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凡媽
《誰知盤中餐》是湖南衛視的一檔創新節目,本著厲行節約地主張,透過真實的鏡頭,讓一群來自不同城市的二胎家庭的小朋友,到農村體驗生活,讓他們從勞動耕作中,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感知父母的辛苦,並學習獨立生活的技能。
誰知盤中餐
這些孩子中,年齡最大的也才14歲,最小的只有5、6歲,估計還沒有上小學。節目開始的第一天,家長帶孩子們來到農村,教會他們生火煮飯、安頓好之後就悄悄離開了。沒有父母的世界,孩子只能與自己的兄弟姐妹相互依靠,自力更生。
與之前的《變形計》和《爸爸去哪兒》不同,沒有明星嘉賓,沒有駐場嘉賓,都是普通素人家庭的孩子,更接地氣。除了看孩子們體驗農村生活之外,節目組有一個很大的用意,就是呈現二胎家庭的教育問題,這是教育革新的一大亮點。
看了幾期視頻,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對暖心的兩兄弟和一對鬧心的兩姐弟。
暖男兩兄弟
先看看兩個小暖男朗朗和開開,哥哥朱天樂,10歲,弟弟朱宸希,6歲。兩兄弟都是肉嘟嘟的圓臉蛋,一看就是親兄弟。
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樣,兩兄弟平時也會吵架,但是和好也快,都像個「小小的男子漢」。看得出來,哥哥和弟弟的感情非常好!不管做什麼,兄弟倆總是互相惦記著對方,尤其是弟弟,當哥哥幹活的時候,他不會在一旁袖手旁觀,而是總想著能幫點什麼忙。
「哥哥,我有什麼可以做的嗎?」
在哥哥的安排下,兩兄弟一起把活幹。
哥哥弟弟一起幹活
當四個小朋友拿著辛苦勞動換來的40元經費去買菜時,女孩安安卻哭著要買零食,朗朗沒辦法,只能回菜市場把韭菜退掉,給安安買零食。開開也很貼心,對安安說:「為了你,我哥居然把他最喜歡吃的韭菜退了,換錢來給你買零食,你說我哥好不好?」
真是知哥哥者,弟弟也!說明平時兩兄弟就相互關心,知道對方最喜歡吃什麼,弟弟還不忘在別人面前讚美哥哥,讓其他人也知道哥哥的好。
哥哥叫弟弟讓著彤彤
給安安買了零食之後,彤彤和開開也跟著要買零食,錢不夠用,朗朗告訴開開,咱們是男生,男生肚裡能撐船呢,要讓一讓彤彤。開開不哭不鬧,聽從了哥哥。後面下雨的時候,哥哥主動用手給安安擋雨。這小哥倆是一對活寶,真會體貼人!
最感人的,要屬吃飯的那一段了。只有一碗飯,哥哥就坐在後面看著弟弟吃,還拿著蒲扇給弟弟扇風。扇著扇著,估計是真餓了,就對弟弟說,「實在不行我幫你吃點。」
弟弟吃飯哥哥扇風
「好的。」弟弟馬上說。
「你不要了嗎?」
「不是不要,是給你吃掉!」
「我怕我一張口就停不下來了,到時候你就沒得吃了,怎麼辦?」
「沒事,你說的。」
「那我就不控制了。」
說完哥哥就開始吃起來,弟弟眼巴巴地看著半碗飯,其實他並沒有吃飽。難能可貴的是,兄弟倆一直都在互相謙讓,互相分享,而不是先滿足自己不顧別人。
弟弟看著哥哥吃剩下的飯
後面又有一次飯不夠吃,弟弟把自己的飯給哥哥吃,哥哥覺得其他人都比自己小,所以要讓著大家,不如自己一個人挨餓,讓其他人吃飽。這個哥哥太有擔當了,不過才10歲,心胸寬廣、大氣,很難得!弟弟也特別棒,才6歲,總是惦記著哥哥,幹活也不偷懶,懂得謙讓,懂得幫忙,懂得分享,小哥倆向我們展現了「兄友弟恭」的畫面,妥妥的兩枚小暖男!
弟弟讓飯給哥哥吃
和這對小暖男相比,另一期中的姐弟倆卻有些鬧心。姐姐劉優優,12歲,弟弟劉克裡,6歲,估計是父母太喜歡尤克裡裡了吧,這名字儼然一個「尤克裡裡」組合呀!
來到目的地之後,姐姐開始擺放日用品,開始收拾行李,而爸爸媽媽都在圍著弟弟轉,根本不理會姐姐。從這個小小的細節裡就可以看出來,爸媽對弟弟比較偏心!在後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爸爸媽媽圍著弟弟轉
爸媽一直圍著弟弟轉,直到把弟弟的行李弄好,安排弟弟睡哪張床,然後弟弟就兀自玩耍,擺弄自己的玩具,從進屋開始,姐姐在這個家就像空氣一樣,爸媽沒有過問一句。雖然睡哪張床都一樣,但是起碼得徵求一下姐姐的意見呀!
估計平時在家裡也是這樣,什麼都是弟弟優先,弟弟選好了,剩下的就是姐姐的了。
媽媽只問弟弟要睡哪張床
收拾好行李,就是洗菜,生火做飯了。本來應該是兩個孩子一起教,可是爸媽只管叫姐姐做,弟弟則任他玩耍。其實也不是弟弟不幫忙,是爸媽根本就沒有教他跟姐姐一起幹活,可能覺得姐姐比較大,幹活是應該的。
媽媽要姐姐洗魚
到了晚上,爸媽要回城裡了,媽媽就只顧抱著弟弟安慰弟弟,看都不看姐姐一眼,可憐的姐姐眼巴巴地看著深情擁抱的母子倆,卻沒有人來安慰她。看到這裡挺心酸的,姐姐難道就不需要安慰嗎?老大就該被忽視嗎?還是說「重男輕女」思想在作怪?
