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症候群的診斷和治療——整骨療法

2021-02-12 康復醫學沙龍

文 | 範穎奕 舒小雪 胡佳麗

主要內容

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

由梨狀肌的異常狀態引起的坐骨神經周圍神經炎。它在臨床中經常被忽視或被誤診。梨狀肌症候群可以「偽裝」為其他常見的軀體功能障礙,例如椎間盤突出,腰神經根病,原發性骶骨功能障礙,骶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據估計,至少有6%被診斷患有腰痛的患者實際上是梨狀肌症候群。

診斷梨狀肌症候群的延誤可能導致坐骨神經的病理狀況,引發慢性軀體功能障礙和疼痛,感覺異常,感覺過敏和肌肉無力的代償性變化。臨床醫生面臨的挑戰是識別梨狀肌症候群特有的症狀體徵,及時進行適當的治療。 

本文的目的是回顧梨狀肌症候群的病理特徵以及可用於這種病症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法。重點整骨療法原則和實踐在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 

梨狀肌症候群常影響所有職業和活動水平的個體。腰痛患者中梨狀肌症候群的發病率相差很大從5%至36%。梨狀肌症候群因為與更廣泛的股四頭肌相關聯的生物力學,比如可能女性多見於「Q角」問題。在準確確定梨狀肌症候群的真實發病率方面存在困難,因為它經常與其他疾病相混淆。 


梨狀肌充當外部旋轉器,由於髖部外展肌和屈肌弱,需要梨狀肌在行走和站立時提供姿勢穩定性。

由髂後上棘到尾骨尖作一連線,在連線上連線距髂後上棘2cm處作一標點,此點至股骨大轉子的連線,即為梨狀肌的體表投影。

出入梨狀肌上孔的結構:

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闊筋膜張肌。

供應臨近的結構

出入梨狀肌下孔的結構:

坐骨神經 

股後皮神經

臀下動、靜脈 

臀下神經

閉孔內肌神經

陰部內動、靜脈 

陰部神經

髂內動脈在此分為臀上動脈和臀下動脈,分別經梨狀肌上,下孔穿出至臀部,分支營養臀肌和髂關節。  

正確理解梨狀肌症候群需要了解坐骨神經和梨狀肌之間關係的變化。

 坐骨神經大多數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至臀部,繼之曲向外下,經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垂直下行到股後部。少數情況下,坐骨神經分成兩股,一股穿梨狀肌,一股出梨狀肌下孔;或一股出梨狀肌上孔,一股出梨狀肌下孔;也有分成多股出盆者。由於坐骨神經或其一部分穿過梨狀肌,而患者常因勞累發生肌肉勞損水腫等,受肌肉收縮壓迫神經的影響,可出現梨狀肌症候群。出現臀腿痛及相應肌的運動障礙。

坐骨神經與梨狀肌之間關係的變化:(A)沿著梨狀肌下表面離開較大坐骨孔的坐骨神經; 坐骨神經分裂穿過梨狀肌,脛骨分支通過(B)下方或(C)上方; (D)整個坐骨神經穿過肌肉腹部; (E)沿著梨狀肌上表面離開較大坐骨孔的坐骨神經。

在多達96%的人群中,坐骨神經從梨狀肌下表面深處的較大的坐骨神經孔退出。

在多達22%的人群中,坐骨神經穿透梨狀肌,分裂梨狀肌,或兩者,使這些人易患梨狀肌症候群。

坐骨神經可以完全穿過肌肉腹部,或者神經可能分裂成 一個分支(通常是腓骨部分)穿過肌肉,而另一個分支(通常是脛骨部分)沿著肌肉向下或向上延伸。

很少,坐骨神經離開沿著梨狀肌的上表面坐骨大孔。

梨狀肌症候群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坐位超過15至20分鐘後疼痛加劇。許多患者抱怨梨狀肌(即臀部)疼痛,特別是在骶骨和內側大轉子的肌肉附著處。可能是突然或逐漸發作的症狀通常與梨狀肌的痙攣或坐骨神經的壓迫有關。患者可能會抱怨行走困難以及同側腿內旋的疼痛,例如在盤腿坐姿或走動時發生。

梨狀肌的痙攣骶骨功能障礙(例如扭轉)會對骶髂韌帶造成壓力。這種壓力可能導致陰部神經受壓或機械應力增加,可能導致腹股溝和骨盆疼痛。壓迫坐骨神經的腓骨分支的經常引起疼痛或在大腿後側感覺異常。通過補償或促進機制,梨狀肌症候群可能導致頸部,胸部和腰骶部疼痛,以及胃腸道疾病和頭痛。

這些臨床症狀直接或間接地與肌肉痙攣,導致神經壓迫或兩者相關。在梨狀肌上觸診的柔軟性,特別是在大轉子肌肉附著時,是常見的。患者也可能在骶髂關節區域觸診時觸痛,坐骨肌切口較大,梨狀肌包括可能向膝蓋放射的疼痛。

