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優人神鼓,也許你不陌生。
他們以鼓為樂具,將舞蹈、武術、戲劇融入其中,展示大自然與生命交匯的千姿百態,聲聲入耳,寧靜致遠,又震撼人心。
1988年,「優人神鼓」在臺灣木柵老泉中的一座原始山林裡創立。30年來,這個山林裡的劇團以擊鼓開啟了一系列經典作品的傳奇演繹。
在創團30周年之際,優人神鼓帶來了《聽海之心》,這部優人神鼓的代表作將輔以多媒體投影的方式,以經典卻又嶄新的面貌分享給觀眾。
沒有對白、沒有情節、沒有故事,其實很難用語言來正面描述這類的劇場作品,在這裡,將通過幾段側面的「分享」和你一起稍稍感受一下這部《聽海之心》。
- 溯·優人神鼓從何而來? -
在說《聽海之心》之前,還是要說到優人神鼓的由來。
優人神鼓的創始人、劇團的藝術總監劉若瑀,1980年代初是臺灣著名的蘭陵劇坊的主要演員,1984年她獲美國紐約大學劇場藝術碩士,緊接著她在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隨著名戲劇大師格洛託夫斯基進行專業訓練。
格洛託夫斯基
格洛託夫斯基關於 「戲劇回歸人」、「激發身體內在能量」的理念深深影響了劉若瑀,回臺灣後,她創立了「優表演藝術劇團」(原優劇場),她認為她的根在東方,她由民間祭儀和民俗演藝的學習入手,以太極導引和身體能量的開發為訓練基礎,來實現這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劉若瑀
1993年,她與自幼學習擊鼓的黃志群一起合創「優人神鼓」,後來兩人既成為了志同道合的夥伴,也結成了生活中的伴侶。而藉由格洛託夫斯基的身體訓練以及「貧窮戲劇」的理論基礎,以及擊鼓、靜坐、武術等東方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元素融入,他們發展出獨特的「當代肢體訓練法」。
直到現在,優人神鼓也一直沿用這種對演員的訓練方式。
優人日常訓練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優」是表演者,
「優人」即表演的人,
「神」是人在高度專注下,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的狀態,
「優人神鼓」亦即——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優人在老泉山上的訓練營地
遠離繁華,優人神鼓一直靜守在偏僻的木柵老泉的原始森林中,優人們用武術、擊鼓、太極導引、民間戲曲、技藝、宗教科儀修行淬鍊、汲取能量。
由此,優人神鼓一直將「道」——「自己生命的修練」與「藝」——「生活美學的實踐」融於一身,來實現「道藝合一「。
「道藝合一「——這既是優人的生活理念,也是他們的創作目標。也就是說,每一部優人神鼓的作品所展現出的獨有的形式和美學,既是他們的「外形招式」,也是他們的內功根基。
- 滌·《聽海之心》從何而來? -
當時劉若瑀懷孕,快要生產,即將為人父的黃志群心中產生了一種未知和奇妙的狀態。
那時黃志群常常帶著團員在山上,到了山上練小鼓。他在山上安靜地坐著,將鼓棒輕輕落在小鼓上,發出「滴」的一聲,「滴滴」兩聲,「滴滴滴」三聲、接著四聲、五聲,聲音就像小水滴慢慢積聚,就這樣,音樂開始,生命初生;小水滴匯成了河流,流進了大海,再流向未知。
由此,他開始了《流水》的創作,而這部作品的創作就如同黃志群在聆聽自我的聲音。
流 水
黃志群說:「在創作《流水》的時候,我的心裏面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用頭腦去設想的狀態。練習時心中冒出一個旋律,我就把這個旋律編了出來,一天搞不好只有八個小節,然後工作就結束了。第二天可能就從這八個小節當中開始,練習的時候,心中又冒了一個旋律,這樣子可能就有十六、二十個小節;心中沒有旋律的時候,工作就停止了。如此這般,一個月之後,《流水》就編作出來了。」
當年阿維尼翁藝術節的總監費弗達西就是看到了《流水》這個片段,邀請優人神鼓將其拓展構思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到阿維尼翁藝術節演出。
因為是聆聽心聲、由內而發,因此創作成為了一個漫長而細緻的尋找過程。從創作第一首曲子到最後一首耗費4年時間,4年中,劉若瑀與黃志群帶著團員們在山上是一個節奏、一個手勢、一個動作慢慢編作,因此作品中,每一個走路的腳步、木棍杵地都是音樂。
