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九年,秦國境內發生了一件令人惴惴不安的異常天象:一顆長長的彗星,拖著巨大且異常耀眼的尾巴橫貫了長空。古人比較迷信,他們認為一旦彗星出現,必然會有不好的大事發生。因此,鹹陽城裡的坐商行賈以及達官貴人們都在議論:秦王嬴政即將開始的加冠典禮會不會受到影響?很快,長信侯嫪毐率眾發動的叛亂便告訴了他們答案。那麼,嫪毐究竟是何許人呢?
據史料記載,嫪毐本是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客,因呂不韋欲擺脫昔日的情人趙姬,即秦王嬴政之母的糾纏,遂將同是邯鄲人的嫪毐送入秦國宮廷來代替自己。不承想,嫪毐的政治野心極大,他入宮站穩腳跟後,不但蠱惑趙姬為自己連生兩子,還唆使趙姬將他封為長信侯。稍後,嫪毐更是用同樣的手段讓趙姬動用太后的權力賜給自己山陽和太原郡作為封國。就這樣,嫪毐很快成為了朝中新貴,其勢力也急劇膨脹,竟有上千人為求仕宦而甘心投奔到嫪毐門下充當舍人。不過,僅憑這點人是發動不起一場像樣的叛亂的。但嫪毐還有一個殺手鐧:他早就籠絡了一批手握實權的秦朝官吏。其中,數衛尉、內史、佐弋、中大夫這四名官員最為要害。
按照秦朝制度,衛尉是王宮所有宮門侍衛的最高軍事長官。晝夜巡視、盤查出入宮廷的人員,均由他負責。也就是說,控制了衛尉及其士卒,不法分子便可以隨時進入王宮;內史,是秦都鹹陽附近的最高行政長官。在統轄首都地區的軍民財政的同時,還可以指揮鹹陽駐軍來保衛首都的安全;佐弋,是武官的一種,主要負責訓練士卒的騎射並保管弓箭等武器;中大夫,是君主隨身的職官,傳達詔書、諮詢政務,均屬於他的職責。雖然相對前三者而言,中大夫手中沒有兵權,但因為在君主身邊,故而可掌握君主的一舉一動並及時通報。也正是因此,嫪毐發動叛亂時間才能拿捏得如此準確,即秦王政離開鹹陽趕赴雍城進行加冠典禮之時。
據史料記載,嫪毐發動叛亂憑藉的軍事力量主要有前文所述的衛尉和內史所屬的士兵以及用盜來的秦王璽印和太后璽印徵調的各縣軍隊和一些騎兵。總而言之,這支叛軍的規模頗為浩大。不過,嫪毐是假宦官並與太后私通生子的事情,秦王嬴政早就有所耳聞。因此,在啟駕雍城之前,他就做好了應急措施。
不過,由於嫪毐選擇發難的時間點太刁鑽,最後還是令秦王有些措手不及,以致身邊的宦官都拿起了武器上陣搏鬥。好在商鞅推行的律令深入人心,士卒們久在陣中,都知道調動軍隊必須要用虎符。所以,他們一開始就對嫪毐拿秦王和太后的璽印調兵一事感到不解。於是,當救駕的昌文君和昌平君率兵趕到並向士卒們解釋原委後,這些受到蒙蔽的秦軍立即反戈一擊,紛紛加入到了平叛的隊伍中來。於是,雙方正式開戰不到一日,便以嫪毐戰敗而告終。緊接著,秦王嬴政又發布一道高額懸賞令,「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結果,沒出旬日,嫪毐和他的二十名骨幹黨羽便被秦國官民一網打盡。那麼,秦王又是如何處置這群反叛之人的呢?
嫪毐淫亂後宮並意欲謀反弒君,被判處車裂之刑,也就是所謂的五馬分屍。當年,商鞅就是被這麼處死的。在商鞅之後,在秦國也只有嫪毐一人受過此刑了。至於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以及中大夫令齊等人,則被處以梟首之刑,其宗族亦被牽連屠滅。此外,還有4000多家被免除爵位,而後又被流放到了蜀郡房陵。當然了,嫪毐和太后所生的那兩個兒子也沒有逃脫一死。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