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多的病號向我反應說我的腰椎沒有突出啊拍的ct為什麼我的坐骨神經疼痛啊,非常的鬱悶治療效果也不是很好,我給他說造成坐骨神經疼痛的並不是只有腰突才能造成你的坐骨神經疼痛,造成坐骨神經疼痛的原因很多的,其中腰椎的小關節紊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得病機率很大的疾病,比如長期的坐立,突然的扭傷。都會造成你的坐骨神經疼痛,那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腰椎小關節紊亂造成的坐骨神經疼痛。
我會從相關生理結構和造成的原因,治療的方式和鑑別診斷來說一下這個腰椎小關節紊亂。
腰椎小關節紊亂的病因及局部生理特點
引起坐骨神經疼痛的病因除坐骨神經炎、風溼病,腰椎間盤突出、脊椎關節炎、椎管內疾病等,腰椎小關節炎也可致此神經疼痛。因為坐骨神經由腰4一骶3神經根組成,並沿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至臂大肌深部,沿坐骨結節及股骨大轉子之間下行至大腿後側,沿途分枝支配大腿後肌群等處,若腰4、腰5某一椎體小關節紊亂刺激壓迫腰神經將會導致坐骨神經分散範圍內產生疼痛。
臨床表現及診斷
症狀為腰痛,前屈後伸受限。前屈時下肢疼痛一般,主要是腰部疼重。後伸時下肢疼痛加重,但下肢疼痛性質與原發性坐骨神經疼痛有所區別。棘突一側及棘突下緣均壓痛明顯,部分患者橫突及股外粗隆至坐骨結節準接之中點處有明顯壓痛。並伴骶棘肌痙攣,活動受限。腰部及下肢疼痛為單側型,並向臂及下肢後側放射,但無鈍痛或刺痛感,易被誤認為原發性坐骨神經痛,須與梨狀肌損傷相鑑別 。
本病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伴腰部疼痛,甚至腰疼程度大於腿痛,臥床休息及晨起症狀減輕,活動後加重。坐骨及梨狀肌處無壓痛。
單純梨狀肌損傷無腰痛病史,只是一側下肢自臀部向下抽摘疼痛,腰前屈下肢痛重;背伸疼痛減輕,臥床休息後及晨起疼痛加重,活動後症狀減輕。坐骨及梨狀肌處壓痛明顯。
怎樣診斷
施雙拇指觸診法可摸到偏歪棘突,按壓棘突下緣時疼痛明顯,並有放射感,但坐骨處及梨狀肌處無壓痛。患者臥床時易健側臥並屈曲患側下肢。坐骨神經牽拉試驗(+),交叉性直腿抬高試驗(+),四字試驗(+),除以上診斷外還需與根性或乾性,原發性或繼發性坐骨神經疼痛相區別。
如何治療
提倡推拿及一次性斜扳法,重者施旋轉復位法,忌用抱提法。
1.病人取俯臥位,醫生位於病人膝側,在下腰部及臀部用滾法及按揉法,力量由輕至重,其作用原理以提高局部的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並降低神經血管的內壓力,消除受壓因素。以達疏筋活血之目的,操作約10分鐘。
2.病人取俯臥位,醫生立於患側,在棘突旁及棘突下緣疼痛處施一-指禪推法,力量由輕到重約5分
3.自患者環跳穴及坐骨結節處開始至陽陵泉穴處施垂直力左右弾撥,織的痙攣,而緩急止痛。
4. 自患者腰部沿神經血管束的方向及骶棘肌纖維方向,用往返擦法操作數遍,以熱為度,以増加局部的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5.施一次性斜扳法,先扳健側,後扳患側。
6.旋轉復位法: 若斜扳法不成功可用旋轉復位法
患者坐位,醫者立於患者後側,一前臂伸於患者患側腋下,一手拇指抵住偏歪棘突下緣,將患者軀幹向前及患側緩緩拉起,同時一助手按壓住患者健側大腿根部。當患者軀幹拉起旋轉至45時,術者在患者軀幹施一上提之巧勁,拇指在棘突下緣施一推擠力。雙手配合可聽到咔響聲,然後囑患者左右輕輕擺動腰部,並臥床休息。
注意事項
1.治療前須確立診斷。
2:採用這種辦法復位時,拇指必須摸準偏歪棘突並牢牢地抵住棘突下緣,切不可滑動,以免將正常棘突頂歪。
醫者將軀幹旋轉到45°拉開時,力量要大,最好是徐徐拉起,反對粗暴,切忌超越45°,並需和拇指推擠力配合好,兩個力是同時應用 。
常需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1.急性腰肌勞損
本病多有急性勞累史,逐漸發病,疼痛為脹痛或酸痛,壓痛點多在骶棘肌及腰骶部,按壓痛範圍較廣,按壓後反覺舒適。肌肉攣硬,但能作腰屈伸活動,稍活動後痛反減輕。
2.與梨狀肌綜合症鑑別
梨狀肌綜合症無明顯腰痛感覺,只是臀部疼痛嚴重,活動時下肢放射疼加重,並出現間歇性跛行,臥床疼痛緩解,晨起疼重。梨狀肌緊張試驗可呈現陽性體徵。
梨狀肌緊張試驗是檢查梨狀肌損傷的一種方法。
具體步驟如下:
患者仰臥位於檢查床上,將患肢伸直,做內收內旋動作,如坐骨神經有放射性疼痛,再迅速將患肢外展外旋,疼痛隨即緩解,即為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是梨狀肌症候群的常用檢查方法。
間歇性跛行:
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後(一般為數百米左右),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後,症狀可以很快緩解或消失,仍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時間後,上述過程和狀態再度出現。
3.與腰椎間盤突出相鑑別
腰椎間盤突出有典型的腰部疼痛及坐骨神經疼感,呈放射性,陣發性加重,跛行,部分患者腰部可出現坐骨神經性側突,並且直腿抬高加強試驗(+),腰部叩擊(+),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退4.與骶髂關節半脫位相鑑別。
腰突
骶髂關節半脫位除腰腿部疼痛外,同時具備以下特點
①行走時有下肢長短不齊感覺
②小便頻數。
③x線正位片腰椎無異常變化,膝關節正位片可示骶髂關節處患側高於健側。
④腰椎棘突旁及棘突下緣處無壓痛。
對於旋轉復位法應用時要掌握技巧,切勿硬拉,不要強求咔響聲,治療完畢服疏筋活血湯2號。
我是劉閣大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