一些患者在梨狀肌的收縮引起臀部可觸及的「香腸狀」腫塊。收縮梨狀肌還引起同側外部髖轉動。當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在仰臥位放鬆時,同側足向外旋轉- 稱為陽性梨狀肌徵。許多梨狀肌症候群患者會有Freiberg或Pace徵象。

一些臨床試驗可用於輔助梨狀肌症候群的診斷。這些測試對於臨床情況很有用,但是沒有針對梨狀肌症候群的單一測試。 

患者的下肢同側外旋在仰臥位放鬆,梨狀肌陽性體徵。

病史和身體評估應包括對臀部的任何創傷以及膀胱變化。物理評估還應包括以下內容:

梨狀肌症候群在出現坐骨神經痛、跛行、肌萎縮等症狀,或合併椎間盤突出者更容易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鑑別點在於梨狀肌症候群直腿抬高在60°內疼痛顯著,因損傷的梨狀肌被拉長至緊張狀態時刺激坐骨神經更加嚴重,但超過60°,梨狀肌不再被繼續拉長,疼痛反而減輕。疼痛局限在坐骨結節和梨狀肌部,疼痛沿坐骨神經反射並出現行走困難,並且在梨狀肌的解剖部位可以觸及到梭形、臘腸狀的塊狀物。梨狀肌緊張試驗為陽性。直腿抬高試驗與加強試驗陽性4字試驗陰性為腰椎間盤症候群

較少見。症狀進行性加重,與活動或休息無關。臀部有較強的Tinel徵,但難以在局部捫及條索狀瘤體。有時可在B超發沿坐骨神經表面均勻增厚的回聲帶。手術和病理檢查是最終確診手段

可以使用病史和身體評估以及神經和放射學測試的組合來排除腰骶神經根病,退行性椎間盤疾病,壓縮性骨折和椎管狹窄。

臨床醫生應該保持對梨狀肌症候群的高度懷疑。如Fishman等認為,早期保守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他們報告說,超過79%的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肌肉鬆弛劑冰敷休息。 

如果所有藥物和手法治療失敗,最終治療選擇是手術減壓。

對於患有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整骨療法治療(OMT)的目標是恢復正常的運動範圍並減輕疼痛。這些目標可以通過減少梨狀肌痙攣來實現。間接整骨療法操作技術已用於治療梨狀肌症候群患者。最常報導用於管理梨狀肌症候群的兩種間接OMT技術是反向訓練(counterstrain)並促進位置釋放。這兩種技術都涉及移除從梨狀肌儘可能多的張力的原理。 

方法:

三個壓點位置可以通過中間骶骨,梨狀肌和後內側轉子的反向訓練來解決。

通常要求患者俯臥位,身體受影響的一側位於治療床的邊緣。在進行反向訓練技術時,康復治療師將患者的受影響的腿放在床外,使其在髖部和膝部彎曲,在臀部外展和外旋。

通過股骨的長軸從膝蓋朝向坐骨神經切口收縮。可以將患者治療時間從執行反向訓練時的90秒。

可以使用主動或被動方法執行直接OMT技術。在治療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中最有用的直接OMT技術包括肌肉能量,靜止和高速/低振幅。肌肉能量技術可用於治療梨狀肌痙攣,以及骶骨和骨盆的相關功能障礙。肌肉能量技術沒有絕對的禁忌症。患者必須了解所需的肌肉力量和該力的正確方向才能使該技術有效。

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可以通過涉及各種運動鍛鍊和伸展技術的物理治療進行治療。對於醫生而言,清楚地展示患者期望進行的伸展是很重要的。還建議患者在家裡進行這些鍛鍊。

如果患者能夠在家中進行所需的鍛鍊,則應建議他/她每天在多個短時間內進行鍛鍊,每次鍛鍊僅需要持續幾分鐘。

物理治療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系統程序消除症狀,該系統程序旨在增加周圍肌肉群和關節的運動範圍,以及增加這些肌肉群的支撐強度。特別是,髖關節內收肌的強化已被證明對梨狀肌症候群患者有益。

幾項研究已經報導了附加的益處可以從物理治療方式,如熱療法,冷療法,BTX-A注射,和超聲來導出。在物理治療或家庭治療期間通常最有效地應用加熱或冷療法,因為它可以減輕與施加於刺激或緊張的梨狀肌的直接治療相關的不適。

關於梨狀肌症候群的認知存在很多差距,需要增加對這種情況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對於患者是必要的。梨狀肌症候群患者需要進一步研究,主要涉及流行病學因素危險因素最佳治療方案。從症狀發作到初始呈現的時間長度尚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表現出與梨狀肌症候群一致的症狀和體徵的患有腰痛的患者的比例也是未知的並且值得進一步思考。

