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職業,說它高風險是因為"前浪"很容易"過氣",一個不小心就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會選擇放低自己選角的標準,有的則會從事與之相關的職業,比如轉行成經紀人,可還有一種人,她們拋去曾經的榮耀,跳出舒適圈,找尋不一樣的人生,譬如《紅樓夢》裡的"尤二姐"張明明。
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國內外有不少學者熱衷於研究"紅學"。
這四部經典名著都曾被改編搬上螢屏,多年以來也是幾次改版重拍,比如李少紅版的《紅樓夢》,火了一大批青年演員,不過最經典的還屬87版《紅樓夢》。
這版由王扶林導演拍攝的紅樓是一代人永遠的記憶,當年導演為了拍攝好這部戲,整整在家閉關一年,仔細研磨原著,他請來三位研究紅學的學者裡泰鬥級人物作為編劇,光定稿劇本就用了近26個月。
除此之外,他還邀請曹禺、沈從文、啟功等名家擔任專家顧問團成員,哪怕當年拍戲的攝像、化妝師等都是《紅樓夢》的書迷。
王導演付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拍攝這部劇,不管是演員還是服裝道具、作曲配音都精益求精,可以說這版《紅樓夢》的成功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
當然,他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近三十多年過去了,87版《紅樓夢》仍是無法超越的經典。
當年,《紅樓夢》的大火最大的成功還在於選角,故事雖然主要發生在後庭內院,但是人物繁雜,每個角色都很有自己的特點,但當時導演選角簡直是出神入化,每一個演員都非常貼合人物形象。
在那個化妝技術遠沒有現在高超的年代,在觀眾心目中,原著中的那些人物就應該是電視劇裡那樣,這版《紅樓夢》大火,那些主要的演員們也一夜之間家喻戶曉。
《紅樓夢》終有結局的一天,但是那些演員們還依然被人們惦念,2003年紅樓夢劇組在藝術人生重聚,很多演員紛紛到場,大家一起回憶當年拍攝《紅樓夢》背後的故事,但很遺憾的是飾演"尤二姐"的張明明卻沒有出現。
"尤二姐"在劇中不算是一個主要角色,出場不多,但留給觀眾的記憶很深,劇中的她飽受恥辱,最後選擇吞金自殺,賺足了觀眾的淚水,但在電視劇拍完之後,"尤二姐"張明明卻成了劇組唯一一個失聯的人。
不僅藝術人生回憶殺沒有去,"林妹妹"陳曉旭的追思會也沒有現身,在此後劇組成員的訪談、回憶文章中都沒有她的影子,前兩年,"寶玉"的飾演者歐陽奮強廣邀劇組北京重聚,張明明依舊沒有出現。
曾經有影迷詢問飾演"賈璉"的演員高宏亮,他也只表示人在美國,其他的也不了解。
後來有人給歐陽奮強留言與張明明相識,就這樣,通過別人的牽線,歐陽奮強終於加上了張明明的微信。
歐陽奮強邀請張明明北京相聚,但張明明遲遲沒有回覆,直到相聚前的一個月才開口表達歉意和感激,並稱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對大家,面對熒幕前的觀眾。事實上,張明明已經有了自己新的生活,她不太想打破如今平靜的生活。
在歐陽奮強的轉述中大家才知道,原來,當年《紅樓夢》拍攝結束後,張明明沒有繼續留在演藝圈發展,而是選擇赴美留學。
剛到美國張明明語言不通,連ABC都是現學的,等到能簡單溝通後,她就主修了計算機科學,這對於沒有基礎的她來說絕非易事,與此同時她還要工作,並且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她還懷著孩子,總之非常困難。
可即便如此張明明的成績非常優秀,幾乎門門功課都是A。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後,她又前往賓夕法尼亞沃頓商學院攻讀MBA,簡直就是一個妥妥的學霸級人物。
賓大畢業的張明明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高級程式設計師,她一開始去了甲骨文公司任程式設計師,後來又去了所羅門兄弟投資銀行,在美國信孚銀行、英特爾投資以及JH Whitney香港分行都工作過。
這裡面隨便哪個公司都是世界頂尖級企業,是無數程式設計師、商學院學生夢寐以求的地方,不得不說張明明也是太牛了。
從演員到高級碼農,張明明的人生角色轉換的讓人服氣,果然優秀的人不管在哪裡都很優秀。
現在的張明明已經褪去演員的身份,完全沉浸於自己平靜的生活,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她18歲的兒子繼承了母親優良的基因,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天才"級人物,獲得無數獎牌和榮譽,未來發展更是不可估量。
也許是入戲太深,《紅樓夢》中演員的現實生活與原著中的角色命運非常相似。"寶哥哥"歐陽奮強一直掙扎在演藝圈,但未能大紅大紫,也是有些壯志難酬的意味。
"林妹妹"陳曉旭轉戰商界,雖小有成就但生活不順遂,最終皈依佛門,40多歲就香消玉殞。
"薛寶釵"張莉也是事業有成,但和劇中一樣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賈寶玉","妙玉"也成為在家佛弟子。
大家似乎都被困在角色裡了,但張明明沒有困住,劇中"尤二姐"鬱鬱而終,羞憤而死,而劇外的張明明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活的低調自在,活出了自己的新人生。
不管是多年前的張明明還是現在的張明明,她一直很沉靜溫和,誰也沒有想到看起來柔柔弱弱的姑娘竟然有這麼大的能量。
她敢於拋棄過去,不沉溺於過去的榮譽當中,不困在一方舒適的小小天地,而是不畏挑戰,朝著未知的前方努力前行,所以她擁有現在讓人羨慕的生活。
在張明明身上,我們看到了每個人都充滿無數的可能性,現在的一切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但從來不是讓我們畫地為牢,只要敢想敢做,未來充滿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