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2020-12-23 煙火弦歌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

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來說,也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對於道的解讀。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對於道的解讀就是正確的呢?我們怎麼保證自己對於道的解讀會把自己帶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隱藏著陷阱和炮彈的海角天邊?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我們應該有兩個指導原則,一是這世界上很多事情沒有對錯只看適合不適合;二是時代在發展,對於道的範疇和解讀,一定要有新的時代特點,和不完全同於過去的種種新的解讀。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兩個原則打開散發古老東方智慧的《道德經》。

第一章前兩句話就是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能用言詞說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名」。

這兩句話內涵深遠、哲理精深,我們仿佛看到了鬚髮皆白的老子一本正經、正襟危坐的開始講道,於是我們這些讀者和聽眾也只能坐得抬頭挺胸端端正正地聽課。

但是,老子一定是一本正經、正襟危坐地講道嗎?恐怕未必。

《道德經》第十五章中有雲,渙兮若冰之將釋,說得道之人和藹可親,像冰凌就要消融一樣,會讓人產生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我想,和藹可親的交流一定比一本正經的講課更讓大家接受吧?

言詞和語句相同,如果講話的態度不同也會產生截然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的結果,現在我們再來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不是會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我的個人看法,這兩句話完全可以看作是老子的客套、自謙之語,當然,在它們背後,隱藏著老子更深層次的真實想法。如果補足這兩句話的意思,它應該是這樣的:

(因為)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恆的「道」,

(所以我在下面所講解的「道」,也未必就是終極的大道);

(因為)能用言詞說出來的名,不是永恆的「名」,

(所以我選擇的這個「道」字,也不是永恆的、終極不變的名。)

有了這種低調、自謙的態度以後,老子在《道德經》的所有觀點、論述就都會立於不敗之地:我事先已經說明了哈,我說的道理未必是對的,我所用的名稱也未必都是對的,所以大家就不要太較真了,只要理解我講的「道」的精粹就好,不要過分糾結於字詞和概念!

試想,如果老子在當初的授課中這樣講,聽講的同學們會不會心領神會,發出一陣陣輕鬆而欽佩的爽朗笑聲呢?

事實上,老子的自謙之語也可能就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想法:世界總在變化,誰也不是權威,誰也不要驕傲自大。

說真的,誰又能肯定一個人的看法就一定對呢?誰又能肯定一個人所用的名稱就一定是正確的名稱呢?即使是老子,也除非他是一個真正的、能知過去未來的、通天徹地的聖人才行。

打個比方,就像過去的道,現在可能叫規律或者定理,過去的大王或皇帝,現在就叫做總統……

當然,老子的聖人形象一直在道教的詮釋中存在著,但是在本文中,老子只是一個提出了「道」的東方哲人。

這位東方哲人白髮蒼蒼笑容慈祥,他睿智而親切,深邃又清澈,將他悠長一生中得來的人生智慧和天地感悟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告訴我們上善若水,告訴我們無為而治,告訴我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關焦點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書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漸衰微,打算退隱。他離開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經過函谷關時,遇到了關令尹喜。受關令尹喜的囑託,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這就是《老子》五千文。漢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時,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為《道經》,後四十四章名為《德經》,《道德經》因此而得名。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未期世事紛爭,天下大亂,周王室內部也狼煙四起,老子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準備棄官而遊歷天下,歸隱山林。
  • 你不知道老子和《道德經》在國外有多火
    ,世界上前100部最賣座的影片幾乎都是好萊塢製作。老子的思想影響深遠,在全世界範圍內,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老子和《道德經》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超乎你的想像。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同樣也不例外。身體和靈魂的關係就象天和地一樣,是相互依存的。靈魂依賴身體的養育而存活,身體需要靈魂的協調而生長。只因靈魂是以真氣的形式隱藏於體內的,不為人的眼睛所見,所以,世人養生注重的只是有形的身體而忽視了無形的靈魂,這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歡迎走進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論道直播間,我是主持人XXX,每天學習《道德經》開啟智慧門,我們在第一章研學了老子對道的本體性和非常道的精妙定論,今天我們來研學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這位是我們邀請的《道德經》講解員XX,xX老師好!乙:主持人好,大家好!
  • 世上看似最難之事往往很簡單,老子《道德經》一句話揭示其中道理
    「為什麼這麼難的事情,別人做起來就如此容易呢?」其實,並不是別人做起來容易,而是別人經過了日積月累的堅持。我們今天從老子《道德經》中或許能夠窺見其中的秘密。在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別急著擺脫負面情緒,翻翻《道德經》看老子怎麼說
    失戀會讓人陷入極度焦慮的狀態,有的人忙著療愈情傷,有的人忙著報復渣前任,有的人忙著自我提升……如果有誰失戀後去看《道德經》,那麼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恭敬地尊稱他一聲「大哥」——當他開始了解老子的那一刻,就註定他不是個凡人。老子是誰?他不是爸爸。
  • 看看原版《道德經》,才知老子多牛
    ,包含治國、修身、用兵、養生等多項論述,自誕生以來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堪稱中古歷史上最偉大的典籍之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道德經》是全球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第二多的文化名著,而第一名是《聖經》。《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結凝華,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哲學驕傲,其開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更是人盡皆知的千古名句。然而你是否知道,這第一句就被後世修改過了,這根本不是老子的原句。
  • 思想巨著《道德經》精選10則,字字珠璣受益匪淺!老子談的是何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魏源在《老子本義》一書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道德經「五千真言」就是老子對釋迦牟尼講的!
    「五千真言話古今」即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借牛喻道科學棲」,老子的神態很奇怪,很憂愁,這意思好像是很可憐天下人的樣子。畫的背景是八卦,因老子講八卦。這個憂愁是什麼意思就留給您自己去想了。這裡有個歷史傳說:一次老子騎牛走路,看到路邊有個人,老子一看就知道這個人有靈性,臨時停下來,這人就是釋迦牟尼,他看到這個長者騎著一頭牛,這個牛也很奇怪,就上前請教,老子就比著這個手勢給他講道,證明了「五千真言」。這幅畫表現的就是這個故事。問:原來「五千真言」就是老子對釋迦牟尼講的。
  • 道德經奧秘:老子的忠告,人生要過的六關,你卡在哪關
    《道德經》,字裡行間有智慧也有忠告,也有對人生與命運的終極關懷。當你讀明白了,會感到老子內心的悲憫和溫情。悲憫,是老子看到人性的驕嫩,不足以理解天地;溫情,是因為老子要通過《道德經》為後來人開一個後門,幫助後來人通過命運的關卡。