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

2021-02-19 書香尚地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原文】

 

天下

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①

高下相盈②

音聲相和(hè)

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

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zuò)焉而不為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③(fú)唯弗居

是以不去

 

註:

①形:王弼本作「較」,河上公、傅奕等作「形」,帛書甲乙本皆作「刑」。「刑」「形」音同而形近。

②盈:王弼本作「傾」,帛書甲乙本皆作「盈」,義更勝。

③夫:在句首作發語詞或句中作語氣助詞時,讀fú。

 

【講解】

 

天下:天下人。

 

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都知道什麼才算得上美,這就有了醜。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都知道什麼才算得上善,這就有了不善。

 

今天開始講「對待篇」。所謂對待,即有了美,就有相對的醜;有了善,就有了相對的不善;有了這個名,就有了相對的名,如:有無、難易、美醜、善惡、是非、高矮、上下、前後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把這種哲思,起個名,叫做:對待。

對待的哲思很重要,所以十講中專門有一講「對待篇」。這是第二章,所以我們也理解《道德經》的排序,是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

那這種一對一對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呢?這是天下人在生活之中自然發現的。如小朋友上學了,在幼兒園還處於懵懂期,到了小學、中學就逐漸開始有了一種認識,用眼睛、用耳朵,還用心靈,去對周圍的人物進行判斷比較。

比如:看同性,個子高矮、胖瘦;看異性,好看難看;看人品,有善良有惡;看學習,有聰明有愚鈍。這都是人多扎堆之後自然呈現的不同,他的內心就自然出現這樣的一對一對的比較判斷。

那麼,這種判斷需要嗎?太需要了。比如距離的判斷、速度的判斷:跳高、跳遠。這個溝我能不能跳的的過去?過紅綠燈,馬上要變成紅燈了,我還來得及不?猶如小馬過河,要有形勢判斷,否則可能就性命攸關,所以必須有。

這一章,老子先舉出兩個容易理解的實例,然後再舉出6個相對抽象的概念。

 

有無相生:有無相對待而互生。

第一章主要講有無和兩者的邊界:徼。所以第二章在前面鋪墊了兩對對待之後,開始講有無相生,提示這個徼,就是有無相生的機制、界面。

無中生有好理解,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不可能從有生出,必然從無生出。

有歸於無,要用莊子寓言「倏忽與混沌」來解讀。《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意思是:倏和忽,碰到一起,就回到了混沌。那什麼是倏、忽和混沌?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認為:倏忽指基本粒子,混沌是生成基本粒子的時空。

 

「而且,最近我又發現了莊子寓言的一種新的魅力。我通過把儵和忽看成某種類似基本粒子的東西而自得其樂。只要它們還在自由地到處亂竄,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直至他們從南到北相遇於渾沌之地,這時就會發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樣的一個事件。按照這一蘊涵著某種二元論的方式來看,就可以把渾沌的無序狀態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來的時間和空間。在我看來,這樣一種詮釋是可能的。

 

「當然,胡亂引用古人的說法來附會現代物理學,這也許沒有多大意義。活在大約二千三百年前的莊子,幾乎肯定不知道有關原子的任何東西。即使這樣,他竟然有一些想法在一定意義上和今天像我這樣的人的想法很相似,這也是有趣的和出人意外的。」

 

可見,老子也好,莊子也好,實際上都返觀到了極其微觀的層面。但是,他們的超級返觀能力,在現代物理學的印證下,才得以煥發出應有的光芒。

 

難易相成:難易相對待而互成。

 

不懂得做容易的事情,也就不會做難事;懂得做成難事,這個時候,容易的事情,也就真的很容易了,治大國若烹小鮮。此句可以跟63章「圖難於其易,天下難事必作於易」互參而理解,指出了做事的思路、方法。

 

既要懂得做人,也要懂得如何做事。要向老子學習,從老子這裡領悟做人做事的哲思。

 

長短相形:長短相對待而互形。

 

有了長的,必然因為有個短的才能互相襯託,如個子高矮,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高下相盈:高下相對待而互盈。

 

高下這裡指境界高低,如聖人對百姓,為高對下。從這裡理解81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聖人無私傳遞真知,百姓有了,充滿了;聖人因為交流而清空了,就動起來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所以自己又充盈了真知;但是,此時的真知,是更新的,更深遠的,又玄的。

 

音聲相和:音聲相對待而互和。

 

