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
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來說,也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對於道的解讀。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對於道的解讀就是正確的呢?我們怎麼保證自己對於道的解讀會把自己帶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隱藏著陷阱和炮彈的海角天邊?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我們應該有兩個指導原則,一是這世界上很多事情沒有對錯只看適合不適合;二是時代在發展,對於道的範疇和解讀,一定要有新的時代特點,和不完全同於過去的種種新的解讀。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兩個原則打開散發古老東方智慧的《道德經》。
第一章前兩句話就是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能用言詞說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名」。
這兩句話內涵深遠、哲理精深,我們仿佛看到了鬚髮皆白的老子一本正經、正襟危坐的開始講道,於是我們這些讀者和聽眾也只能坐得抬頭挺胸端端正正地聽課。
但是,老子一定是一本正經、正襟危坐地講道嗎?恐怕未必。
《道德經》第十五章中有雲,渙兮若冰之將釋,說得道之人和藹可親,像冰凌就要消融一樣,會讓人產生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我想,和藹可親的交流一定比一本正經的講課更讓大家接受吧?
言詞和語句相同,如果講話的態度不同也會產生截然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的結果,現在我們再來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不是會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我的個人看法,這兩句話完全可以看作是老子的客套、自謙之語,當然,在它們背後,隱藏著老子更深層次的真實想法。如果補足這兩句話的意思,它應該是這樣的:
(因為)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恆的「道」,
(所以我在下面所講解的「道」,也未必就是終極的大道);
(因為)能用言詞說出來的名,不是永恆的「名」,
(所以我選擇的這個「道」字,也不是永恆的、終極不變的名。)
有了這種低調、自謙的態度以後,老子在《道德經》的所有觀點、論述就都會立於不敗之地:我事先已經說明了哈,我說的道理未必是對的,我所用的名稱也未必都是對的,所以大家就不要太較真了,只要理解我講的「道」的精粹就好,不要過分糾結於字詞和概念!
試想,如果老子在當初的授課中這樣講,聽講的同學們會不會心領神會,發出一陣陣輕鬆而欽佩的爽朗笑聲呢?
事實上,老子的自謙之語也可能就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想法:世界總在變化,誰也不是權威,誰也不要驕傲自大。
說真的,誰又能肯定一個人的看法就一定對呢?誰又能肯定一個人所用的名稱就一定是正確的名稱呢?即使是老子,也除非他是一個真正的、能知過去未來的、通天徹地的聖人才行。
打個比方,就像過去的道,現在可能叫規律或者定理,過去的大王或皇帝,現在就叫做總統……
當然,老子的聖人形象一直在道教的詮釋中存在著,但是在本文中,老子只是一個提出了「道」的東方哲人。
這位東方哲人白髮蒼蒼笑容慈祥,他睿智而親切,深邃又清澈,將他悠長一生中得來的人生智慧和天地感悟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告訴我們上善若水,告訴我們無為而治,告訴我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