姐姐眼巴巴看著媽媽安慰弟弟
姐姐倒是很懂事,爸媽離開之後,就一直抱著弟弟哄他,安慰他,給他講故事,估計在家裡也經常這樣。其實對於12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正處在青春期的邊緣,更需要被看見,被理解,更需要情感上的溝通和引導,這樣她們才能更順利度過青春期。
節目中,買菜是一大考驗,最容易看出孩子之間的相處能力了,也特別同樣鬧矛盾。因為每人每天只有10塊錢,一組4個孩子一起買菜做飯。可是才40元錢,能買到什麼好吃的呢?對城裡孩子來講,可能從來沒有為錢發過愁,然而現在卻要精打細算地買東西了。
弟弟吵著要買肉
姐姐本來買了肉,發現肉太貴,錢不夠,於是她要把肉退掉,買點調料,蔬菜之類的。她還向弟弟和其他小朋友解釋,「我們只有四十元錢,買了肉就沒錢買其他的了。」其他人都能聽進去,弟弟卻怎麼解釋都不聽,完全是無理取鬧!
「我不管,為什麼不能吃肉?」
「因為肉太貴了,我們沒有錢買油了。」
「那你總得給我買一種,你給我買水果!」
姐姐沒法給他買水果,因為40元錢實在太少了,弟弟卻一直糾纏不清。
「那土豆也要退回去。」
「土豆不退,因為肉太貴,我們把肉退了就行了。」
「連個肉都不給我買,把它退了!」
「這兩天你都吃肉了,你今天就不能不吃肉嗎?」
「不能!那你不要吃了!我就要肉!小心,別惹我發火!」
弟弟翻白眼威脅姐姐
這一段看得真讓人窒息,特別來氣,「我不管!我就要!」「小心,別惹我發火!」弟弟的任性、撒潑、霸道表露無疑。尤其那個白眼,讓人特別反感,儼然是家中的一個「小皇帝」,對姐姐沒有一絲尊重,完全想著滿足自己!「你不讓我吃,我也不讓你吃」「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的態度實在要不得。
還有一次,在農田裡幹活,姐弟倆吵起來,姐姐好意幫弟弟擦髒水,弟弟卻衝姐姐發火,弄得姐姐生氣了,他就不停地推搡打姐姐,又哭又鬧,其他小朋友還幫忙勸架。
小朋友勸架
後面弟弟道歉了,姐姐說「平常在家裡不會給我道歉」,也就是說,平時在家就算做錯了也不會道歉!節目中,姐姐還是挺不錯的,懂得自我反省,懂得照顧弟弟,照顧別人的需要,只是弟弟比較鬧心!
一千年前,司馬光在《家苑》中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暖心的兩兄弟之所以讓人喜愛,在於他們能夠為別人著想,懂得分享,以幫助別人為快樂!這當然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在家庭中,父母的教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帶來的。
這對兄弟倆的媽媽說,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幫助別人,要「樂於助人」,為別人著想、幫助別人並不是委屈,而是快樂。
有一個這樣的細節,當一家人吃完了飯,媽媽讓弟弟收碗,弟弟不知道什麼是收碗,媽媽耐心地說「把碗收起來叫收碗」,「這不是我們家的」弟弟立即反駁,媽媽反問道:「那是不是你吃的?」
弟弟不說話了,收了自己的碗,然後媽媽又叫住他,「就洗你一個人的嗎?全都收好了去洗,洗完了人家的碗還給人家!」弟弟卻說,「哥哥的自己洗。」看來弟弟還沒有太明白媽媽說的「收碗」的意思呀。
「你的意思是誰吃的碗就誰洗是吧?那是不是誰做的飯就誰吃啊?」
「不是。」
兄弟倆洗碗
在媽媽的「靈魂拷問」下,弟弟終於明白了「收碗」的意義,於是兄弟倆一起開開心心地洗碗去了。
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媽媽並沒有因為弟弟年齡小,就讓他有偷懶的藉口,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循循善誘,這就不難看出節目中兄弟倆為什麼那麼討人喜歡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反觀那對「尤克裡裡」姐弟倆,他們的父母是如何看待孩子的表現的?
不管是弟弟撒潑,還是打姐姐,在媽媽眼裡,「弟弟就是經常脾氣有點急」而已,根本沒把孩子的錯誤當回事。同樣是6歲,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表現如此優秀?很明顯,差距在於家庭教育!
媽媽偏袒弟弟
孩子是一面鏡子,孩子的表現代表了一個家庭的形象,折射出父母的「真實面目」。從一開始,姐姐就是被忽略的對象,所以對於媽媽對弟弟的袒護一點也不意外。顯然,這樣的家庭教育該反思反思了。
《教父》裡有一句經典臺詞是這樣說的:「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養育孩子,邊界還是應該有的,尤其是二胎家庭,「手心手背都是肉」,最基本的原則是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
養育孩子是一個系統工程,父母的言行舉止,教養方式,家庭氛圍和家庭關係,直接決定了孩子長大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誰知盤中餐》打破了以往的節目呈現模式,把鏡頭延伸至真實的鄉間,通過觀看孩子之間的「原生態」勞作和相處,引導人們在體驗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體驗少兒教育的社會性,教育性及重要性。在看節目的同時,引發我們對自身教育的思考: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我的教育方式存在哪些不足?我該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收穫成長與快樂?歡迎討論。
關注,收穫更多育兒教子經驗,和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