聲:耳朵可以聽見的聲;和:[hè]應和。音有兩種。五音和大音。

12章:五音令人耳聾。古代軍事著作《六韜》有《五音》篇,記載:「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屬於音樂,耳朵可以聽得到。
14章:聽之不聞名曰希。41章:大音希聲。這裡的音,為耳朵聽不到的聲,但是又能在相應的大腦區域形成內心可以感受到的聲。

那,這裡的音,是聽不到的音?還是耳朵能聽到的五音?
從音聲相和來推理,如果音為五音,聲為人的發聲,為啥人的發聲一定伴和著五音呢?沒有道理啊。故,理解為:人發聲的同時,必然聽不到的音伴和而出。這也許就是言的奧妙。

聖人在造字的時候,感悟天地,形音義具,還伴隨著無形的內涵,往往有種動感,而不是靜止的。舉例,讀:「升、降、開、合、中」,體會是否身體也有相應的無形感受?

前後相隨:前後相對待而互隨。

 

07章:後其身而身先;29章:或行或隨。聖人、侯王在前面帶路;百姓在後面追隨。但是,假如沒有後面追隨的人,前面帶路的也就不成立。那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其實前面帶路的也是在追隨後面跟隨的人呢?所以,老師在前面帶路,學生在後面追隨,其實,前後相隨,都是平等的。所以,老師也要善待學生啊,別脾氣那麼大,最後成為孤家寡人。這就是聖人的超級思路。

 

我把這6對對待,起名為聖人的:「六無相神功」,便於大家記憶。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這樣來超越對待。

 

萬物看似對待,但是唯有聖人才能明白,其實對待雙方:相互依存,且相互轉換;所以,唯有聖人能有這種超越對待的哲思。聖人是如何對待這些對待呢?。

 

處無為之事:做的是無為的事情。

 

為無為,在無的層面去為。無,為氣。莊子曰:通天下一氣耳。天地萬物在氣的層面是一體的,所以無為,才能作用於天地萬物,無所不為。

 

行不言之教:行的是不言的教誨。

 

聖人不言也能教化天地萬物。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修自己,到達清靜無為的境界。聖人安靜了,百姓也自然安靜;聖人樸素了,百姓也自然樸素。不言之教,其實就是無形的感應、感化,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聖人有他的清靜無為的通道和能量。對天地,為中;對百姓,為慈。不言:對多言、守中。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任憑萬物自由發展而不幹涉。

 

作:萬物並作,自由生長

始:幹涉;此意從簡本出。如太上不知有之,不幹涉,不言之意。

後面「是以聖人」等等,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聖人看到萬物自然呈現不同,所以他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只管修好自己即可。在修身家鄉階段,或許我們還能一個一個的來,誰都能照顧到了,說說話,調和心氣;在修之於天下階段,就無法一一做到,只能是去管整體的氣化的事情了。所以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可以與第29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互參。

 

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生而不有:生養了萬物而不佔為己有。

為而不恃:做了事情而不以此為憑恃。

功成而弗居:事情做成了有功而不自居。

 

51章最後有玄德的定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麼看,也可以把玄德定義增加「功成弗居」,更加完整。

聖人修己、清靜,天下自然感應而變化。《易經·鹹卦》: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即功成。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為不自居有功,所以他的功勞不會失去。

人一自居有功,就難免遭人厭棄;而不去誇耀,不居功,反而有功。不自伐故有功。聖人的功績被百姓記在心裡,不會失去。

聖人修之於天下,這是他的最重要的哲思。大家理解了這一章,那麼做人做事就有個飛躍。懂得不強求別人,因為萬物有他的自然。也許他智力不夠,只能按照傻辦法去做事;也許他天生這樣的性格。心態起了真正的變化,氣質就開始柔弱,逐漸就能做到無有入無間,不刻意要求別人如何,效果反而非常好,大家都願意聽你的。

 

【本章思考】

 

除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六個對待,您還能想出來別的對待嗎?並嘗試填空以下。

 

(以上講解著述:黃曉明)

