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聲發聲法是指喉頭的位置和咽腔打開的長短、寬窄和收縮的比例調節到恰當好處的意思,就是無論唱哪個聲部、無論節奏的變化快慢、音色始終統一沒有痕跡感,並且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結合的密切。
方法是:對著鏡子看著自己的喉頭,一邊小聲哼,一邊使喉頭向下移動。聲音往高進行時,喉頭要相應的向下慢慢移動。經過這種仔細而嚴格的練習後才能找到喉頭穩定的自我感覺。
「混聲唱法」是將頭聲區、口咽腔區、胸聲區的聲音有機結合、融會貫通,使音域拓展、音色一致,充分展現人體機能的一種科學唱法。由於「混聲唱法」的稱謂借鑑於西方,聲樂界的一些同志認為「混聲唱法」是美聲唱法的產物,是西方人研究的成果。這種看法是極其錯誤的。「混聲唱法」不僅是美聲唱法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民族唱法的一個重要標誌。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民族唱法中使用真聲和純假聲的情況較多,但這並不等於中國人就沒有創建和使用「混聲唱法」。事實上,世界各國的民族唱法在歷史上都較多地使用真聲和純假聲,經過實踐與摸索,才逐漸找到「混聲唱法」。中國的民族聲樂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不但創建了「混聲唱法」,而且在廣泛的領域裡使用了這種唱法。
那如何唱好混聲呢?
「哼鳴」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作。歌唱中的哼鳴練習同生活中的哼鳴動作原則上沒有區別,只是要求「哼鳴」時喉頭放鬆,把「哼」的感覺置於嘆氣的呼吸狀態上,發聲時嘴不張開把「M」音加以延長。哼唱的好處是使喉腔自由與放鬆並防止喉音。如果整個聲音通道不是處於全然放鬆的狀態,就不能把「哼鳴」唱好
練習哼鳴時,方法一定要正確,如若不正確,發出的聲音又緊又逼,帶出來的聲音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哼唱正確了,帶出來的聲音才會好。自我檢查哼鳴的對錯,可以在哼鳴時對著鏡子看嘴巴是否能隨便動作,而不影響聲音的發出。如果不影響,說明哼唱是正確的。這樣,用哼鳴這種方法唱時,嘴巴在做咬字動作和做表情動作時,就不會影響聲音。
唱mi,ma時逐漸把嘴張開,發聲要自然而不費力。口張開時,聲音的感覺位置要保持在哼唱的高度,防止口一開位置就掉了下來。也就是說聲音不能脫離呼吸,而應該似乎是把聲音嘆在氣息上,這樣唱出來的聲音就有呼吸的支持,聲音通暢,形成一個整體的歌唱感覺。
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聲音要有高位置的要求。最能體現高位置的聲音是「假聲」。唱假聲的時候,喉嚨一般都是開的、鬆弛的,氣息也不僵,上下容易連成一條垂直的氣柱感覺,所以聲音比較柔和圓潤、通暢、統一,演唱時也相對省力。但聲音不夠結實。如果根據假聲的特點,發揮假聲的優點,即可在保持假聲演唱時的基礎上把聲音放出來,以增加聲帶的張力,摻入真聲成分,就會形成圓潤的混合聲效果。同時音域也得到擴展。
也可以這樣理解和體會,就是把假聲放大,變成熱情有力的聲音,但一定要在不改變唱假聲的歌唱狀態下來放大聲音,使所有的字都統一在假聲的位置轉換,字的轉換動作要小,而且每個字都是在相同感覺下轉換的。同時也要與氣息配合好,保持氣息深度,否則聲音就會發虛,反而放不出聲音。
開始使用假聲位置時,可能有些不習慣,也可能一下子難以把聲音放大,這個過程是正常的。只要堅持練習就能掌握。
用假聲位置發聲的練習,一般宜自上而下,因為高音容易找到假聲的位置,從上至下,保持位置來帶聲音,一直唱到低音時仍然是假聲位置的感覺,加上氣息的配合,便能得到混合效果
當「弱混聲」逐漸達到平衡和良好的控制的程度我們試著將混聲力度加強,簡單的說如何把弱混加強成為「重混聲」,第一氣息支撐要加強,腰腹繃緊的感覺會更明顯,類似你在搬重物時核心收緊腰腹用力的那個感覺,加強氣息支撐後,對抗的感覺會更明顯,聲帶閉合力量也會加強聲音自然更集中。第二就是元音轉換,在前一步訓練的窄元音小口音,我們嘗試穩住這些音慢慢把口腔空間放大,空間更大共鳴更豐富,聲音會變得更有張力。小竅門,增加「混聲」力量,我們多學貓叫,發「MIAO」這個音,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保證聲音始終不能散掉,能很好的突出你聲音張力的一部分,而且還能磨合你的聲區轉換
聽了這麼多不妨自己試一下吧,「混聲」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重點是知道思路和方向,日積月累你的「混聲」肯定會越來越熟練的,另外我想說聲樂本身就是很抽象的東西,如果想深入學習肯定是需要找老師的,我寫這些也是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給一些同學啟發,如果一時半會不能領悟的同學也不要著急噴,多思考多練習。關注我,更新更多原創最幹最幹的聲樂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