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什麼「道」不可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2021-01-10 水往雲來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了一些聖人平時應當怎樣對待事情,但是並沒有對他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孔子主張有為,與老子主張無為有很大差異,所以老子才不告訴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

其實,一個人真正認識到了道之後,會發現,道並非是固定不變的某種東西。它是隨著一切環境,隨著一切變化而變化的。但是人們一旦認識到什麼是道之後,就會對它生出一種執著,從而無法契合道的本意。

因為一個人的思維習慣,一旦認識到什麼是道之後,就會固定的認為,道是這樣的,或者道是那樣的。但是當道發生變化之後,你的認識,卻是一種假象。在道家看來,一旦你的心落到具體的事物當中去,或者落到外在的假象當中,你的修道之心,就沒有著落之處,從而無法再提升自己的境界。

舉個很實際的例子。在久遠以前,伏羲發現了道,他就用一些符號表示出來,這些符號,就是八卦圖。但是那個時候不叫做道,叫做「象」。也就是天象、事物的表現的意思。當人們知道了天象中存在的意義之後,就死守著這種天象的規則,不願意放棄,從而成為了一種執著。但是這種規則,卻是在不停變化的。

比如最早的出行,是以雙腳走路來完成的。到了後來,出行坐馬車,然後有了汽車,再然後有了飛機等等。也就是說,外界的不停變化,出行的方式以及各種規則,也在相應地發生變化。但是在人們頭腦中的概念,如果還停留在以雙腳出行,就很可能達不到很多相應的目的了。

老子看到了這一點,為了打破人們對道產生的這種固有認識,就告訴人們「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你只有不斷地去改變,你才能從各種道的表現狀態中,真正認識到它,並去符合它,或者是運用它。由此,你才能真正讓自己的境界,達到質的改變。

所以,真正的道,是不可說的。因為一旦說出來,當人們產生了習慣認識之後,就會按照固定的思維方式,去行事。但是這與真正的修道,需要不斷地提升境界,就相差甚遠了。

除了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之外,在《道德經》第十五章中,老子也指出了道不可說的原因,我們一起來看看。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什麼是「為道」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修道。而且這種修道,並不是普通的人所修的那種方式,而是真正認識到真正的大道以後,能夠運用自如。

很多人將這裡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說成是某種修道有成就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認識不能說它是錯誤的。但是它裡面的真正意思是,當你真正認識到道的真相之後,你會發現,道是玄妙的,從任何方面,都有它的展現。你無法從一個角度去認識它的全部。

甚至作為同一個道來說,在任何方面都有它的展現。所以站在某一個角度去剖析它,去解說它,都是不對的。

這裡舉個粗淺的例子,就好比錢,幾乎在任何方面,它都能起到作用。或直接或間接地,都能看到錢的影子。錢可以換書,可以換種子,可以換衣服,可以換食物。但是,你不能說錢就是書,就是種子,就是衣服,或者就是食物。因為它們之間有個轉換的過程。並且,錢就是錢,不是其它的任何東西。