相關焦點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問:若從修行方法來看,是不是按照第二章所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師:首先是「道」,第一章第一個字,「道」。修行,首先必須要開悟,要見道,你才能夠具備道的心境,才能明白道的境界。見性之後,知道了本來是怎麼樣,然後當進入世間,世間是有分別的,有善惡等等對待,那麼看見這些分別對待的時候,你不要著相,不要執著,守住你的本來,不被境轉。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 《道德經》第二章:從「二」回歸到「一」,對立統一的哲學法則!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二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二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生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第二章講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了了講解道德經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 四大法
    [20]請參閱第三十六章。[21]請參閱第四十五章。[22]玄同。請參看第五十六章。[23]三代:夏、商、周(前2205—前222年)。[24]「阿」本是不贊成的聲音。[26]德為道的表現,也是道德的原則。[27]以形表現。[28]一:萬物均歸於一。[29]明有兩個意思:一為清楚(明亮、純正);一為明朗(聰明、敏銳)。
  • 體道——《道德經》第一章謬解
    道德經兩岸闊不闊,不知道。《道德經》第一章,原本是沒有名字的,河上公把它命名為體道,就是用心去感受、感悟道。因為道這個東西,實實在在的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心去體會。臺灣陳鼓應先生,總結了道的八個特點。我曾從頭到尾讀了陳鼓應先生的著作好幾次。最終也不太願意認同第四個特點。所以本篇,刪去了其中一個,又加上我自己的總結。道的特徵有下幾個:一。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四章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之六章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六章原文: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第二句: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這一句的大意是:這種用柔和的方法,去達到目的的行為,往往比用強硬的方式更勝一籌。因為柔和的方式容易讓人接受,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所以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最為強有力的保障性基礎,是不可以展示出來的,以免不知不覺中就被奪走了。
  •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知足常樂自風雅,以夢為馬走天涯
    這是按照一個整體來解釋本章,當然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把本章分為互不關聯的兩部分,一是老子的戰爭觀,二是不知足和欲得對於個人的危害;因為前面第四十四章已經描述過知足和知止對個人的影響,所以出於結構完整和避免重複的考慮,我在這裡把第二部分視作掌權者引發戰爭的原因。下面讓我們回到本章內容,為什麼說掌權者對於土地、百姓和金銀財帛等方面的不知足和貪得無厭會引發戰爭呢?
  • 信心讀書:葉曼老師《道德經》第二章
    真誠待人,不驕不諂順物應情,無心自然平而樂觀,富而好禮有無相生,高下相傾葉曼講《道德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接上一章「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把生育觀延伸到凡人世界裡,從兩面性看問題,「不生」為大不孝,「生」有無數煩惱,但不生只有一個煩惱;「沒有」必定求「有」,有之後才知道「無」的重要性,倘若一直不曾擁有,意識中除了期待擁有,別無他念。這一塊可以結合第四章:「無為與大為」來理解德經翻譯第四章 ,於一般人而言大為之後才有無為,不歷經「大為」,只能算「不為」。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三寶」是踐行「道」的最好方法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他的《道德經》更是集其思想精華於一書。《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書中提出「大道自然無為」的思辨,對世間萬物規律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馬叔禮老師解讀老子智慧,揭示華夏文明獨特的宇宙觀,暢談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 道德經 |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小時了了
    「道隱無名」一語,可以呼應一章的「無名」以及二十五章的「吾不知其名」 。 《莊子·寓言》有一語: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大方無隅」,什麼叫「大方」?這個地球,東南西北四方,你看大不大?這個不算大,比不上虛空那麼大。那麼虛空有沒有東南西北呢?虛空根本沒有東南西北;所謂東南西北是人為的,人類自己假定的。「大方無隅」,虛空也沒有方隅,也沒有轉角的地方,任何一面都是虛空,當然就沒有東南西北。
  • 《道德經》10個經典名句,道盡人生真諦!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簡釋:大道隨順自然,從不妄為,看似無所作為,天下卻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由它所為。三、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道德經.第二十六章》簡釋:做事輕率,就容易失去根本;內心浮躁,就會失去真心本性的主宰。四、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 《道德經》第38章:德在篤行其厚實,不在懸談其薄華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所謂「上德」指的是天,天無好惡,一切善惡皆在天下顯現,為天所包容,所以,天之德乃是「生生」之意,這是天生萬物,乃是「有德」;所謂「下德」指的是人,人之所以「不失德」是因為「無德」,「無德」是「不標榜德」,心中沒有個為了德而表演的樣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解析】 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義、價值和規律。本章與第三十五章的的內容基本相同,中心議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老子的樸治主義思想,也是老子思想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命題。老子認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是「無為」,即順著道的法則自然而為。能順道而行,就會自然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