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題:我們已知孔子、孟子、莊子、孫子、荀子都是在姓後面加個「子」。既然老子姓李,為啥要叫他老子,而不是李子呢?當我在朋友圈問了這個問題後,有各種匪夷所思的說法,有說「李」和「老」是諧音的,有說叫「李子」不好聽的(有考慮過孫子、鬼谷子的感受?),其中有位老鐵的回覆簡直的獨闢蹊徑、腦洞大開,他說:估計是因為老子是上門女婿,姓李的入贅到了姓老家,於是他就成了老子。恕我孤陋寡聞,這麼些天來,還真沒找出合理答案。又或者說恐怕我們已經很難找到真相了。那麼阿信為什麼要問這麼一個無趣的問題呢?因為,
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經不住推敲。既然,這一題我們答不上來,那就再答下一題吧。請聽題: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道生一」是什麼意思?根據字面理解,既然是「道生一」,所以「道」是父親,「一」是兒子(也可能是女兒),親爹生了親兒子。這個解釋合理嗎?實際上,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也是這麼理解的:既然「道生一」,所以這個「道」是「太一」。什麼是「太一」呢?聽說過太上皇,老太爺吧?雖然「一」很厲害,但他爹「太一」更厲害。但凡你會數數的話,會發現,「太一」是一,「一」也是一,怎麼就出現了兩個「一」了?要知道,道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一」上面還有個「一」,「道」上面還有個「道」。「道」和「一」是什麼關係?我們先來看下鬼谷子對道的理解:「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記好這句話,這是我見過對「道」字描述最清晰的定義了。在鬼谷子這裡,道是天地的開始,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地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在道家這裡,至高無上的「道」是萬物的本源,「一」是天地的開端。不是給鬼谷子臉上貼金,但他對於「道生一」的解讀,確實是符合道家,甚至是老子的原意的。我們再來看下「道」的特徵是啥?用一個複句表達道是「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用老子的原話說是「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這還不要緊,老子甚至補刀說道「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此三者不可推究,說也說不清楚,老子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上來講述道是介於有和無之間的,你無法體察到,道是處於一種隱形的狀態,道是存在的。根據這個邏輯,我們很容易推導出,道是一種不可推究和感知的混沌的「無」的狀態,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是「無」的狀態,那麼如何具體表現呢?老子說「故混而為一」。就是說你雖然看不到,但是把所有的這些混在一起,形成「一」,開始形成有形的世界了。「一」就是道的具體體現了,這便是「道生一」。所以《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樣的。
戴建業表示,還沒有。因為誰是老子,誰是兒子的問題還沒解決。終於,《道德經》裡「有無相生」四個字提醒了他。戴建業認為:作為潛在無限可能性「道」是「無」,作為生成萬物實現萬有之母「道」又是「有」。「無」與「有」是「道」的一體兩面。
同樣,「道」與「一」也都是指同一對象,正如「等邊三角形」與「等角三角形」是指同一對象一樣,只是它們各自表述對象的不同側面罷了。「道」強調它為宇宙的始基,「一」強調它為萬物的根源。所以,「無」和「有」是同源而異名,是道的一體兩面,本是同一對象。實際上,對於他的觀點,我一開始是質疑的,但是他的一句話說服了我:「道」強調的是宇宙的始基,「一」強調他為萬物的根源。啥意思呢?還記得鬼谷子說的「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嗎?或許韓非子說的更直白:道無雙,故曰一。「道」和「一」不是父子關係。道是無,一是有。「道」是脫了馬甲的「一」,「一」是穿上馬甲的「道」。
鬼谷道第三期縱橫家課程,公開招募
修行鬼谷子智慧,締造當代縱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