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博物館就會想起 《博物館奇妙夜》中,館中藏品和歷史故事在晚上都會「活」過來,不同時代的藏品共同冒險的劇情,讓人們對博物館內可能發生的一切充滿了想像。
其實,每個地方的博物館正是「活」著的歷史,每一件藏品都曾見證過一段歲月,與它們相見,便是與歷史的一次對話。2020年雅礱文化旅遊節期間,山南博物館正式開館,今天,就跟著小山去山南博物館裡面來一場時空之旅吧。
山南博物館簡介
地址: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郭莎路,市內公交901、902均可到達。
開館時間:每周二至周日上午10點半至下午5點
門票:免費開放
山南博物館前身為山南雅礱歷史博物館,建成於1995年,是西藏自治區第一家國立博物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投資6800萬元建設山南博物館及館內布展,於2020年雅礱文化旅遊節期間正式開館。
山南博物館展區面積5700平方米,山南博物館共有4大展廳以及一個臨時展廳,包括山南歷史陳列展、民俗民風展、傳統藝術展、文獻檔案展以及4D影院、文創產品超市等。
山南歷史陳列館
一進展廳便可看到山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雙系尖底彩陶罐,出土於山南乃東結莎墓地,距今約2000年。瓶身紋有菱形紋飾,這是同時代出土的文物中唯一擁有紋飾的彩陶,成為2000年之前生活的寫照,山南博物館的logo也以此為元素來進行設計。
山南歷史陳列館按照從古至今、從無到有的歷史來還原整個山南的變遷。從原始社會到吐蕃王朝,再到近代西藏與民主改革之後的新西藏,沉浸在這個陳列館中,便是一趟短暫的時空之旅。
最古老的山南,以遺址的方式呈現給大家。目前在山南境內發現的兩處史前遺址——貢嘎縣的昌果溝和邦嘎遺址,均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3000至4000年,證明著人類在青藏高原上生活過的痕跡。
在隆子縣、扎囊縣、雅礱河谷一帶出土的高頸管狀流圓底罐,則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山南人已經開始使用器皿,這也是僅山南出土的文物,對研究古代雅礱文化有著很大的科學價值。
松贊幹布時期的山南與吐蕃王朝,達到了青藏高原的巔峰,七賢臣之一吞米桑布扎,是現行藏文的創始人,擁有者超乎常人的智慧,也開啟了山南的新歷史紀元。
公元15世紀是山南人才輩出的時期,唐東傑布為了籌措修鐵索橋的資金,在瓊結一帶召集七仙女巡演——這邊是藏戲的雛形,流傳600多年,現在山南扎西雪巴藏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館藏中的服飾也記載著藏戲的源遠流長。
在1903-1904年的第二次侵略西藏戰爭中,英軍分兵進攻山南浪卡子,在浪卡子門戶——著名的卡若拉冰川等地多次遭到了藏軍和浪卡子民眾的頑強阻擊。他們面對強敵入侵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將永遠銘刻中華民族史冊。
時間終於來到了西藏和平解放並完成民主改革之後,山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推翻了舊制度,建立了新政權,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
從原始社會到新社會的滄海桑田,歷史陳列館內匯集的藏品靜靜地記錄著山南變遷,了解山南,一定要來這裡沉浸式體驗。
西藏傳統藝術展
雕刻、繪畫、造像藝術是西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山南博物館裡,能欣賞到大量金器與陶器,還有唐卡、佛像造像,足以證明雅礱藏源文化的深厚底蘊。
西藏佛像造像起始於公元7世紀初,是在古印度、尼泊爾和中原等周邊佛教文化多重影響下,與本民族文化不斷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佛教文化藝術,山南造像內容豐富多彩,所用材質包括泥、石、木、金等。
館藏中的一些典型的印度帕拉風格,肩寬腰細五官立體,由此可知,我們的文化也在受著國外文化的影響,山南自古便是一個文化融合之地。
山南民俗民風展
山南所在的雅礱河谷,是青藏高原上最肥沃、最滋養的土地之一,因氣候和水資源的給力,在山南可以種植春青稞、冬春小麥、豌豆、油菜花等農作物實行一年兩收制,這讓山南素有「西藏糧倉」之稱。
同時,山南也擁有遼闊的牧場和豐富的水資源,以及氣候適宜,很適合畜牧業的發展。牆上貼著牛糞,院子裡樹木,大門上掛著犛牛頭,很多人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小時候的記憶之中,這就是山南牧場的樣子啊。
自古以來,山南就以淳樸而熱情的民風聞名,正因如此,也生長出了各有特點又相互融合的山南文化,藏族、珞巴族、門巴族在這片土地上共生共存了很長時間,服飾、文化百花齊放。
除了各民族的璀璨文化,還能在這裡體驗到各種節日的氛圍。這個穿著盛裝、背著經文的隊伍,正是正在過望果節的村民,人物模型都是請山南市群藝館的演員和本地群眾來當模特,按照1:1的比例製作而成,栩栩如生。
如果你沒有趕上山南的節日,沒有時間走遍山南的大小角落,不妨來山南博物館看看,這裡民俗民風,也不會讓你失望。
山南文獻檔案展
文獻檔案,是記錄山南文明發展的的歷史實物。館內分為三個部分,文書檔案、佛教典籍、近現代文學作品。
在此次文獻展覽中,有非常精美的國家一級文物貝葉經等一批珍貴的古籍文獻亮相,其中一部珍貴的貝葉經被稱為是西藏最美貝葉經,這也是國寶級的文物。
貝葉經發源於古印度,已有2000多年歷史。它是古印度人用鐵筆或竹筆在貝多羅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典,是佛教現存最珍貴的文化瑰寶。山南博物館共收集了貝葉經13部,被放在十分顯要的位置,以梵文書寫的八千頌,共有一千餘張,它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整理古籍文獻時被發現的。裝幀形式是古老的梵夾裝,中間有孔,可以穿繩子,經文上有十分精美的插圖。
現場看到的感受更是震撼,小山此刻詞窮中。
不知不覺,小山在博物館中逛了有一上午,仍然覺得意猶未盡。
歷史的魅力正是如此,它讓我們知道我們從何而來,並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與山南博物館的約會就到此結束了,如果還覺得不夠的話,到現場來感受下吧!
編輯:美朵拉珍
審編:鄧雨露 美朵群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