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老子為何說「道生一」?暗藏玄機,讀懂恍然大悟!

2021-03-03 鬼谷子智囊團

請聽題:我們已知孔子、孟子、莊子、孫子、荀子都是在姓後面加個「子」。既然老子姓李,為啥要叫他老子,而不是李子呢?當我在朋友圈問了這個問題後,有各種匪夷所思的說法,有說「李」和「老」是諧音的,有說叫「李子」不好聽的(有考慮過孫子、鬼谷子的感受?),其中有位老鐵的回覆簡直的獨闢蹊徑、腦洞大開,他說:估計是因為老子是上門女婿,姓李的入贅到了姓老家,於是他就成了老子。恕我孤陋寡聞,這麼些天來,還真沒找出合理答案。又或者說恐怕我們已經很難找到真相了。那麼阿信為什麼要問這麼一個無趣的問題呢?因為,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經不住推敲。既然,這一題我們答不上來,那就再答下一題吧。請聽題: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道生一」是什麼意思?根據字面理解,既然是「道生一」,所以「道」是父親,「一」是兒子(也可能是女兒),親爹生了親兒子。這個解釋合理嗎?實際上,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也是這麼理解的:既然「道生一」,所以這個「道」是「太一」。什麼是「太一」呢?聽說過太上皇,老太爺吧?雖然「一」很厲害,但他爹「太一」更厲害。但凡你會數數的話,會發現,「太一」是一,「一」也是一,怎麼就出現了兩個「一」了?要知道,道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一」上面還有個「一」,「道」上面還有個「道」。「道」和「一」是什麼關係?我們先來看下鬼谷子對道的理解:「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記好這句話,這是我見過對「道」字描述最清晰的定義了。在鬼谷子這裡,道是天地的開始,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地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在道家這裡,至高無上的「道」是萬物的本源,「一」是天地的開端。不是給鬼谷子臉上貼金,但他對於「道生一」的解讀,確實是符合道家,甚至是老子的原意的。我們再來看下「道」的特徵是啥?用一個複句表達道是「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用老子的原話說是「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這還不要緊,老子甚至補刀說道「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此三者不可推究,說也說不清楚,老子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上來講述道是介於有和無之間的,你無法體察到,道是處於一種隱形的狀態,道是存在的。根據這個邏輯,我們很容易推導出,道是一種不可推究和感知的混沌的「無」的狀態,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是「無」的狀態,那麼如何具體表現呢?老子說「故混而為一」。就是說你雖然看不到,但是把所有的這些混在一起,形成「一」,開始形成有形的世界了。「一」就是道的具體體現了,這便是「道生一」。所以《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樣的。

 

戴建業表示,還沒有。因為誰是老子,誰是兒子的問題還沒解決。終於,《道德經》裡「有無相生」四個字提醒了他。戴建業認為:作為潛在無限可能性「道」是「無」,作為生成萬物實現萬有之母「道」又是「有」。「無」與「有」是「道」的一體兩面。

同樣,「道」與「一」也都是指同一對象,正如「等邊三角形」與「等角三角形」是指同一對象一樣,只是它們各自表述對象的不同側面罷了。「道」強調它為宇宙的始基,「一」強調它為萬物的根源。所以,「無」和「有」是同源而異名,是道的一體兩面,本是同一對象。實際上,對於他的觀點,我一開始是質疑的,但是他的一句話說服了我:「道」強調的是宇宙的始基,「一」強調他為萬物的根源。啥意思呢?還記得鬼谷子說的「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嗎?或許韓非子說的更直白:道無雙,故曰一。「道」和「一」不是父子關係。道是無,一是有。「道」是脫了馬甲的「一」,「一」是穿上馬甲的「道」。

