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道——《道德經》第一章謬解

2021-01-08 末名說

原文: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譯文,這裡就不錄了,網上很容易可以查得到。

下面的文章,參閱了河上公、王弼等史上大師以及當代陳鼓應先生的著作。

中國沒有哲學這個說法,見過很多次。但是對於這個說法,我是很不能認同的。中國沒有分類出來的專業哲學家,這個觀點,可以勉強接受。因為中國的哲學都隱藏在了文學裡。

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洛陽詩人王灣,有首詩《次北固山下》,我們看看其中幾句。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道德經

兩岸闊不闊,不知道。但是只要水面上風平浪靜,那個寬度行一條小船還是足夠的;

只要風向不變,一張帆就夠用了;

太陽從海面上升起,黑夜變得殘缺不全;

春,本是一年的開始,最後也變成了舊年。

放到人類世界裡看看:只要心胸足夠寬廣,就什麼事都能容得下;只要思想上不走歪路,就能一往無前。黑裡面生出白來,新裡面長出舊來。最後,白又變黑,舊又成新。

在古詩詞裡,有無數這樣的詩句,仔細讀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妙處。

《道德經》第一章,原本是沒有名字的,河上公把它命名為體道,就是用心去感受、感悟道。因為道這個東西,實實在在的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心去體會。

臺灣陳鼓應先生,總結了道的八個特點。我曾從頭到尾讀了陳鼓應先生的著作好幾次。最終也不太願意認同第四個特點。所以本篇,刪去了其中一個,又加上我自己的總結。道的特徵有下幾個:

一。天道,天是自然,道是自然存在的;

二。道常,道永遠存在,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

三。道德,道是一切的本質,永恆存在,但道無法顯現,它只能通過它的化象世間萬物來表現,也就是德;

四。道滅,道本身不會破滅,但它會摧毀一切妨害它的事物;

太上跨牛圖

五。道反,道是變化的,運動的,從不停歇。所有從屬於道的一切,都在向與其本身相反的方向運動;

六。道通,也就是《莊子》所說,道通而為一。不論現在,它以什麼方式表現,深究下去,必然是天道本身;

七。道無,道確實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就像它不存在一樣。

大道無形,大道無名。所有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模樣,所有我們能夠為其命名的名字,都不是它真實的名字,不是它真實的模樣,包括《道德經》原文中的「道」和「名」兩個字。

道,是一個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東西。語言不僅有局限性,更有主觀性,所以無法用語言來說明道,文字比語言更甚,還不如語言。所以,老子創造了兩個和道一樣非常抽象的概念,有和無。

無,是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狀態;有是天地生成以後,萬物已然存在的的狀態。也就是,這一方天地是從無開始的,而天地間的萬物是由天地生成之後的有孕育的。

所以,有些大師就認為,道,是一種無的狀態,但是它有有的能力。即,道原本是無,卻能生成天地萬物。

常無和常有,又叫大無和大有,指的是永恆的無和永恆的有。只有在這兩種狀態下,才能體會到道的妙和徼。

妙和徼實際上是某種狀態下道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顯現在外的表象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的本源卻是一樣的,這種狀態下的道叫做玄。

塗鴉

《道德經》第一章,有很多概念,都至關重要。比如,道,名,無,有、妙、徼、玄。想學《道德經》,這幾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弄不清楚也沒有關係,記下來就好了,我讀了好多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弄明白。但可以肯定得是,現在比最初讀的時候好了很多。

