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
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①
高下相盈②
音聲相和(hè)
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
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zuò)焉而不為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③(fú)唯弗居
是以不去
註:
①形:王弼本作「較」,河上公、傅奕等作「形」,帛書甲乙本皆作「刑」。「刑」「形」音同而形近。
②盈:王弼本作「傾」,帛書甲乙本皆作「盈」,義更勝。
③夫:在句首作發語詞或句中作語氣助詞時,讀fú。
【講解】
天下:天下人。
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都知道什麼才算得上美,這就有了醜。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都知道什麼才算得上善,這就有了不善。
今天開始講「對待篇」。所謂對待,即有了美,就有相對的醜;有了善,就有了相對的不善;有了這個名,就有了相對的名,如:有無、難易、美醜、善惡、是非、高矮、上下、前後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把這種哲思,起個名,叫做:對待。
對待的哲思很重要,所以十講中專門有一講「對待篇」。這是第二章,所以我們也理解《道德經》的排序,是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
那這種一對一對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呢?這是天下人在生活之中自然發現的。如小朋友上學了,在幼兒園還處於懵懂期,到了小學、中學就逐漸開始有了一種認識,用眼睛、用耳朵,還用心靈,去對周圍的人物進行判斷比較。
比如:看同性,個子高矮、胖瘦;看異性,好看難看;看人品,有善良有惡;看學習,有聰明有愚鈍。這都是人多扎堆之後自然呈現的不同,他的內心就自然出現這樣的一對一對的比較判斷。
那麼,這種判斷需要嗎?太需要了。比如距離的判斷、速度的判斷:跳高、跳遠。這個溝我能不能跳的的過去?過紅綠燈,馬上要變成紅燈了,我還來得及不?猶如小馬過河,要有形勢判斷,否則可能就性命攸關,所以必須有。
這一章,老子先舉出兩個容易理解的實例,然後再舉出6個相對抽象的概念。
有無相生:有無相對待而互生。
第一章主要講有無和兩者的邊界:徼。所以第二章在前面鋪墊了兩對對待之後,開始講有無相生,提示這個徼,就是有無相生的機制、界面。
無中生有好理解,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不可能從有生出,必然從無生出。
有歸於無,要用莊子寓言「倏忽與混沌」來解讀。《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意思是:倏和忽,碰到一起,就回到了混沌。那什麼是倏、忽和混沌?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認為:倏忽指基本粒子,混沌是生成基本粒子的時空。
「而且,最近我又發現了莊子寓言的一種新的魅力。我通過把儵和忽看成某種類似基本粒子的東西而自得其樂。只要它們還在自由地到處亂竄,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直至他們從南到北相遇於渾沌之地,這時就會發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樣的一個事件。按照這一蘊涵著某種二元論的方式來看,就可以把渾沌的無序狀態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來的時間和空間。在我看來,這樣一種詮釋是可能的。
「當然,胡亂引用古人的說法來附會現代物理學,這也許沒有多大意義。活在大約二千三百年前的莊子,幾乎肯定不知道有關原子的任何東西。即使這樣,他竟然有一些想法在一定意義上和今天像我這樣的人的想法很相似,這也是有趣的和出人意外的。」
可見,老子也好,莊子也好,實際上都返觀到了極其微觀的層面。但是,他們的超級返觀能力,在現代物理學的印證下,才得以煥發出應有的光芒。
難易相成:難易相對待而互成。
不懂得做容易的事情,也就不會做難事;懂得做成難事,這個時候,容易的事情,也就真的很容易了,治大國若烹小鮮。此句可以跟63章「圖難於其易,天下難事必作於易」互參而理解,指出了做事的思路、方法。
既要懂得做人,也要懂得如何做事。要向老子學習,從老子這裡領悟做人做事的哲思。
長短相形:長短相對待而互形。
有了長的,必然因為有個短的才能互相襯託,如個子高矮,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高下相盈:高下相對待而互盈。
高下這裡指境界高低,如聖人對百姓,為高對下。從這裡理解81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聖人無私傳遞真知,百姓有了,充滿了;聖人因為交流而清空了,就動起來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所以自己又充盈了真知;但是,此時的真知,是更新的,更深遠的,又玄的。
音聲相和:音聲相對待而互和。
聲:耳朵可以聽見的聲;和:[hè]應和。音有兩種。五音和大音。
12章:五音令人耳聾。古代軍事著作《六韜》有《五音》篇,記載:「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屬於音樂,耳朵可以聽得到。
14章:聽之不聞名曰希。41章:大音希聲。這裡的音,為耳朵聽不到的聲,但是又能在相應的大腦區域形成內心可以感受到的聲。
那,這裡的音,是聽不到的音?還是耳朵能聽到的五音?