在早先文化廣場的新聞發布會上,優人神鼓為在場觀眾及媒體帶來了《聽海之心》中展現結合力與美的片段《衝巖》,表演者以彈跳動作,用45度傾斜的方式打鼓,迥異於傳統的打法,象徵著海浪撞擊巖石,是優人神鼓創新的打擊法。
在《流水》的「帶動下」,他們陸續地創作了《聽海之心》、《衝巖》、《海潮音》,最終完成的《聽海之心》分成五個片段:《崩》、《流水》、《聽海之心》、《衝巖》、《海潮音》。《流水》、《聽海之心》及《海潮音》是作品的主軸,《崩》和《衝巖》是穿插於其中的對比。
組合起來就夠成了一個關於「水」的故事。
它講的是水,是心中的水的生命,從小水滴、匯成河流、流向大海、流進海心,再流向超越海心的「未知」。
如片段名字可見,比如《聽海之心》。
聽海之心
這個片段是幾面巨大的銅鑼傳遞的顫音,這是黃志群在廟裡聽師父撞鐘獲得的聲音和靈感,那個「om——」的聲音仿佛讓他聽到了宇宙的原音。
——「那個鐘聲的感覺就像迴旋的力量,聲音在身邊一直迴旋。一波又一波的鐘聲像海水一樣侵襲過來,整個人像洗過澡一樣被衝刷乾淨。」
《聽海之心》整體完成之後,1998年終於亮相阿維尼翁,獲得觀眾、媒體廣大反響,被譽為是當年阿維尼翁藝術節的最佳表演。而這部作品也是優人神鼓最經典、全球獲邀最多的作品之一,走遍國際知名的藝術節慶。自此優人神鼓也躍上世界舞臺,並持續以實踐道藝合一、東西交融理念的獨特表演方式。
- 淨·《聽海之心》是一種寧靜的分享 -
《聽海之心》不是一個敘事性的戲劇表演,亦沒有對白式的語言,只有一種梵唱和在祭典中原始呼喚的人聲。
若說《聽海之心》是一部「聆聽的創作」,那它就是一部可以用眼、身、鼻、舌、身、意共同聆聽的創作。
而到了劇場裡,整場演出是一種聆聽的分享,分享生命、分享片刻,分享現在。
聆聽心聲的是表演者。在《聽海之心》裡,演員會攤開雙手,心中默念:今日我將《聽海之心》與您一起分享,分享心中的喜悅與寧靜。
優人神鼓何以動人?因為聆聽心聲的也包含了觀眾。《聽海之心》抽象地表達「水」的意境。水的流動像生命的旅程,一棒一棒的,打開你的心,打開你自己,每一個觀看的人皆可在其中體驗自己的生命經驗,而或多或少與之相應。
2018年10月13-14日,優人神鼓邀請你來到劇院,一起擊開自己的聽海之心!
劇照&視頻: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提供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優人神鼓《聽海之心》先導片
↓↓↓
「優」在中國傳統戲曲的意思是「表演者」
「優人」即表演的人
「神」是人在高度專注下,
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狀態
「優人神鼓」亦即「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創辦人/藝術總監 劉若瑀
1980年代初期為蘭陵劇坊主要演員,1983年赴美國紐約大學戲劇研究所深造,獲劇場藝術碩士學位。1984年經由遴選,進入波蘭劇場大師格洛託夫斯基所領導的工作坊受訓一年。
劉若瑀結合格洛託夫斯基身體訓練、東方傳統武術、擊鼓、太極導引等元素,探索出以靜坐苦行為表演質地之「當代肢體訓練法」,在專業領域上具開創性;她廣闊地運用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祭儀等素材,持續創作,實踐道藝合一、東西交融之理念,不斷獲邀參加國際重要藝術節表演,以「優人神鼓」實踐道藝合一、東西交融之理念,長期向下紮根,傳承表演藝術,成果斐然,影響深遠。
音樂總監/擊鼓指導 黃志群
六歲開始學習擊鼓,十歲正式拜師怡保精武體育會學習中國武術,浸淫在武術與擊鼓的世界超過四十年。畢業於國立臺灣體院,曾加入臺北民族舞團及雲門舞集,1993年加入優人神鼓,擔任擊鼓指導暨音樂總監,「以先學靜坐,再習擊鼓」的方式,奠定了優人以擊鼓與武術為表演形式基底。
從《聽海之心》、《金剛心》、《禪武不二》、《與你共舞》、《入夜山嵐》、《時間之外》到《墨具五色》,都是黃志群編曲創作的作品,擅用生活中細微觀察的聲響,融合呈現於舞臺之上,展現出多元的音樂形式及飽滿的能量,不但震懾人心,並多獲讚賞,堪稱現代華人年輕擊鼓藝術家之翹楚。
演出時間:2018.10.13-10.14 19:30
演出地點: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演出票價:680(vip)/480/380/280/180/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