那麼,到底什麼是道呢?在老子看來,道是深不可測的,一個普通人絕對無法認識到它的全貌。所以才說道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但是,通過舉各種例子,能讓你明白其中所存在的道。所以又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相關焦點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體道——《道德經》第一章謬解
    道德經兩岸闊不闊,不知道。在古詩詞裡,有無數這樣的詩句,仔細讀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妙處。《道德經》第一章,原本是沒有名字的,河上公把它命名為體道,就是用心去感受、感悟道。因為道這個東西,實實在在的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心去體會。臺灣陳鼓應先生,總結了道的八個特點。我曾從頭到尾讀了陳鼓應先生的著作好幾次。最終也不太願意認同第四個特點。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在西方,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而它作為中國人的經典,卻是很少被人奉為經典之作,甚至用晦澀難懂來給自己找到不讀的藉口。其實,現在很多高端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後,都去研讀《道德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本道德經當中的智慧,越是成功人士,越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差半步?
    齊善鴻說:「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往裡面裝生命;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進去生命,你就會成為什麼!  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  上善若水道人家,道德經卷伴香茶,齋醮不為名和利,笑看紅塵如煙霞,劍膽琴心撫詩畫,青燈一盞亦芳華,苦盡甘來道緣下,方知世間幾造化,道生萬物乾坤大,陰陽玄機伏八卦,天人合一日月明,道法自然心無暇,恬淡心境似蓮花,羽衣如蝶遊天涯,濟世利人善為樂,尊道貴德莫浮誇。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我相信,不光是道德經的愛好者,恐怕就連沒有讀過道德經的人都能對開頭第1句耳熟能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導讀】統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則來為政,順其自然,不妄加幹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自育自化。事物自育自化之後將會產生欲望,通過「道」的真實、樸素,可以抵禦它們,從而使天下自然達到安寧。 【解析】 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義、價值和規律。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前兩句是什麼意思?《道德經》開篇即表明了「道」這個東西,實際上是雖然存在卻不可捉摸的,它本來也不叫「道」,只是老子為了指代而強行命名,而一旦命名了,其實指代的這個東西就不是「道」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原文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之十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道德經》之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打開東方聖經——《道德經》這扇眾妙之門,帶您領悟生活之道!
    道德經被譽為東方《聖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和聖經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兩部著作,對於我個人而言,能夠有機緣學習道德經,是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道德經給了我無盡的喜悅、平和與勇氣,如果說要講解道德經,那我實在惶恐,只能說我希望把我從道德經中,得到的智慧分享給大家,是希望大家也能夠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無為」,就是沒有任何的心機的狀態, 如此就超越了「行」;「行不言之教」,就超越了 「名」,於是跳出前文所描述的有對待、落兩端的狀態,證入究竟涅槃之境界。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接下來,描述一個道者的「德」,即道在顯用的時候應該是怎樣的。《道德經》的「德」,指道的德性、品德,這是道在顯用這種動態中所具有的性質,所存在的一定規律。
  • 《道德經》解讀:老子為何說「道生一」?暗藏玄機,讀懂恍然大悟!
    當我在朋友圈問了這個問題後,有各種匪夷所思的說法,有說「李」和「老」是諧音的,有說叫「李子」不好聽的(有考慮過孫子、鬼谷子的感受?),其中有位老鐵的回覆簡直的獨闢蹊徑、腦洞大開,他說:估計是因為老子是上門女婿,姓李的入贅到了姓老家,於是他就成了老子。恕我孤陋寡聞,這麼些天來,還真沒找出合理答案。又或者說恐怕我們已經很難找到真相了。那麼阿信為什麼要問這麼一個無趣的問題呢?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文化學者大多追求寧靜致遠的清淨生活,但馬叔禮老師心繫國學,為實現「傳承千秋道統」的偉業,馬老師不僅在臺灣各國學講堂長期授課,而且每年定期到訪大陸交流講學。期望通過對生命、科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描述,將中國傳統中的和諧平衡的宇宙觀表達出來,讓大家對國學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刻的了解。
  • 學習《道德經》趣味無窮!站好渾圓樁受益終身!
    《道德經》在第四十八章中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在山莊中學習和生活,每天耳濡目染,老師每上一節課,都把自己畢生積累的經驗方法毫無保留的告訴大家,教給我們如何學習《道德經》,站好渾圓樁。
  • 《道德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最後一句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所謂天道既是人道,人道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自處,如何跟世界相處。人生在世,學會不爭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原因是覺得自己配不上,能配上才子的只有金庸先生。「怎麼可以把我和查先生並列,跟他相比,我只是個小混混。」他謙虛、低調,絕不附炎趨勢,也不妄自菲薄。在蔡瀾看來,金庸就是比自己更有才氣,見識更廣博。金庸先生也比他有錢,他從不嫉妒眼紅,大放自如。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