相關焦點

  • 讀懂《道德經》第一章 創造之道 成功之道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2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譯文:1 道是可以傳講的,但傳講出來的道並不是亙古不變的永恆真道的本身(這與傳講者的認知有關係,傳講者的認知不同,傳講出來的內容也不同);稱謂是可以形容、描述、定義、命名的,但已經被形容、描述、定義、命名的稱謂並不是亙古不變的稱謂(因它會隨著人們認知的不斷深入以及事物的某些現象的變化而改變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其中,時間上的對待,就是第一章所講的,「諸行無常」的 「行」(經文所說的「可道」)的層面。行,是一種動態。空間上的對待,是第一章所講的,「諸法無我」的「法」(經文所說的「名,可名」)的層面。法,就是可指陳的名相。那麼,「可道」和「可名」的狀態「非常道」,本身是不究竟的,進入了一種落兩端的、存在偏頗的狀態。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導讀】統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則來為政,順其自然,不妄加幹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自育自化。事物自育自化之後將會產生欲望,通過「道」的真實、樸素,可以抵禦它們,從而使天下自然達到安寧。 【解析】 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義、價值和規律。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三寶」是踐行「道」的最好方法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五千多言的《道德經》譯文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老子文化節玄妙的道,老子的方法教我們去體會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個字就是道,可見道的重要性,道統領全書,全書都是圍繞道進行深入論述。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規律或法規。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七章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之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之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 道德經 |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小時了了
    上士聽到道後,必定立即勤奮去實行;中士聽到道後,則將信將疑、猶豫不定;下士聽到道後,則會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們嘲笑,那就不足以成為「道」了。「道隱無名」一語,可以呼應一章的「無名」以及二十五章的「吾不知其名」 。 《莊子·寓言》有一語: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大方無隅」,什麼叫「大方」?這個地球,東南西北四方,你看大不大?這個不算大,比不上虛空那麼大。那麼虛空有沒有東南西北呢?虛空根本沒有東南西北;所謂東南西北是人為的,人類自己假定的。「大方無隅」,虛空也沒有方隅,也沒有轉角的地方,任何一面都是虛空,當然就沒有東南西北。
  • 《道德經》最後一章,短短57個字,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兩千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餘字,卻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每一章皆蘊涵天地和人世的至理,誦讀此書有助於增益智慧,體悟「道」。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只有短短57個字,老子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文化學者大多追求寧靜致遠的清淨生活,但馬叔禮老師心繫國學,為實現「傳承千秋道統」的偉業,馬老師不僅在臺灣各國學講堂長期授課,而且每年定期到訪大陸交流講學。期望通過對生命、科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描述,將中國傳統中的和諧平衡的宇宙觀表達出來,讓大家對國學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刻的了解。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 《道德經》:為什麼「道」不可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了一些聖人平時應當怎樣對待事情,但是並沒有對他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孔子主張有為,與老子主張無為有很大差異,所以老子才不告訴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四章
    《道德經》第四章 致①虛②恆也,守衝③篤④也。萬物並作,吾以觀⑤其復⑥。天物芸芸⑦,格物⑧歸復⑨其根⑩。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妄。妄作,兇。知常而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21。知道曰善,循道為善22。
  • 05《道德經》第五章:尚無為,任自然.
    因為天行道而生萬物,地厚德而養萬物,一切順應自然,不主宰,不佔有,不居功,更不追求人為的仁與義。有道的聖人效仿天地,對待百姓,尊道貴德,無為而治,也不去標榜自己的仁愛。生:關於「道、德、仁、義、禮」之間的關係,先生再幫我們解釋一下。師:這五者的關係,第三十八章有專門論述。
  • 眾妙之門:有無之境—藏於《道德經》深處的文化密碼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道德經》在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是經典中的經典,然而隨便兩個版本的《道德經》譯註其翻譯和解讀都是不同的,首章《眾妙之門》尤其如此。那是因為《道德經》裡的有無不是我們所以為的有和無。「無」即道,這一點,沒有什麼歧義。如下面這一章是老子對道的本體特徵的闡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 了了講解道德經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無私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這段話的意思是,明於道者不妄言,妄言者是不明於道的。堵塞貪慾的通道,關閉妄想的門徑。消磨過分突出的鋒芒,消解矛盾的紛爭,柔和過於耀眼的光芒,與周圍的一切渾為一體,這就是「玄同」。所以,不能因為可以得就親近,不能得就疏遠:不能因為有所得就感覺有利,不能得就有害;不能因為有所得就高貴,不能得就卑賤。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這一章雖然有些長,但並不難理解,首先要明白「得一」的含義。「得一」在本章一共出現了七次,而「一」在道德經中是很重要的概念,第22章中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很明顯,一是由道所生,一就是道的一部分。道作為物質時,可派生萬物,是萬物之母;道作為規律時,可指導萬物運行,是天地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