從音聲相和來推理,如果音為五音,聲為人的發聲,為啥人的發聲一定伴和著五音呢?沒有道理啊。故,理解為:人發聲的同時,必然聽不到的音伴和而出。這也許就是言的奧妙。
聖人在造字的時候,感悟天地,形音義具,還伴隨著無形的內涵,往往有種動感,而不是靜止的。舉例,讀:「升、降、開、合、中」,體會是否身體也有相應的無形感受?
前後相隨:前後相對待而互隨。
07章:後其身而身先;29章:或行或隨。聖人、侯王在前面帶路;百姓在後面追隨。但是,假如沒有後面追隨的人,前面帶路的也就不成立。那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其實前面帶路的也是在追隨後面跟隨的人呢?所以,老師在前面帶路,學生在後面追隨,其實,前後相隨,都是平等的。所以,老師也要善待學生啊,別脾氣那麼大,最後成為孤家寡人。這就是聖人的超級思路。
我把這6對對待,起名為聖人的:「六無相神功」,便於大家記憶。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這樣來超越對待。
萬物看似對待,但是唯有聖人才能明白,其實對待雙方:相互依存,且相互轉換;所以,唯有聖人能有這種超越對待的哲思。聖人是如何對待這些對待呢?。
處無為之事:做的是無為的事情。
為無為,在無的層面去為。無,為氣。莊子曰:通天下一氣耳。天地萬物在氣的層面是一體的,所以無為,才能作用於天地萬物,無所不為。
行不言之教:行的是不言的教誨。
聖人不言也能教化天地萬物。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修自己,到達清靜無為的境界。聖人安靜了,百姓也自然安靜;聖人樸素了,百姓也自然樸素。不言之教,其實就是無形的感應、感化,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聖人有他的清靜無為的通道和能量。對天地,為中;對百姓,為慈。不言:對多言、守中。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任憑萬物自由發展而不幹涉。
作:萬物並作,自由生長
始:幹涉;此意從簡本出。如太上不知有之,不幹涉,不言之意。
後面「是以聖人」等等,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聖人看到萬物自然呈現不同,所以他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只管修好自己即可。在修身家鄉階段,或許我們還能一個一個的來,誰都能照顧到了,說說話,調和心氣;在修之於天下階段,就無法一一做到,只能是去管整體的氣化的事情了。所以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可以與第29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互參。
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生而不有:生養了萬物而不佔為己有。
為而不恃:做了事情而不以此為憑恃。
功成而弗居:事情做成了有功而不自居。
51章最後有玄德的定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麼看,也可以把玄德定義增加「功成弗居」,更加完整。
聖人修己、清靜,天下自然感應而變化。《易經·鹹卦》: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即功成。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為不自居有功,所以他的功勞不會失去。
人一自居有功,就難免遭人厭棄;而不去誇耀,不居功,反而有功。不自伐故有功。聖人的功績被百姓記在心裡,不會失去。
聖人修之於天下,這是他的最重要的哲思。大家理解了這一章,那麼做人做事就有個飛躍。懂得不強求別人,因為萬物有他的自然。也許他智力不夠,只能按照傻辦法去做事;也許他天生這樣的性格。心態起了真正的變化,氣質就開始柔弱,逐漸就能做到無有入無間,不刻意要求別人如何,效果反而非常好,大家都願意聽你的。
【本章思考】
除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六個對待,您還能想出來別的對待嗎?並嘗試填空以下。
(以上講解著述:黃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