相關焦點

  • 來看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有何異同?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臀區的結構除皮膚及淺筋膜外,共分為4層:第1層為臀大肌和皮神經;第2層為臀中肌和梨狀肌;第3層為血管神經束;第4層為臀小肌、上孖肌、閉孔內肌腱、兩者同在第2層,臀中肌前方是闊筋膜張肌,後下方就是梨狀肌,兩塊肌肉緊密相鄰,且梨狀肌有小部分被臀中肌所覆蓋。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臀中肌症候群經常與梨狀肌症候群伴發,臀中肌症候群可能會擠壓牽拉梨狀肌,從而間接擠壓梨狀肌上下孔的神經血管,出現類似於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所以不仔細鑑別,確實很難區分。
  • 到底是梨狀肌症候群還是腰椎間盤呢?
    梨狀肌症候群VS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的功能解剖梨狀肌引起坐骨神經疼痛的原因因此,梨狀肌症候群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疾病,女性尤其要重視。造成梨狀肌症候群的原因坐骨神經痛:神經根刺激VS梨狀肌壓迫如何區分梨狀肌症候群一般沒有標準的診斷方式,其診斷原則上屬於排除性診斷,也就是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這種疼痛的狀況,才能下梨狀肌症候群的診斷,最常需被排除的是椎間盤病變、大轉子滑囊炎等。
  • 導致坐骨神經痛的疾病不僅有腰突,還有梨狀肌症候群!醫生說清楚
    其實還真有一個問題,它的症狀,發作起來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特別的相似,那就是梨狀肌症候群。為什麼特別相似呢?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和梨狀肌症候群都是刺激到了坐骨神經所導致的症狀。這個梨狀肌就位於我們的臀部,當梨狀肌受到了過度的刺激,比如久坐、盤腿或者是外傷等原因,會導致梨狀肌出現過度的緊張,有可能刺激到恰恰位於周邊的坐骨神經,誘發患者臀部的疼痛以及下肢的放射痛症狀,發作起來簡直和腰椎間盤突出症一樣。
  • 臀部腰部偶爾疼痛,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做這些瑜伽動作可以緩解
    其實導致屁股痛的肌肉叫梨狀肌,那梨狀肌到底是什麼肌肉呢?其實梨狀肌就是一塊兒非常小,但是有很重要的肌肉,他的形狀有一點像梨,所以被稱為梨狀肌,它是在肱骨的部分,主要是能夠讓我們的骨盆更加穩定,同時還可以外旋髖關節。
  • 腰椎間盤突出伴隨臀部和腿疼痛久治不愈,可能是沒治療這個部位!
    切入正題,大部分腰腿痛(包括臀部)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都會伴隨一定程度的臀中肌和梨狀肌的壓痛和放射痛,不少人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後,隨著神經根水腫的消失,經過各種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也許腰椎間盤突出引發的疼痛已經消失,可是由於長期的臀部疼痛導致臀中肌、梨狀肌症候群,可粗心的醫生還是一看腰腿痛對應CT有突出,仍然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處理,方法再好,怎麼會有效?
  • 梨狀肌症候群疼痛緩解按摩放鬆訓練:3個動作緩解久坐臀部疼痛
    今天給大家整理一組關於緩解久坐屁股疼痛的按摩訓練動作,對於久坐的朋友有很大的幫助,我想有很多經常做辦公室的人都有過這種情況吧,就是久坐以後感覺臀部僵硬疼痛感強烈,尤其是久坐以後突然起身,感覺臀部疼痛感非常強烈,嚴重時甚至能延伸到腿部,如果你有過久坐後臀部疼痛的情況,那你就要小心梨狀肌綜合證了,
  • 梨狀肌症候群發病在臀部,有劇烈疼痛感,有症狀早就醫,避免惡化
    泌尿系統和子宮附件等婦科炎症反應可影響梨狀肌,間接刺激坐骨神經並具有相應的臨床表現。2、醫生被動地旋轉,屈曲和內收患者的髖關節,引起疼痛或疼痛加重,這也有助於診斷該疾病。3、醫生按壓梨狀肌,骶髂關節和坐骨結節,患者可能有壓痛。有時在受影響的臀部上可以感覺到臍帶或香腸。
  • 尿失禁自我鍛鍊療法—盆底肌訓練和膀胱訓練
    今天我們繼續講尿失禁的治療,主要介紹兩個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鍛鍊的物理療法---盆底肌訓練和膀胱訓練。 1.盆底肌訓練 (參照《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 盆底肌訓練(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又稱為凱格爾(Kegel )運動。盆底肌訓練為治療尿失禁的一線療法,尤其是壓力性尿失禁或是以壓力性尿失禁為主的混合性尿失禁。(A級證據)。
  •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權威發文:生酮治療Dravet症候群安全有效