鬼谷道第三期縱橫家課程,公開招募

修行鬼谷子智慧,締造當代縱橫家

讚賞和在看,總有一個在路上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解讀:老子為何說「道生一」?暗藏玄機,讀懂恍然大悟
    又或者說恐怕我們已經很難找到真相了。那麼阿信為什麼要問這麼一個無趣的問題呢?因為,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經不住推敲。既然,這一題我們答不上來,那就再答下一題吧。請聽題: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道生一」是什麼意思?二根據字面理解,既然是「道生一」,所以「道」是父親,「一」是兒子(也可能是女兒),親爹生了親兒子。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萬物自由生發而不評責,生不著其有,為而不恃自見,己能生繼作為不佔居己有。聖人只因一切皆無居執,所以就沒有身心及一切失去的存在。【直播解讀】甲:大家好!歡迎走進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論道直播間,我是主持人XXX,每天學習《道德經》開啟智慧門,我們在第一章研學了老子對道的本體性和非常道的精妙定論,今天我們來研學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這位是我們邀請的《道德經》講解員XX,xX老師好!乙:主持人好,大家好!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齊善鴻說:「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往裡面裝生命;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進去生命,你就會成為什麼!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差半步?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 你真的讀懂《道德經》了嗎,有些話,你肯定沒看過
    你真的讀懂《道德經》了嗎,有些話,你肯定沒看過說到老子,大家一定都是耳熟能詳,老子原名李耳,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而《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可能大家都接觸過《道德經》中的一些名言,但我們今天要解讀的,有些話,你肯定沒讀過。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道德經》中有什麼你不知道的名言,能讓老子名垂千古吧。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 思想巨著《道德經》精選10則,字字珠璣受益匪淺!老子談的是何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魏源在《老子本義》一書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 老子:道是說不出來的,得道之人,其實什麼都沒得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古往今來,無數學者讀之,揣摩之,解釋之,各說紛紜。道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對錯是二元化。所以,我們讀《道德經》,要拋棄對和錯的邏輯思維,用道的思維去讀,才能讀出其中意。這篇文章,和大家讀一讀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道德經》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道德經》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其中的邏輯,只有列子講明白了 柔弱與剛強哪種人更厲害?我們一般認為是剛強,但是也有人說是柔弱。 為什麼說是柔弱呢?因為我國傳統文化講「以柔克剛,上善若水」,比如老子在《道德經》中經常說「柔」的好話。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老子回答說: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江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成為百穀之王。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若覺人生迷茫,便來讀一讀《道德經》世人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其實,讀懂四分之一的《道德經》智慧,就足以讓你過好這一生。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其中暗藏人生之道,讀懂受益一生!
    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論語》?《道德經》?《詩經》?答案是《易經》。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其中暗藏人生之道,讀懂受益一生!在2004年於北京召開的文化高峰論壇上,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現場發表了一篇演講,演講的內容就是有關《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這在當時的文化界、科技界就引起了很大反響。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馬叔禮老師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更是集其思想精華於一書。《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書中提出「大道自然無為」的思辨,對世間萬物規律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
  • 詹石窗、張雷:老子「保道不盈」說發秘——《道德經》第十五章思想解讀
    我覺得符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精神。如果說「不欲盈」表達了執政者應有的心境與策略,那麼「弊而新成」就是生生不息,最終像母雞孵卵那樣,時機成熟了,小雞就衝出蛋殼,作為一個新生命而存在宇宙空間。四、保道不盈與十月圓胎老子論說常常是一語雙關。他講修身的時候,同時蘊含著治國的法度; 講治國的時候,又可以引出修身的程序。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讀懂《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讓人生無往不利!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字字言簡意賅、章章篇幅簡短,已被翻譯成八十多個國家的語言,被全世界各地的人閱讀,可見《道德的》其在世界名著中的經典地位。《道德經》中的講的「道」,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國家的不同以及歲月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書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漸衰微,打算退隱。他離開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經過函谷關時,遇到了關令尹喜。受關令尹喜的囑託,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這就是《老子》五千文。漢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時,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為《道經》,後四十四章名為《德經》,《道德經》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