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20年優秀畢業作品展在「雲端」開展。展覽引來眾多寧波藝術設計類公司向該校畢業生拋來橄欖枝。
該校2016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畢業班學生葉天宇的畢業作品《安全教育科普館》剛在線上推出一個小時,便引起一家寧波本土知名品牌創意公司的興趣,並向他開出15萬年薪的條件攬才。
本次展覽以「飛行計劃」為主題,參展作品涉及藝術品陳設與軟裝、環境藝術設計、ACG動畫設計、影視創作與製作、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智能交互等工作室的60餘組學生作品。「疫情加速了我們的教學改革,往年畢業生都是在學校工作室裡手工完成作品的實體製作,今年我們指導學生利用3D列印技術完成作品。」該校藝術品陳設與軟裝工作室主任吳大衛老師認為,3D列印代表了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將成為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我們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去發現社會上存在的現實問題,並嘗試用設計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該校建築空間景觀工作室主任陳憶特別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吳依和金澄澄的作品《反轉違章之城——疫情下建築適應性的思考》的創作靈感即來源於一個實際項目以及對疫情下生活現狀的敏銳觀察。去年,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的師生團隊為慈谿市白沙路街道西華頭村進行城中村改造。「當時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村子裡有很多沒有利用起來的空間,這為改造提供了基礎。」吳依介紹,疫情發生後,許多村子進行了封閉式管理,因此該團隊設想將村裡閒置的建築改造成臨時教室、臨時辦公室,以提升居家隔離期間的幸福感。」
展覽中除了靈動的創意,還有很多接地氣的作品。比如杜家蝶的作品《從客運碼頭到藝術碼頭——立體書設計 》,便是為寧波美術館設計的實際項目。該作品以旋轉木馬形式的立體書,展現寧波美術館從客運碼頭到藝術碼頭的歷史轉換。
「我們在原先『項目驅動式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項目的選擇,從原先短期的單一項目合作轉而搭建長期的多樣化項目合作平臺。該校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工作室主任樓文青介紹,「我們與寧波美術館籤署了『教學實踐基地』,共同推進優質創意人才孵化,去年學生設計的文創產品還獲得寧波TOP10年度文創IP獎。」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文化創意學院以培養人文素養與匠心融通的文化創意創新人才為目標,不斷完善「項目化驅動教學」和「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辦學體系,多次獲得省市教學成果獎。近三年,該學院學生作品在全國各類專業競賽中屢獲佳績,共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101項。(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史望穎 通訊員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