    「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是預防和治療罕見遺傳病、防止患者發生不可逆轉的嚴重後遺症的重要手段。對於Dravet症候群的治療,2019年《罕見病診療指南》提到:生酮飲食是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之一。最近,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的董曉立教授、李花教授等人在《癲癇雜誌》發表生酮飲食治療Dravet症候群研究報導,再一次提示生酮飲食對Dravet症候群(DS)的有效作用。
  • 腰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腰肌勞損怎麼鍛鍊?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可以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又包括口服藥物、外用藥物、肌內注射藥物、靜脈滴注藥物、封閉療法、髓核溶解療法等,針灸和小針刀療法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導致的疼痛也有較好的效果。目前臨床上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口服藥物對於腰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 多囊卵巢症候群的診斷知名婦科專家段曉芳告訴你
    多囊卵巢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疾病,根據定義影響著6-25%的育齡婦女。在過去的30年裡,通過不斷的研究,對它的認識也從最開始的相對未知日益認識到它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疾病。該病影響多個系統,需要從綜合醫療保健的角度進行有效的治療。
  • 科普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早診斷,早治療
    研究數據顯示,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存在一定比例的漏診和誤診,這是由於帕金森病病因複雜,患者臨床症狀表現多樣,給診斷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研究數據顯示,在診斷過程中,帕金森病常與原發性震顫、繼發性帕金森病症候群、多系統萎縮和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混淆。因此,醫生會結合病史、查體、影像學檢查,甚至基因檢查逐步加以排除。
  • 如何治療解除痛苦
    我會從相關生理結構和造成的原因,治療的方式和鑑別診斷來說一下這個腰椎小關節紊亂。腰椎小關節紊亂的病因及局部生理特點引起坐骨神經疼痛的病因除坐骨神經炎、風溼病,腰椎間盤突出、脊椎關節炎、椎管內疾病等,腰椎小關節炎也可致此神經疼痛。
  • 久坐屁股痛,可能是梨狀肌的原因,瑜伽練習助你有效拉伸!
    梨狀肌主要是外旋肌,是許多小而深的肌肉中的一種,它使腿在臀部向外旋轉。當梨狀肌變緊時,它會擠壓坐骨神經並在神經路徑的各個部位引起灼痛,這種疼痛從臀部一直延伸到腳。梨狀肌的緊繃也會在臀部伸展(例如鴿子式中)時在臀部引起疼痛,並可能使前向彎曲中在髖關節和尾骨周圍的臀部產生緊張感。
  • 這種臀腿痛恐怕是「臀小肌」傷了!
    或梨狀肌症候群所致所以極易被誤診臀小肌的日常訓練1、臀小肌觸發點的網球松解確定位置:將身體重心交替放在兩條腿上,腰突症、坐骨神經痛大轉子壓痛、梨狀肌症候群都是與臀小肌損傷症狀相似的疾病可參考我們之前的文章加以鑑別【本文參考文獻】克萊爾·戴維斯,安伯
  • 臀部兩側後方酸痛,走路腿後側痛,梨狀肌綜合症在求救
    文 | 健身李林蔚 14年實戰運動康復經驗 有個35歲的朋友問我,梨狀肌綜合症該如何訓練,右側臀部酸疼,走路都痛,如何解決#健康養生#很多朋友說,梨狀肌是個啥,在哪裡,對我們身體健康有啥用梨狀肌(小時候屁股打針的位置)梨狀肌的位置,從骶骨面到股骨大轉子(小時候我們屁股打針的位置呃),當平日走路腳呈現外八字的時候,它就在積極地發揮作用啦,但是當經常走路呈現外八字,那麼這個肌肉就要大喊「求救」信號,梨狀肌疼痛發炎並壓卡到坐骨神經
  • 馬凡氏症候群:天才體型後面的隱患
    另外,馬凡氏症候群的患者大多有高度近視,而目前並沒有信息表明菲爾普斯是個高度近視者。在1996年修訂的馬凡氏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中,在骨骼、眼睛、心血管、肺、皮膚及體包膜、硬腦(脊)膜、家族遺傳史等方面,分別列出了幾項主要標準和次要標準。
  • 坐骨神經痛主要可以分為2種,這種疾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有這些?
    2、繼發性坐骨神經痛繼發性坐骨神經痛主要是指源自於外來的壓迫或者刺激導致坐骨神經出現水腫、缺血、變性等一系列的炎症反應的,這種類型的坐骨神經痛又可以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肝性坐骨神經痛這兩種,在臨床治療上最為常見的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梨狀肌症候群、妊娠子宮壓迫等因素導致的症狀疾病。
  • 肝豆狀核變性如何治療
    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稱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