋朋哥哥!他也穿起了唐朝的衣服,調皮地和唐代禮樂復原組拌起嘴來。通過逗趣的「吵嘴」,小朋友們居然對唐代樂器有了不少的了解!

  原來,唐朝皇宮的樂隊居然還有來自西域的樂器,叫篳篥。它好像挺不起眼的,但「嗓門」可高了,而且在樂隊裡還負責的是主旋律的演奏。

小朋友們正在投入地看視頻呢。

看完視頻,主持人姐姐要來考考小朋友們啦。「方響上有幾片鐵片啊?」「16片!」

  小小扎染師

  當天,小朋友們還要來體驗中華傳統染色工藝——扎染。這可是中國的民俗特色,而且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先來聽聽特邀講解老師於雅澤老師來介紹扎染。老師告訴小朋友們,現存最早的扎染製品出於新疆地區。

  那要怎麼做扎染呢?於老師幽默地說首先要扎結,要把布團紮成「小疙瘩」,也就是「疙瘩面」的「疙瘩」。

老師自己做的扎染手帕,是不是很漂亮?

要開始染色啦,不知道你做出來的手帕會是什麼樣的呢?



  歷史大講堂

  於雅澤老師不光是懂扎染,她還是文博達人,她給小朋友們講讀《發明,對世界的探索》。於老師把祖先的發明史詮釋得十分生動有趣,惹得小朋友連連發笑。

  聽完的小朋友們興奮極了。因為小朋友們知道,終於要出發去當地的歷史博物館,開啟博物館奇妙之旅了。

  博物館奇妙之旅

  走進博物館,濃濃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像是一腳踏進了幾千年前。小朋友們不僅在聆聽古人的生活,也是在了解自己的過去,展望著未來。

  今天,特別邀請來的朱澤昀老師要帶小朋友們了解青銅。最初的青銅可不是青色,而是金色!


  朱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子仲姜盤體現了當時人們高超的鑄造技術。盤內裝飾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種水生生物,有魚、龜、蛙、水鳥,儼然一副水族聚息圖。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每個圓雕動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轉,當水注入之時,魚禽如遊弋其間,是前所未有的絕妙創造。

  「犧尊這種可以溫酒的動物形青銅器特別珍貴,也是上海博物館最著名的寶貝。犧尊背上背著一口「鍋」!牛的肚子是空的,牛脖子和背脊上有三個洞,中間的洞裡套著一個小鍋,可以取出。這個小鍋可以盛酒,另外兩個洞用來灌注熱水水裝到牛肚子裡,這樣,牛肚子裡的酒就變熱了」,朱老師向小朋友們介紹說。

  看!這可真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仔細看看,它有一對長頸鹿的牴角和兔子的耳朵,雙目圓睜,兩角後各有一條曲體小蛇。蓋的後端是一隻牛頭。它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呢?原來,這是盛酒器!用單手四指與掌心握住牛頭扳,則拇指可以用下壓的方式按住牛舌向下用力,上蓋前端即兔首部分自然會翹起以便酒傾瀉而出。

  「鼎」在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烹煮食物,後來又成為了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小朋友們問到「這個鼎為什麼叫大克鼎呢?」

  朱老師回答說,因為這個鼎上記錄了一位叫克的人,所以叫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那麼膳夫是什麼職業?是不是相當於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的——御膳房總管呢?這個具體我們也不清楚,但膳夫是一種官職,而且這個官職只能由周天子分封。 

  當時的貴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長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紀念,就鑄造一件鼎或其它青銅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

  大克鼎腹內壁鑄長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膳夫克用美辭頌揚文祖師華父輔協周室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克任膳夫以來受孝王的賞賜。銘文最後說:克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魯休,用乍文且師華父寶彝,克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這個也是用來裝酒的大傢伙肚子上有一張怪獸的大臉,長角獠牙,眼睛像燈泡,真兇悍!據說這種怪獸的名字叫饕餮,胃口特別大,見啥吃啥,把肚子都撐破了,所以只有腦袋沒有身體……

  小朋友們認真地聽著朱澤昀老師講述一件件文物的故事,講述祖先的生活……活動到這裡就結束啦,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不會就這樣結束!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康玉湛  

