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一部《流星花園》開啟了臺灣偶像劇的黃金時期,隨後諸如《終極一班》、《公主小妹》、《惡作劇之吻》等諸多優秀的作品將臺灣偶像劇推上了時代的巔峰,捧紅了諸如F4、明道、飛輪海、陳喬恩等一眾優質的臺灣偶像。
然而近年來,曾經我們追過的臺灣偶像劇,為何一去不復返?臺灣偶像劇唯一留存在人們腦海中的也就是一些像「你們不要再打了」之類的搞笑梗。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曾經統治了一個時代的偶像劇走向了沒落,是誰殺死了臺灣偶像劇?
一塵不變的劇情,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2001到2011年可以說是臺灣偶像劇的黃金十年了,以《流星花園》為起點到《我可能不會愛你》為止,臺灣偶像劇在這期間經歷了極大的變化。
早年的臺灣由於受到日本潮流文化的影響,基本上早期的臺灣偶像劇都是以改編日本漫畫為主,比如開啟臺灣偶像劇黃金時代的《流行花園》就是改編自日本漫畫《花樣男子》、《惡作劇之吻》就是改編自日本漫畫《一吻定情》。
隨後,臺灣的影視公司慢慢地開始了原創,先後出產了諸如《王子變青蛙》、《公主小妹》等優質原創偶像作品。
這些偶像劇的劇情基本都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為主,不過裡面那類似於如今許多網文裡的「高冷學霸暗戀我」、「霸道總裁愛上我」的設定。
給了當時電視機裡仍然在反覆播放《西遊記》和《還珠格格》的內地觀眾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直到今日,當時的許多人物劇情設定仍在被沿用。
然而不知道是編劇們懶得不想去改,還是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臺灣偶像劇將這些設定重複用了近十年。
臺灣偶像劇裡的男主角一定會是年少多金,高冷霸氣,拒人於千裡之外,而女主角則一定是漂亮、勵志、傻白甜、灰姑娘,然後還一定要配上一個溫柔、優秀的舔狗男二號和一個綠茶的女二號來妨礙男女主角的愛情之路。當然,最後的結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克服一切困難走到了一起,修成正果。
而且臺灣偶像劇的題材也無外乎是校園戀愛和辦公室戀愛二選一,前者裡好一點的呢,可能會穿插一些少年熱血追夢的劇情。
後者好一點,則會添加一些辦公室內部的勾心鬥角和商戰的戲碼,不過核心主題還是逃不過愛情二字。
雖然偶爾也會有像《終極一班》、《終極一家》、《終極三國》系列這樣的結合魔幻、搞笑、家庭、熱血等元素為一體的作品,但是這終歸也只是滄海一粟罷了,終究還是愛情劇佔據了臺灣偶像劇的主要部分。
也正是因為這反反覆覆拍了十幾年的題材、內容和人設,導致觀眾開始對臺灣偶像劇出現了審美疲勞,臺灣偶像劇的熱度大不如前。
娛樂產業和網絡發展迅速,海內外影視作品帶來的衝擊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內地的影視行業和網際網路行業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這就導致不止中國內地開始出產優質的影視作品來搶佔臺灣偶像劇的市場,而且還會引進大量海外優秀的影視作品來進一步擠壓臺灣偶像劇的生存空間。
首先,近十幾年來,中國內地的影視產業成功吸取了歐美日韓等影視娛樂產業的優勢,通過集合眾人之所長開創了一條自己獨有的影視劇體系。
而且,相比於臺灣偶像劇稀少的題材選擇,內地的影視作品的題材選擇範圍就很廣,除了像有關事業、愛情、家庭等結合現實社會現象的現代劇之外,中華民族長達五千年之久的歷史長河中所流傳的歷史人物、文學作品等也為影視公司提供了很多的古裝劇題材。
更別提因為網絡文學的興起所掀起的諸如《慶餘年》、《將夜》等將熱門網絡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的熱潮了。
除此以外,相比起臺灣的影視公司而言,內地的影視公司更清楚內地觀眾的生活和審美,因此拍出來的劇集也更加貼近觀眾的生活。
更能被內地的觀眾朋友們所接受,甚至還可以反向輸送到臺灣地區。而且中國內地地大物博、人才輩出,取景地、演員的選擇也比起臺灣地區而言有更多的選擇。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內地的觀眾可以接觸到許多海外的影視作品,比如可以說是臺灣偶像劇的祖宗,有大量熱門漫畫和文學作品作為劇本基礎的日劇,還有在世界掀起韓流熱潮。
不斷推陳出新的韓劇,以及結合了好萊塢拍攝手法和特效技術的美劇等等。這些海外影視作品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選擇,臺灣偶像劇的排位也在觀眾的心裡一落千丈了。
資本對娛樂產業的影響,被時代所淘汰
在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內地的經濟出現了飛速的上漲,臺灣早年在其經濟領先時期所拍攝的偶像劇中的人物造型,也慢慢地從我們眼中的流行、時尚轉變成了非主流、土老帽。
同時,人們的物質需求都得到了很好的滿足,因此人們開始將消費重心轉移到了精神需求方面,這也使得許多資本都將目光轉移到了娛樂產業上。
隨著大批資本的注入,娛樂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現在大陸內地的影視劇的拍攝預算動輒都是上千萬乃至上億,現在內地的影視作品在服裝造型、布景道具、後期特效等方面都要遠遠好於低成本的臺灣偶像劇。
而且由於大量資本的投入,為了確保影視作品的收視率,投資方經常會高薪邀約一些頂流的男女明星參演,其中就包括了諸如霍建華、言承旭等撐起了臺灣偶像劇江山的明星藝人。
然後這些臺灣藝人來到內地工作以後發現內地的片酬遠遠高於臺灣,於是他們便會留在內地進行發展,從而導致臺灣偶像劇沒有了過去的人氣保證,他們不得不想盡辦法打造、培養新人。
然而培養新人是一個前期投入很大、風險很高的事情,畢竟你不能保證每個藝人在花費了前期大量投入的培訓費用和後期的包裝宣傳費用以後,就一定會爆紅。這其實就是在進行一場賭博,賭贏了一本萬利,賭輸了血本無歸。
除此之外,時代的變化導致了娛樂行業的重心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早年間,臺灣和內地的造星理念基本上都是通過傳統的影視劇和歌曲來打造明星藝人的,即便是類似於超女、快男這類的選秀節目在本質上也只是選拔歌手罷了。
然而近些年,由韓國「produce」系列所掀起的一股選秀浪潮,國內受其影響,也先後創辦了《青春有你》、《創造營》等節目。
造星模式也從高不可攀的電視造星轉變成了「養成式」的網際網路選秀偶像模式。傳統的臺灣通過偶像劇造星的模式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了。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打鐵還需自身硬」,但凡臺灣偶像劇產業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緊跟時代的腳步,而不是現在這樣沉浸在過去的輝煌當中。
那麼哪怕外界的資本也好、外來的影視作品也好,就都不會對他們造成不好的影響,反而可以形成一個很好的良性競爭來推動臺灣偶像劇的發展。所以歸根到底,是臺灣偶像劇自己殺死了自己。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