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縣希望小學
中國日報7月31日電 今年是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成立三十周年。作為我國第一所以「希望小學」命名的學校,金寨縣希望小學曾經「蝸居」於一個祠堂,學生不足百人。如今,該小學是擁有兩個校區、數棟校舍與多媒體教學設備的現代化學校,學生近2000人,教職工近百人。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黨委書記、理事長郭美薦接受中國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金寨縣希望小學的30年變遷是中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縮影,是我們黨和政府重視教育、關心孩子們成長的重要體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限制,中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條件十分有限,因貧困等原因造成的失學學生的數量很龐大。據報導,當時全國每年約有270萬學齡兒童未入學。在此背景下,1989年共青團中央成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同年,團中央、中國青基會發起實施希望工程,號召全社會為改善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條件、資助貧困家庭失學少年兒童奉獻愛心。
中國青基會數據顯示,三十年來,希望工程已經資助了600多萬名困難家庭的孩子,援建了2萬多所希望小學,實施一系列支持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公益項目。
希望工程在當時受到了公眾乃至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積極響應。當時人們形成一種共識,支持希望工程不僅僅是幫助那些失學少年兒童重返校園,更是中華民族的未來所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希望工程成為公益的代名詞。
郭美薦將希望工程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總結為四點:一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歷屆中央領導同志親切關懷並率先垂範、親自參與;二是根植於中華民族尊師重教、樂善好施等優秀傳統文化;三是回應了社會對貧困地區青少年教育問題的關切;四是共青團組織發揮各方面優勢,廣泛動員、精心實施。
希望工程自成立一直致力於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教育事業隨著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迅速發展。但是,郭美薦認為,在解決了「我要上學」的問題後,還有更多「上好學」的期盼,這種需求意味著希望工程還大有可為。
希望工程的實施一直是與時俱進的。國家提出「兩免一補」等政策後,希望工程更多地關注在校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問題,通過開展「希望工程快樂系列」項目,為貧困地區小學配備音體美、電腦教室、希望廚房等,豐富希望工程的資助體系,提升希望工程內涵,努力培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近幾年,希望工程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發起實施「希望工程助力脫貧攻堅」項目,加大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項目支持力度,持續開展「努力為10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完成學業提供資助」(10萬+任務)。截至目前資助學生數量已經超過12萬名。
30年來,中國青基會不斷豐富希望工程項目體系,充實希望工程內涵,努力為農村地區青少年成長成才提供支持。
今年3月,共青團中央印發了《關於大力推進新時代希望工程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新時代希望工程作出了部署。
郭美薦表示,下一步,中國青基會將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實施「助學興教計劃」「健康守護計劃」「素質提升計劃」「緊急救助計劃」「鑄魂育人計劃」五大計劃,以五大計劃為中心,將推出系列新時代希望工程創新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