相關焦點

  • 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達成《國博共識》
    中國文化報訊 4月11日至12日,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召開。來自五大洲24個國家的40餘位國際一流博物館館長或代表,以及國內50餘位博物館館長或代表,圍繞「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主題,開展深入研討,達成《國博共識》。
  • 在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來一次《博物館奇妙夜》之旅
    《博物館奇妙夜》是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奇幻喜劇片,故事的發生地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影片中博物館的藏品都醒來了,大家可以看到無數奇幻的景觀
  • 新國博:大館之路
    通過不同的意見爭議,恰好也宣傳了我們博物館。天安門廣場東,長安街畔,夏日的綠蔭掩映著一片恢弘的建築,引得周邊行人紛紛矚目——這便是數月前剛剛改擴建完工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區別於擴建前的老館,人們親切地喚它「新國博」。
  • 金沙的月餅、國博的雪糕……一口千年,舌尖上的博物館有點甜
    中秋節快到了,雖然琳琅滿目的品牌月餅早已上市,但最近記者的朋友圈卻被幾款博物館的文創月餅刷了屏——日前,故宮博物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紛紛推出了全新的月餅禮盒,華麗宮廷範兒、精緻小清新,各有各的韻味,再次刷新了月餅的顏值。
  • 跟著斯嘉麗逛博物館 第一季 香港文化之旅 香港歷史博物館(上篇)
    曾經在慕課搜到有關博物館教學的課程,很遺憾未能有時間參與互動,加入「磁場」社群後被「愛上博物館」近千人的同好所感染,在多年帶娃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穿梭於各地有關自然,歷史,藝術,民俗等的公立博物館,美術館,創意園區後,計劃按圖索驥,搜羅能夠激發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的展覽,和孩子共同成長。
  •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 走進真正的博物館奇妙夜!
    儘管攝製組已獲得進入自然歷史博物館拍攝的許可,但考慮到館內藏品的價值,最後劇組還是在攝影棚內儘可能還原了博物館的內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每年接待約400-500萬人次的遊客,它建造於1869年,已經有整整150年的歷史。
  • 博物館奇妙夜穿越之旅 漢陽知音故裡致敬英雄
    10月1日晚,「月圓國慶·感恩有您」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作為重頭戲拉開了漢陽中秋國慶文旅活動的大幕,4名漢陽抗疫英模受邀參加開幕式。昨晚6點多,武漢網紅打卡地——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門前廣場,早早聚集了不少來看演出的市民。
  • 夢幻烏託邦,風中的少年蘇州演唱會開啟奇妙的音樂之旅
    夢幻烏託邦,風中的少年蘇州演唱會開啟奇妙的音樂之旅夢幻烏託邦,風中的少年蘇州演唱會開啟奇妙的音樂之旅夢幻烏託邦,風中的少年蘇州演唱會開啟奇妙的音樂之旅夢幻烏託邦,風中的少年蘇州演唱會開啟奇妙的音樂之旅
  • 【人物】知識型網紅袁碩:「入戲」的國博講解員
    2017年的深秋,暑假的熱潮已經散去,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門前依舊排著長長的隊伍,遊客,學生,記者,教師……眾多身份的人聚集在這裡,想走進這個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一探究竟。  作為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下稱「國博」)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
  • 想體驗博物館奇妙夜嗎?廣州這11家博物館實行夜間開放,約起~
    有一檔《博物奇妙夜》綜藝夜訪雲岡石窟、故宮博物院……少了白天遊客如織的熙攘在夜晚獨有的沉靜氛圍中看看展覽,品品文物,讀讀歷史讓夜訪博物館有了另一番味道夜訪雲岡石窟一期節目中,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唐詩逸作敦煌飛天舞,國樂大師方錦龍奏琵琶,韻味綿長。是不是很嚮往?
  • 國博棒棒糖2.0版會說話|用嘴巴「聽」見中華文明,甜甜的
    ~用嘴巴「聽」見中華文明,甜甜的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國博棒棒糖2.0版——會說話的棒棒糖帶你體驗「中華文明+新科技」會說話的國博棒棒糖在傳統的棒棒糖中代入了骨傳導晶片把棒棒糖放入嘴中通過口腔中牙齒與骨骼咬合糖果傳遞聲音到耳膜邊吃糖邊享受味蕾和聽覺上的新奇體驗國博棒棒糖2.0版 · 帶你穿越中華文明之旅
