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譯文,這裡就不錄了,網上很容易可以查得到。
下面的文章,參閱了河上公、王弼等史上大師以及當代陳鼓應先生的著作。
中國沒有哲學這個說法,見過很多次。但是對於這個說法,我是很不能認同的。中國沒有分類出來的專業哲學家,這個觀點,可以勉強接受。因為中國的哲學都隱藏在了文學裡。
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洛陽詩人王灣,有首詩《次北固山下》,我們看看其中幾句。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兩岸闊不闊,不知道。但是只要水面上風平浪靜,那個寬度行一條小船還是足夠的;
只要風向不變,一張帆就夠用了;
太陽從海面上升起,黑夜變得殘缺不全;
春,本是一年的開始,最後也變成了舊年。
放到人類世界裡看看:只要心胸足夠寬廣,就什麼事都能容得下;只要思想上不走歪路,就能一往無前。黑裡面生出白來,新裡面長出舊來。最後,白又變黑,舊又成新。
在古詩詞裡,有無數這樣的詩句,仔細讀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妙處。
《道德經》第一章,原本是沒有名字的,河上公把它命名為體道,就是用心去感受、感悟道。因為道這個東西,實實在在的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心去體會。
臺灣陳鼓應先生,總結了道的八個特點。我曾從頭到尾讀了陳鼓應先生的著作好幾次。最終也不太願意認同第四個特點。所以本篇,刪去了其中一個,又加上我自己的總結。道的特徵有下幾個:
一。天道,天是自然,道是自然存在的;
二。道常,道永遠存在,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
三。道德,道是一切的本質,永恆存在,但道無法顯現,它只能通過它的化象世間萬物來表現,也就是德;
四。道滅,道本身不會破滅,但它會摧毀一切妨害它的事物;
五。道反,道是變化的,運動的,從不停歇。所有從屬於道的一切,都在向與其本身相反的方向運動;
六。道通,也就是《莊子》所說,道通而為一。不論現在,它以什麼方式表現,深究下去,必然是天道本身;
七。道無,道確實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就像它不存在一樣。
大道無形,大道無名。所有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模樣,所有我們能夠為其命名的名字,都不是它真實的名字,不是它真實的模樣,包括《道德經》原文中的「道」和「名」兩個字。
道,是一個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東西。語言不僅有局限性,更有主觀性,所以無法用語言來說明道,文字比語言更甚,還不如語言。所以,老子創造了兩個和道一樣非常抽象的概念,有和無。
無,是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狀態;有是天地生成以後,萬物已然存在的的狀態。也就是,這一方天地是從無開始的,而天地間的萬物是由天地生成之後的有孕育的。
所以,有些大師就認為,道,是一種無的狀態,但是它有有的能力。即,道原本是無,卻能生成天地萬物。
常無和常有,又叫大無和大有,指的是永恆的無和永恆的有。只有在這兩種狀態下,才能體會到道的妙和徼。
妙和徼實際上是某種狀態下道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顯現在外的表象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的本源卻是一樣的,這種狀態下的道叫做玄。
《道德經》第一章,有很多概念,都至關重要。比如,道,名,無,有、妙、徼、玄。想學《道德經》,這幾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弄不清楚也沒有關係,記下來就好了,我讀了好多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弄明白。但可以肯定得是,現在比最初讀的時候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