  • 博物館奇妙世界
    新文創時代之下,新消費理念為博物館的生存發展打開了新的路徑。 在成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為自己熱愛的文創產品買單,博物館深耕的專業場景深深吸引著人們去開啟未知,去探索樂趣,進行娛樂和消費。由此,博物館也有了更具溫度的接觸方式,或許這才是真正地將藝術融入生活。
  • 山南博物館的奇妙之旅,歷史在這裡「活」起來
    看到博物館就會想起 《博物館奇妙夜》中,館中藏品和歷史故事在晚上都會「活」過來,不同時代的藏品共同冒險的劇情,讓人們對博物館內可能發生的一切充滿了想像。 其實,每個地方的博物館正是「活」著的歷史,每一件藏品都曾見證過一段歲月,與它們相見,便是與歷史的一次對話。
  •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之旅,別開生面的異國趣味
    談到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要先從成立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說起。大英博物館的最初藏品來自於英國收藏家漢斯·索恩爵士去世後的捐贈,包括大批動植物標本及人類骨骼。後來,隨著展品的增多,大英博物館漸漸沒有空間來收藏和展示這些藏品了。於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提出:把大英博物館一分為二,將關於人類文明的藏品和自然歷史類藏品分開收藏。
  • 寧夏地質博物館開啟酷炫「奇妙夜」 恐龍、機器人驚豔來襲
    您想知道夜晚的博物館沒有了白天的喧囂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嗎?當侏羅紀的主宰者遇上現代科技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精彩火花?9月19日晚,由寧夏地質局、寧夏地質學會、金鳳區科技局主辦,寧夏地質博物館承辦的「第六季博物館奇妙夜」主題科普活動正式開啟。
  • 朱昊開啟琴童們的奇妙音樂之旅
    在不久前剛謝幕的漯河市鋼琴藝術周上,有這樣一群琴童經歷了一場由著名青年鋼琴家朱昊帶來的奇妙音樂之旅。 朱昊受貝森朵夫之邀,在7月27日開始的漯河市鋼琴藝術周上,帶來了大師公開課以及鋼琴獨奏演出。獨奏結束後,小琴童們為朱昊獻上了花束。
  • 博物館奇妙夜博物館奇妙夜
    呼和浩特晚報訊 1月18日,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迎來首批夜間訪客,來自呼和浩特的40名小朋友解鎖博物館創新科普形式,感受大自然的夜晚魅力,學習自然界各類生物的夜間生長模式。據了解,此次舉辦博物館奇妙夜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創新科普形式的一次全新嘗試。這次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圍繞壯美內蒙古展廳和遠古生物廳展開,小營員們人手一個手電筒,進入黑漆漆的展廳探秘。夜晚駐紮在博物館的小朋友在沒有家長陪同的情況下一起搭帳篷,參加自然探秘,學習光影知識,並在模擬的恐龍聲中入睡。
  • 從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國家博物館
    若將時間退回到19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離開辦公6年的地點國子監搬遷到故宮端門到午門區域。此時,從午門城樓北望,文華殿、武英殿是成立於1914年的古物陳列所。從古物陳列所再向北,重重宮苑中還生活著溥儀的「小朝廷」。在遷至午門兩年後,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又6年(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開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是北洋政府籌建的國立博物館,其設計目標比較宏大,但又生不逢時。
  • 《博物館奇妙夜》:奇幻搞笑電影的代表作,博物館的展品都活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一部作品是《博物館奇妙夜》,該片是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奇幻喜劇片,由肖恩·利維執導,本·斯蒂勒、羅賓·威廉士主演,2006年12月22日在美國上映。距今來說算是一部老片了,但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刻畫都給人極其深刻的印象,保證你看過之後還想追蹤。
  • 國家博物館為什麼不敢參加《國家寶藏》節目?原來有難言之隱!
    央視年末大戲《國家寶藏》引發廣泛關注,故宮博物院邀請國內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